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树人学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5812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20/1/10

1.现代文阅读(共1题)

1.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小题。

①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草吃树苗,是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②1910年种的棕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一样创造。

③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④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⑤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⑥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⑦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⑧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较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小题1】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请从词性的角度赏析)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小题2】如何理解“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3】以下内容在编入教科书时被编者删掉,你认为它们应放在哪两个段落之间?说说你的理由。

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2.名著阅读(共1题)

2.
名著阅读。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

(1)请补全节选内容所在章节的回目。
《尸魔三______________唐三藏   圣僧______________逐美猴王》
(2)“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 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用一段话表达你对这句话中“一拜”的理解。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拜。

3.综合性学习(共1题)

3.
综合性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
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备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 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 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

(1)由材料一中的图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的结论。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蜜蜂采蜜式读书法不适合_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这种读书法的优点在于 ______________;弊端在于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有关读书的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这两句诗说的是读书要惜时。
B.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这两句诗说的是读书的作用。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两句诗说的是读书有时是无用的。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两句诗是说读书时做学问的源头活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