2016-2017学年浙江省桐乡市现代片区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5921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3

1.诗歌鉴赏(共1题)

1.
古诗文阅读
谢亭送别
唐·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小题1】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小题2】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⑤坐:因事入罪。
【小题1】用“/”为划线句断句,限断3处。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小题3】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文意解说。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海洋垃圾
①日本2011年“3·11”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首选办法应当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以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然后再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最后就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作者张田勘)
【相关链接】
材料一:目前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约60亿吨,占用耕地达5亿平方米。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公斤垃圾,年产生垃圾量为2.64亿吨。
材料二:英国的垃圾填埋率为90%,意大利为74%,美国为67%,法国为45%,德国为46%。瑞士的垃圾焚烧率为74%,日本为72%,丹麦为70%。美国的废纸利用率为60%,铁罐头盒回收率为25%,玻璃回收率为20 %。
【小题1】文章第①节从日本大地震产生的“垃圾岛”写起,有何用意。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作用。
(1)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2)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美国得克萨斯州那么大。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完整第⑤节中新加坡建造人工岛屿的具体步骤。
   ①  ;抽干海水,排放塑料膜;   ②   ;定期检测;    ③  ;栽种植物。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就垃圾问题进行探究,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4.课内阅读(共1题)

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先生不知何人也(  )
(2)以为号焉(    )
(3)饮辄尽(     )
(4)箪瓢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小题3】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5.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出自《朝花夕拾》,鲁迅回忆了自己在东京学医时和藤野先生的一段交往经历,字里行间可见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C.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茨威格的《三作家》其中一位就是写托尔斯泰的。
D.《与朱元思书》是吴均骈文成就较高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被誉为“吴均体”。
(2)在《海底两万里》中,法国生物学家 (填人名)跟随   船长(填人名),带着他的仆人和一个捕鲸手,坐着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在南极曾经因缺氧而窒息,请简要说说诺第留斯号是如何陷入险情,又是如何脱困的。

6.作文(共1题)

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苹果悬挂于伊田园生命之树,在大蛇诱惑下,亚当夏娃偷尝禁果,地球从此便诞生了人类;
一个苹果流转在上甘岭战役,它滋润了整个连队,谱写了一曲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的颂歌;
一个苹果砸落到牛顿的头上,引发了牛顿的思考,并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一个苹果紧攥在乔布斯手上,创造了帝国,开启了手机革命的新时代。
“苹果”出现在不同场合不同人的手上,便会演绎不同的故事,你一定也拥有这样那样的“苹果”,也曾耳闻目睹或异想天开过关于“苹果”的故事,请你以“一个‘苹果’引发的故事”为标题作文。
要求:⑴角度自选,立意自定,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文中不得出现含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⑷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