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应该用我的能力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加地一丝不苟。 |
B.现代都市的楼房千奇百怪,花枝招展的。 |
C.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
D.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2.
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 ; ;
, ,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①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
②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
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
④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 ; ;
, ,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①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
②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
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
④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
A.①②③④ | B.④②③① |
C.③④②① | D.②④③①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
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念终始典于学”意为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虽有嘉肴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4)其此之谓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小题3】探究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三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选文一 “人不学,不知道”和选文二“教学相长”各强调了什么?
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念终始典于学”意为自始自终想着学习。)
二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虽有嘉肴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学学半
(4)其此之谓乎?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小题3】探究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三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选文一 “人不学,不知道”和选文二“教学相长”各强调了什么?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科学小品文,完成下题
①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②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③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④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⑤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⑥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 《昆虫记》)
【小题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选文重点从哪方面来说明的?
【小题2】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3】 探究
(1)结合选文最后一段,说说本文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2)鲁讯将《昆虫记》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
【小题4】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探讨问题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①石蚕靠着它们的小鞘在水中任意遨游,它们好像是一队潜水艇,一会儿上升,一会儿下降,一会儿又神奇地停留在水中央。它们还能靠着那舵的摆动随意控制航行的方向。
②我不由想到了木筏,石蚕的小鞘是不是有木筏那样的结构,或是有类似于浮囊作用的装备,使它们不致于下沉呢?
③我将石蚕的小鞘剥去,把它们分别放在水上。结果小鞘和石蚕都往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④原来,当石蚕在水底休息时,它把整个身子都塞在小鞘里。当它想浮到水面上时,它先拖带着小鞘爬上芦梗,然后把前身伸出鞘外。这时的小鞘的后部就留出一段空隙,石蚕靠着这一段空隙便可以顺利往上浮。就好像装了一个活塞,向外拉时就跟针筒里空气柱的道理一样。这一段装着空气的鞘就像轮船上的救生圈一样,靠着里面的浮力,使石蚕不致于下沉。所以石蚕不必牢牢地粘附在芦苇枝或水草上,它尽可以浮到水面上接触阳光,也可以在水底尽情遨游。
⑤不过,石蚕并不是十分擅长游泳的水手,它转身或拐弯的动作看上去很笨拙。这是因为它只靠着那伸在鞘外的一段身体作为舵桨,再也没有别的辅助工具了,当它享受了足够的阳光后,它就缩回前身,排出空气,渐渐向下沉落了。
⑥我们人类有潜水艇,石蚕也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潜水艇。它们能自由地升降,或者停留在水中央——那就是当它们在慢慢地排出鞘内的空气的时候。虽然它们不懂人类博大精深的物理学,可这只小小的鞘造得这样的完美,这样的精巧,完全是靠它们的本能。大自然所支配的一切,永远是那么巧妙和谐。
(选自 《昆虫记》)
【小题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选文重点从哪方面来说明的?
【小题2】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3】 探究
(1)结合选文最后一段,说说本文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2)鲁讯将《昆虫记》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
【小题4】结合选文,说说作者探讨问题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综合性学习- (共1题)
5.
综合性学习。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初一(2)班要求每人做一读书卡片,收集做成小宣传画的形式,张贴在教室里。请你完善王林同学的读书卡。
(1)我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 、《红楼梦》、 。
(2)推荐书目: (四大名著内选)
(3)作者:
(4)推荐理由:
(20字左右)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初一(2)班要求每人做一读书卡片,收集做成小宣传画的形式,张贴在教室里。请你完善王林同学的读书卡。
(1)我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 、《红楼梦》、 。
(2)推荐书目: (四大名著内选)
(3)作者:
(4)推荐理由:
(20字左右)
5.其他- (共1题)
6.
阅读选句,完成文后题目。
①这也真够滑jī,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皇帝的新装》)
②他踉踉跄跄、跌跌爬爬地往家走,没走多远,他就跌倒在水坑里……人们说,他们像一对luán生兄弟。(《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③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杯子”这些词。(《再塑生命的人》)
④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紫藤萝瀑布》)
【小题1】根据选句中读音,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写出这两个汉字。
【小题2】《再塑生命的人》中“再”在《新华字典》中 ,若按部首查字法查该字应查 部,第三画为 。
【小题3】给选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小题4】解释画线词语“不求甚解”的含义。
①这也真够滑jī,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皇帝的新装》)
②他踉踉跄跄、跌跌爬爬地往家走,没走多远,他就跌倒在水坑里……人们说,他们像一对luán生兄弟。(《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③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杯子”这些词。(《再塑生命的人》)
④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紫藤萝瀑布》)
【小题1】根据选句中读音,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写出这两个汉字。
【小题2】《再塑生命的人》中“再”在《新华字典》中 ,若按部首查字法查该字应查 部,第三画为 。
【小题3】给选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小题4】解释画线词语“不求甚解”的含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