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绯红(fēi) 溃退(kuì) 遗嘱(zhǔ) 摧枯拉朽(kǔ) |
B.凌空(lín) 镌刻(juàn) 浩瀚(hàn) 正襟危坐(jīn) |
C.教诲(huì) 蹒跚(mán) 侵略(qīn) 藏污纳垢(gòu) |
D.倦怠(juàn) 吹嘘(xū) 摄取(niè) 春寒料峭(qiào) |
2.诗歌鉴赏- (共1题)
3.
诗歌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本诗题目为“春望”,“望”的是什么?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小题1】本诗题目为“春望”,“望”的是什么?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来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戒之曰
(3)与民由之
(4)富贵不能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4】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结合阅读经验,将你认为符合下列标准的人名填在括号里。
贫贱不能移——代表人物( ) 威武不能屈——代表人物( )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来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戒之曰
(3)与民由之
(4)富贵不能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B.丈夫之冠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念无与为乐者 |
D.独行其道/其不善者而改之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4】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结合阅读经验,将你认为符合下列标准的人名填在括号里。
贫贱不能移——代表人物( ) 威武不能屈——代表人物( )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爆竹好惊眠
彭秋平
①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老祠堂里的装鼓声擂得山响,十里八乡清晰可闻;井台边,时而传来杀猪宰鹅的声音;磨豆腐、蒸米饼、切糖片……忙碌的声音日夜在老屋里喧响。“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有按捺不住的伢子,将新年的头一颗爆竹甩上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②在名目繁多的乡村过年习俗中,爆竹历来扮演主角: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大戏、十五迎龙……哪一样都离不开它高亢的开场。乡人放鞭炮除了渲染节日气氛,更主要是用来祈福。在爆竹身上,寄托着农家的期盼——爆竹的响亮或喑哑,是农人预测一年财气、运气、福气旺或衰的征兆。有联为证:“燃几声爆竹,把穷鬼轰开;烧数根蚊香,将财神引来。”许多乡村懵懂少年,后来变得成熟以至老成持重,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③最值得-提的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
④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此时,父亲的脸专注得像幅木刻。有一个除夕,烘着的鞭炮忽然燃着了,噼噼啪啪转眼一挂鞭炮化作一屋烟雾。因而,全家人默默无声地度过了一个年夜,接着便又担惊受怕地挨了一年光阴。
⑤家穷,又想廉价买好货。有种俗称“鸡婆带鸡崽”的鞭炮——一个大的帶一群小的,燃放时声音怪怪的,在叫“隔里隔壁穷——隔里隔壁穷——”邻人不乐意了:“大过年的,怎么来咒穷我们?”以后就没敢再放这种鞭炮,可日子仍然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到年终分红时一家人谁也不愿到队里去瞅一眼。与我们同住一幢老屋的义道公、驼背伯,家景比我们稍好些,都向着我们。又到过年时,驼背伯说:“咱们三家的爆竹合放吧?”母亲是个明理人,怕沾人家的,迟疑了。义道公说:“三根稻秆搓成一根绳,结实哩;三户人家抱成一团,人多接得起大福大贵。”果然,这一年的炮仗震得山响。尽管这年的光景也没见得好到哪去,但驼背伯他们怜贫恤穷的举动,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
⑥开门炮响后,便是伢子们的天下,挨家挨户捡爆竹。有引线的最好;掉了引线没爆响的也有玩头:将爆竹拦腰折成“V”形,围成一圈,点上一个,“呼——”爆竹间相互“火拼”起来,此起彼伏,符为壮观,它们的声、光、色、味交织成一片迷幻天地,让清寒的童年得到了片刻的欢娱。也有的人家爆竹全炸成了纸屑捡爆竹的伢子了无所获,但切记:不准信口说出“没有”这样犯忌的话来,否则主人定顾不得“孩童言语,百无禁忌”,从门里伸手赏你两个火辣辣的“火烧饼,还失一通臭骂。
⑦年年岁岁就这样如水一般流走了。如今,乡里人过年再也不必缩手缩脚了,开门爆竹大都是“万编”,电光炮串在一起像数不清的“朝天椒”,个个红、辣、响、快,让人听得酣畅淋漓。唐朝诗人张悦在《岳州守岁》中写道:“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可见上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这也是当下新农民的切身感受吧?
⑧为保护环境,城里如今不提倡放爆竹了,这是好事,就让久远的爆竹声在记忆中轰响吧。
[注]①伢子:指小孩儿。
【小题1】阅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取题为《爆竹好惊眠》有哪些好处?
