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8题)
A.拮据(jū) 抽噎(yē) 惺松 恪尽职守(kè) |
B.云翳(yì) 荣膺(yīn) 骸骨 引颈受戮(lù) |
C.恻隐(cè) 庖厨(bāo) 禀告 万恶不赦(shè) |
D.雾霾(mái) 招徕(lái) 涟漪 鳞次栉比(zhì) |
A.文字,把语言变得更加严密也更加细致。 |
B.文字,使人的思想和感情变得更严密更细致。 |
C.先有严密的思想和细致的感情,然后才有严密细致的语言。 |
D.先有文字语言的严密和细致化的巨大潜能,思想感情才变得严密细致起来。 |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每个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
B.桂林市“两江四湖”水系已全线融会贯通,城市河道生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
C.南京大屠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幕。 |
D.日本冷战思维纯属痴人说梦、不自量力,既无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也不能阻挡中国军队正常的发展。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
B.高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
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
D.参加这次扫墓活动,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
A.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或曰文字语言。 |
B.文字语言改造了人也改造了世界,文字语言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
C.文字语言仍是整个人类社会思想感情的主要交流方式。 |
D.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并非完全自生的,是由他掌握的语言和特点塑造而成的。 |
①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
②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
③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
④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⑤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
A.①③②④⑤ | B.①③⑤②④ |
C.③①②⑤④ | D.③①⑤④② |
A.文字语言是在手势语和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B.在口头语言的形式下不可能产生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的作品。 |
C.曹雪芹和马克思分别是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杰出代表。 |
D.文字语言为思想和感情变得更严密更细致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
A.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
B.《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一些生活片段。 |
C.《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重要的经历。 |
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春庙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曹操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什么抱负?
【小题2】请对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简要赏析。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金色的江南
洪振秋
①江南的乡间,寒梅在残雪消融之时,便点亮那一树树报春的“灯笼”了,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处处开始花事纷繁了。玉兰、桃花、杏花、梨花、海棠、樱花,还有自命清高的兰花,其实性子都很急,等不及“司花女神”的一声令下,便开始或浓妆,或淡抹,或整齐,或零散地抢占着江南的山山水水,千楼万院了。但以食为天的农人们,却更钟情于平平常常的油菜花。农人们给足它们土地,给足它们肥料,让油菜花霸气地占据了所有城乡的视野,一任油菜花肆无忌惮地染黄了一座座山头、一片片田野、一个个乡间,黄色弥漫了整个美丽的江南。
②此时,桃红柳绿,梨白兰香,确实美丽无比,但只要你细心观察,会发现它们只不过是遍地黄花的江南的一点点缀而已。因为这时候,在乡间的田畦旁、垄河边、菜地头,处处被金黄色染遍,更不用提那大片大片的农田和山地了。你随处可见的,尽是盛开着的油菜花,一簇簇、一丛丛,随风摇曳,热闹非凡。
③以前,我特别喜欢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诗,用它来形容白色雪花可谓千古绝唱,可用来形容这场江南的“黄花雪”时,就觉得有些弱不禁风了。因为江南的油菜花开得太壮阔、太大气了。虽然那些娇艳妖娆的奇花异草也带来了许多明媚和俊美,但油菜花毕竟受到平民百姓普遍热爱和支持,它自然成了江南春日的主人,而且是那么强大、那么生机勃勃。
④油菜花没有海棠花娇贵,也没有桃花艳丽,更没有兰花高雅。它们很朴素、很平常,千枝黄花,总是一个模样。有时候真觉得它们像是一群庆丰收赶热闹的妇女腰鼓队,一色着装,成群结队,让人体会到一种浓浓的乡情。菜花香,百姓乐;百姓乐,饭菜香。所以,油菜花虽不是什么“名角大腕”,但前来捧场的人依然很多,因为它们的“演出”很接地气,很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⑤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偶遇江南油菜花开,看着那一簇簇金灿灿的花朵散发着的耀眼光芒,他情不自禁地写道:“黄萼衣裳绿叶绸,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乾隆皇帝的诗很多,但我只记住这一首,因为这首诗超越了对油菜花的歌颂,更有着“民以食为天”的思想。
⑥平民百姓也是这样想的,他们都认为油菜花不贱不俗,反倒贵气。在他们眼里,油菜花由一朵朵生长至一片片,便是民间的乐事,天下的盛事。油菜花开,喜盈人间:蜂蝶在田间,争着给人们带路引导;春风在街巷,抢着替人们打开柴扉酒帘迎接。不光田野金黄,不止阳光金黄,连云朵也黄了,这是油菜花带给人们的自信和希望。
⑦在江南的春日,无论是谁,只要身处其间,都会觉得田野好香、山坡好香、村庄好香,这种香味是油菜花邀约泥土的香味。这种诱人的芳香总是在百姓的饭桌上飘荡。这种乡村里最平常的香气,滋养了人们的生命,成就了人们的灵魂。
⑧油菜花开的日子就是这样,它们带着故事,带着诗意赶来江南汇集,它们浓缩了天地间金黄的色彩,使劲地要挤进这个春日,以至于这春日成了一个浩瀚无边的金色海洋。人世间的精灵们也都喜欢在此时来凑趣,来热闹,共同营造出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
⑨江南的乡间有句谚语:“油菜花开,痴鬼成堆。”油菜花盛开在清明节前后,那伤春的诗人、咏絮的少女们,都开始带着叹惋和伤情,编织着清明时节的纷纷雨,遥望着灿若红云的杏花村了。哪知,油菜花一夜之间就把窗外的大地浪漫地染遍,那种黄灿灿的明丽鲜活,让人眼前豁然一亮,刹那间又生出新的遐想。男男女女们都迫不及待地洗去了冬日的尘秽和呆板,忽地轻松起来,活泼起来,争着穿上花枝招展的衣裳,欢笑着一头扎进万般明媚的黄色国度里。阳光把大片金黄的田野照得更亮了,欢呼的人群相视大笑,用各自的方言,南腔北调地相互嗔怪着“痴鬼成堆”,然后变成一股股热流,温暖着田野,温暖着山川,使得花也芬芳,人也芬芳。
⑩金色的江南,总有一些饶有趣味的事发生,一些刚刚赶来摄影的朋友,漫步于黄色花海中,一步一景,也被弄得眼花缭乱了,不知从哪个角度按下快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这满地黄花的灵魂。在这金色江南里,百姓的丰收梦是主旋律,黄色是主色调,还有那骀荡的春风,在江南的舞台上,尽是拍不完的美景。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人们为什么这么钟情于平平常常的油菜花?选文中的油菜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一任油菜花肆无忌惮地染黄了一座座山头、一片片田野、一个个乡间,黄色弥漫了整个美丽的江南。
(2)以前,我特别喜欢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古诗,用它来形容白色雪花可谓千古绝唱,可用来形容这场江南的“黄花雪”时,就有些弱不禁风了。
【小题3】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4】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4.对比阅读- (共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令①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②。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③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④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 ①令:指商鞅为秦孝公变更法度制定的命令。②金:古代货币单位。③卫鞅: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后因得封商地十五邑,所以又名商鞅。④傅:师傅,指辅佐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这里指古代保育、辅导贵族子女的老年男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
B.小大之狱/辍耕之垄上 |
C.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战于长勺 |
D.以明不欺/晦明变化者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B.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C.能徙者/予/五十金。 |
D.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
A.(甲)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
B.(乙)文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直接处罚了国君的继承人——太子,从而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
C.(甲)(乙)两文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治理国家必须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
D.(甲)(乙)两文都突出了人物的“远谋”,在曹刿看来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便是如此。 |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5.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8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对比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