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五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5810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20/1/29

1.名著阅读(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沙僧撇下行李,跑进厨房道:“哥哥,叫我怎的?”行者放开衣兜道:“兄弟,你看这个是甚的东西?”沙僧见了道:“是人参果。”行者道:“好啊!你倒认得,你曾在那里吃过的?”沙僧道:“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写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见便曾见,却未曾吃。哥哥,可与我些尝尝?”行者道:“不消讲,兄弟们一家一个。”

他三人将三个果个个受用。那八戒食肠大,口又大,一则是听见童子吃时,便觉馋虫拱动,却才见了果子,拿过来,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向行者、沙僧道:“你两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行者道:“悟净,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来问谁?”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们细嚼细咽,尝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无核,就吞下去了。哥啊,为人为彻。已经调动我这馋虫,再去弄个儿来,老猪细细的吃吃。”行者道:“兄弟,你好不知足,这个东西,比不得那米食面食,撞着尽饱。像这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我们吃他这一个,也是大有缘法,不等小可。罢罢罢!够了!”

他欠起身来,把一个金击子,瞒窗眼儿,丢进他道房里,竟不睬他。

【小题1】本文段选自明朝吴承恩所著的《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_____长篇神魔小说。
【小题2】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猪八戒的性格特点。
【小题3】选文中沙僧说自己曾做过卷帘大将,请你结合原著内容简述他后来被唐僧收服为徒,与悟空、八戒成为师兄弟的这一段经历。对于沙僧在取经路上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

2.课内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以千里
(2)一食尽粟一石
(3)之不以其道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能赏识人才的人(贤君)比作伯乐,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愚妄无知、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B.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 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D.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名著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