【小题2】在乡间,说起过年,大人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正如文中引用的一句俗语“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题4】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按要求赏析句子。
(1)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轻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天有些阴沉”“地上却是暖洋洋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列举些你的家乡过年的习俗,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习俗的。
爆竹好惊眠
彭秋平
①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粒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老祠堂里的装鼓声擂得山响,十里八乡清晰可闻;井台边,时而传来杀猪宰鹅的声音;磨豆腐、蒸米饼、切糖片……忙碌的声音日夜在老屋里喧响。“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有按捺不住的伢子,将新年的头一颗爆竹甩上半空,人间的欢乐便送到九天云霄。
②在名目繁多的乡村过年习俗中,爆竹历来扮演主角:三十祭祖、除夕封门、初二接女婿、初三唱大戏、十五迎龙……哪一样都离不开它高亢的开场。乡人放鞭炮除了渲染节日气氛,更主要是用来祈福。在爆竹身上,寄托着农家的期盼——爆竹的响亮或喑哑,是农人预测一年财气、运气、福气旺或衰的征兆。有联为证:“燃几声爆竹,把穷鬼轰开;烧数根蚊香,将财神引来。”许多乡村懵懂少年,后来变得成熟以至老成持重,爆竹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③最值得-提的是大年初一的开门爆竹。
④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此时,父亲的脸专注得像幅木刻。有一个除夕,烘着的鞭炮忽然燃着了,噼噼啪啪转眼一挂鞭炮化作一屋烟雾。因而,全家人默默无声地度过了一个年夜,接着便又担惊受怕地挨了一年光阴。
⑤家穷,又想廉价买好货。有种俗称“鸡婆带鸡崽”的鞭炮——一个大的帶一群小的,燃放时声音怪怪的,在叫“隔里隔壁穷——隔里隔壁穷——”邻人不乐意了:“大过年的,怎么来咒穷我们?”以后就没敢再放这种鞭炮,可日子仍然过得喘不过气来。每到年终分红时一家人谁也不愿到队里去瞅一眼。与我们同住一幢老屋的义道公、驼背伯,家景比我们稍好些,都向着我们。又到过年时,驼背伯说:“咱们三家的爆竹合放吧?”母亲是个明理人,怕沾人家的,迟疑了。义道公说:“三根稻秆搓成一根绳,结实哩;三户人家抱成一团,人多接得起大福大贵。”果然,这一年的炮仗震得山响。尽管这年的光景也没见得好到哪去,但驼背伯他们怜贫恤穷的举动,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
⑥开门炮响后,便是伢子们的天下,挨家挨户捡爆竹。有引线的最好;掉了引线没爆响的也有玩头:将爆竹拦腰折成“V”形,围成一圈,点上一个,“呼——”爆竹间相互“火拼”起来,此起彼伏,符为壮观,它们的声、光、色、味交织成一片迷幻天地,让清寒的童年得到了片刻的欢娱。也有的人家爆竹全炸成了纸屑捡爆竹的伢子了无所获,但切记:不准信口说出“没有”这样犯忌的话来,否则主人定顾不得“孩童言语,百无禁忌”,从门里伸手赏你两个火辣辣的“火烧饼,还失一通臭骂。
⑦年年岁岁就这样如水一般流走了。如今,乡里人过年再也不必缩手缩脚了,开门爆竹大都是“万编”,电光炮串在一起像数不清的“朝天椒”,个个红、辣、响、快,让人听得酣畅淋漓。唐朝诗人张悦在《岳州守岁》中写道:“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这位宰相在睡梦中被惊醒,连声称赞,可见上其在除夕之夜的兴奋和愉快,这也是当下新农民的切身感受吧?
⑧为保护环境,城里如今不提倡放爆竹了,这是好事,就让久远的爆竹声在记忆中轰响吧。
[注]①伢子:指小孩儿。
【小题1】阅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取题为《爆竹好惊眠》有哪些好处?
