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5692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28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小题1】请结合全诗,说说“将军白发征夫泪”中“泪”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小题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借霜色笛声,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加重了征人的愁思。下列诗句中与“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小题3】“雁”这一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可以借“雁”寄寓离愁和思亲怀乡之情;可以把“雁”视为传递音讯的使者:可以用“雁”来表忠贞、叹孤寂……请写出一句借“雁”表达离愁或思亲怀乡之情的古诗(词)句(本试卷出现的除外)。

2.对比阅读(共1题)

2.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致邑:送一座城。
【小题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我与  优劣
B.是亦不可以乎   转转不  年事
C.乡为身死而不   曾子不  临危
D.万钟我何加焉   先生非求人 无动
【小题2】翻译两处划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翻译:乡人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房屋的华美而接受了(优厚的俸禄)。
理解: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尚能舍生取义;在优厚的物质条件面前,却迷失了本心。这句话通过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义与利的选择何其艰难。
B.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了。”
理解: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曾参的赞许,他认为曾参拒绝鲁君致邑的行为,是符合道义的。
【小题3】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乙文中曾子为什么不接受鲁君致邑,以及链接材料中的公孙仪为什么不接受国人献鱼。
(链接材料)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对比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