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山东崂山第十一中学七年级上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5631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5/3/11

1.句子默写(共1题)

1.
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10分)
①子夏曰:“     ,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则)
②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何其芳《秋天》)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山光悦鸟性,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⑥我寄愁心与明月,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⑧争渡,争渡,   。 (李清照《如梦令》)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文言文阅读【满分8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不其忧堪:能忍受
B.不知其旨也旨:甘美
C.不可得竟:毕竟
D.十余岁阅:经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A.其邻人父亦云。(《智子疑邻》)
B.沿河求,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C.其反激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
D.“学学半。”其此谓乎? (《虽有佳肴》)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山门圮
B.温而知新此独以跛之,父子相保。
C.暮而果大其财马无故而入胡
D.三人行,必有我师二石兽并沉
【小题4】对本学期所学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虽有佳肴》开头由美食说到求学,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学习要多向老师请教,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B.《河中石兽》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C.《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D.《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要因感情的亲疏而有所偏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