【小题2】在乡间,说起过年,大人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不尽相同。正如文中引用的一句俗语“大人操心没钱,伢子操心过年"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题4】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按要求赏析句子。
(1)天有些阴沉,偶尔落下一两轻雪籽。地上却暖洋洋的,村子外,到处是匆匆的步履。(“天有些阴沉”“地上却是暖洋洋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儿时,每每除夕年夜饭后,父亲便独自从灶膛里铲出炭火,装进瓦钵,轻轻盖上铁丝火革,而后将开门爆竹放在上面,让幽幽的火,久久地焙。(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列举些你的家乡过年的习俗,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习俗的。
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饮茶的历史有多久
陈博君
说到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茶经》的作者、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则被世人誉为“茶圣”。
关于茶,陆羽在《茶经》中给出这样的定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我国,茶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它融入国人的生活之中,演绎出了灿烂的茶文化。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茶叶就成为可交换的货物。战国时期,茶叶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就有关于茶的记载,如“谁谓荼(荼即茶)苦,其甘如荠”“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等。古籍《周礼﹒地方篇》记载,当时设有掌管茶事的官员。
如果说周有茗饮,那么到两汉,茶已成为王公贵族日常消遗之物。王褒《僮约》中武阳买茶之事,《雨山墨谈》中赵飞燕赐茶的记载,都说明茶在贵族间已渐趋普及。西汉年间,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即“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不仅表明西汉时湖南等地已产茶,而且说明茶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它的药用价值。东汉著名医药家华佗的《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由此说明吃茶可增进思维。茶与社会生活、与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传说隋文帝有头痛病,一位僧人献上治头痛的秘方:“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常服之有效。”隋文帝坚持饮茶,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纷纷采掇这种治病救人的茗草,饮茶之风蔓延开来。
及至唐朝,茶叶更为昌盛。陆羽所著《茶经》将中国饮茶及茶文化推向高潮。唐代茶叶的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和普及发展,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艺。唐代茶饮的最大进步是茶的加工和煮茶技艺,成书于8世纪的《封氏见闻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之物。当时,不仅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而且茶还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诵咏的重要题材。有统计说,在《全唐诗》中,有100多位诗人的400余首诗中谈及了茶。
宋朝之后,开始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茶艺、茶俗更趋丰富。茶道大行,茶成为国饮,历久不衰。
如今,一旦家中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依旧是必不可少的。为客人沏上一杯香茶,表达的是对来客的尊重和欢迎。敬茶奉茶与喝茶中也有很多讲究。
【小题1】文章中主要介绍了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功用。
【小题2】文章开头连用了三个“最"字,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多处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饮茶的历史有多久
陈博君
说到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茶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完整、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介绍茶的专著。《茶经》的作者、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则被世人誉为“茶圣”。
关于茶,陆羽在《茶经》中给出这样的定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我国,茶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它融入国人的生活之中,演绎出了灿烂的茶文化。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茶叶就成为可交换的货物。战国时期,茶叶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就有关于茶的记载,如“谁谓荼(荼即茶)苦,其甘如荠”“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等。古籍《周礼﹒地方篇》记载,当时设有掌管茶事的官员。
如果说周有茗饮,那么到两汉,茶已成为王公贵族日常消遗之物。王褒《僮约》中武阳买茶之事,《雨山墨谈》中赵飞燕赐茶的记载,都说明茶在贵族间已渐趋普及。西汉年间,湖南就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即“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这不仅表明西汉时湖南等地已产茶,而且说明茶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它的药用价值。东汉著名医药家华佗的《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由此说明吃茶可增进思维。茶与社会生活、与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传说隋文帝有头痛病,一位僧人献上治头痛的秘方:“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常服之有效。”隋文帝坚持饮茶,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纷纷采掇这种治病救人的茗草,饮茶之风蔓延开来。
及至唐朝,茶叶更为昌盛。陆羽所著《茶经》将中国饮茶及茶文化推向高潮。唐代茶叶的生产取得重大突破和普及发展,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艺。唐代茶饮的最大进步是茶的加工和煮茶技艺,成书于8世纪的《封氏见闻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之物。当时,不仅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而且茶还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诵咏的重要题材。有统计说,在《全唐诗》中,有100多位诗人的400余首诗中谈及了茶。
宋朝之后,开始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茶艺、茶俗更趋丰富。茶道大行,茶成为国饮,历久不衰。
如今,一旦家中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依旧是必不可少的。为客人沏上一杯香茶,表达的是对来客的尊重和欢迎。敬茶奉茶与喝茶中也有很多讲究。
【小题1】文章中主要介绍了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功用。
【小题2】文章开头连用了三个“最"字,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多处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项是( )
A.古籍《周礼﹒地方篇》记载,周代开始设有掌管茶事的官员。 |
B.东汉著名医药家华佗的《食论》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传说隋文帝有头痛病,隋文帝按照这部著作中的秘方,坚持饮茶,果然见效。 |
C.唐代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等,茶还成为文人墨客争相诵咏的重要题材。 |
D.宋朝之后,敬茶、奉茶与喝茶有了很多讲究,如今这些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
5.语言表达- (共1题)
7.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陕北民教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②这些自成体载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③陕北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曲调优美,非常具有地方特色。④2008年6月,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提取第②句画线部分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陕北民教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②这些自成体载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③陕北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曲调优美,非常具有地方特色。④2008年6月,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被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提取第②句画线部分的句子主干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8.
请你参加以“走近陕西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将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保护文化根脉,留住历史记忆”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2)下面是两张陕西文化遗产的照片,请你说出其名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百度百科”的提示,你认为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是(_____)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
(4)学校委托你邀请陕西华州皮影传承人汪先生来作关于皮影的讲座,请你用简练恰当的言辞给汪先生打邀请电话。(言辞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将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保护文化根脉,留住历史记忆”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2)下面是两张陕西文化遗产的照片,请你说出其名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百度百科”的提示,你认为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是(_____)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
A.黄帝陵祭典 |
B.唐大明宫 |
C.秦琼敬德门神传说 |
D.中华老字号西凤酒酿造技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