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话题作文- (共1题)
2.句子默写- (共1题)
2.
默写
(1)《浣溪沙》中直接表现词人积极乐观情绪的词句是 ?
!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作者虽衰老多病,但不忘抗敌报国的诗句是
, 。
(3)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5)《爱莲说》中作者感叹知己零落的语句是: , ?
(6)《野望》一诗中描写山野景色的句子是: , 。
(7)(《早寒江上有怀》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
, 。
(8)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
。(崔颢《黄鹤楼》)
(1)《浣溪沙》中直接表现词人积极乐观情绪的词句是 ?
!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作者虽衰老多病,但不忘抗敌报国的诗句是
, 。
(3)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5)《爱莲说》中作者感叹知己零落的语句是: , ?
(6)《野望》一诗中描写山野景色的句子是: , 。
(7)(《早寒江上有怀》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
, 。
(8)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
。(崔颢《黄鹤楼》)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3.
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基因研究院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基因研究院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就“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予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小题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
【小题2】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小题3】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①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洛克维里市有一个神秘的机构——基因研究院。这是一个专门收集分类研究基因的地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大概有8万余条基因。这显然是个很庞大的数目,但这8万余条基因中有多少是多余的废基因呢?剔除废基因后把有用的基因留下再经组合,人类就可以“造”出来了吗?基因研究院主席克莱尔•弗拉斯特领导的小组努力的方向正是如此:在试管中制造生命。
②为了证明废基因的存在,他们选择了一种寄生虫,该虫共有470条基因。他们把基因一条条剥离,结果发现有170条是多余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把有用的那300条基因一一加入试管,就可能“人造”出一条有生命的寄生虫!“这是多么美妙而又危险的禁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我们必须等待伦理学家拿出结论。”基因研究院老板克莱格•文特下令暂停在实验室制造生命的研究。
③目前,一个包括生命生态学家、哲学家、律师和伦理学家等组成的小组就“人造生命”这一命题进行论证。但有一点共识已经达成,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该项实验已经予以证实,不存在一种创造了生命的神秘的魔术般的外力。
④不管怎样,一个可怕的前景已在人类面前:往试管中加入一条条的基因,最终这些化学物品却成了活生生的生命,甚至就是人类本身。
【小题1】题目中的“造”字可用新近产生的词来诠释,这个新词是 。
【小题2】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 ,说明顺序是 ,第②段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小题3】第③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美国科学家在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作者对美国科学家闭门造人持什么态度?
4.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小题2】甲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 ,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 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小题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小题5】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甲文]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乙文]我们吸收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紧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圆满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得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却亮得多。再是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在晓月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细流淙淙。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不仅想起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 )
①桥宽约8米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A.①表示估计②表示程度 | B.①表示限制②表示程度 |
C.①表示程度②表示限制 | D.①表示限制②表示估计 |
【小题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 ,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 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最美的桥——卢沟桥。
【小题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写作目的有何不同?
【小题5】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4.语言表达- (共2题)
5.
阅读下面这则文字,根据要求解答。
有位年轻的画家,准备推出一幅力作,他想搏得大家的喜欢,于是他用心构思、绘制、终于画出了初稿,他对自己的画稿左看右看,心中没有把握。他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就把画稿搬到街头,在旁边附上说明,搁上笔,请看过画的路人在不满意处作出标记。傍晚他去取画,令他大吃一惊,整个画面竞然作满了标记,被人评得 几天后,画家照原样绘制了一幅,重新搬到街头,还是在旁边附上说明,搁上笔,请人对这幅画的最满意作上标记。傍晚他又去取画,更令他愕然:整个画面,又作满了标记,居然被人看成无处不佳。
【小题1】从文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改为
【小题2】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成语
【小题3】试用辩证的观点评价文中这位年轻画家的所作所为。
有位年轻的画家,准备推出一幅力作,他想搏得大家的喜欢,于是他用心构思、绘制、终于画出了初稿,他对自己的画稿左看右看,心中没有把握。他想听听别人的意见,就把画稿搬到街头,在旁边附上说明,搁上笔,请看过画的路人在不满意处作出标记。傍晚他去取画,令他大吃一惊,整个画面竞然作满了标记,被人评得 几天后,画家照原样绘制了一幅,重新搬到街头,还是在旁边附上说明,搁上笔,请人对这幅画的最满意作上标记。傍晚他又去取画,更令他愕然:整个画面,又作满了标记,居然被人看成无处不佳。
【小题1】从文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改为
【小题2】根据文意,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成语
【小题3】试用辩证的观点评价文中这位年轻画家的所作所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话题作文:(1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