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 (共1题)
1.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节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吾谁与归
(3)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4)仁义充塞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小题3】(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小题4】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为国为民尽职尽责的爱国精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种爱国精神分别体现在哪里。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节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吾谁与归
(3)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4)仁义充塞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小题3】(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小题4】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为国为民尽职尽责的爱国精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种爱国精神分别体现在哪里。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小题2】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④段加点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⑥段举戴震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小题5】从本文来看,我们应该怎样做学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小题2】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④段加点的“一切”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⑥段举戴震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小题5】从本文来看,我们应该怎样做学问?
3.
画香味的女孩
王举芳
亲戚住院化疗,我时常去陪护。
今天是周末,病房里来了很多探视病人的亲友,平日肃静的病房,有了笑语,有了缕缕欢快的气息。
阳光很好,我推开病房阳台的门。阳台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小女孩,膝上放着一个纸板,左手扶着纸板,右手快速移动着,好像在写字或者画画。
我走了过去,蹲下来,女孩看看我,羞涩地笑笑,停止了作画,把纸板递给我:“阿姨,你看看我画的画好不好看,行吗?”女孩望着我,一双大眼睛映着阳光,闪着清澈的光芒。
“行,我看看。”我接过女孩手中的画。画面很简单,一只碗,碗里盛放着一些月牙形的食物。“这是饺子吗?”我问。女孩点点头。
“我妈妈好几天没吃饭了,爸爸说妈妈过几天才能吃饭。妈妈好几天没吃饭,一定很饿,我就想画幅画给她。我妈妈以前没生病的时候,给我讲过‘望梅止渴’的故事。妈妈最爱吃饺子,我就给她画了饺子。”女孩低下头,脸上布满了忧伤。
“这画送给你妈妈?哪个是你妈妈啊?”我第一次见这个女孩,还不清楚哪位病人是她妈妈。
“23床。”女孩弱弱地说。
23床?哦,我记起来了,是那个患食道癌的女病人。我的心禁不住一紧。昨天听她的丈夫说,女人撑不了几天了。
“小彤,画完了吗?妈妈想看你的画。”23床的丈夫走了过来,神情疲惫,却满脸笑意。
“画好了。我给妈妈画了饺子。”女孩把画举给爸爸看。
“嗯,小彤画的真好,妈妈一定会喜欢的。”男人蹲下,抱住女孩,在她脸上亲吻了一下。我看见他的眼里,有没有落下来的泪滴。
“等一等。”女孩说着,拿起画笔,在碗的周围画了许多小点。
“这小点是什么啊?”爸爸问她。
“是饺子的香味。你闻闻,香不香?”女孩把画贴近爸爸的口鼻。
“香,香……”爸爸低下头,揉搓着眼睛。
第二天上午,女孩依然在阳台上画画。这次画的是一盘绿色的蔬菜,周围依然点了许多小点。她说妈妈夸她画的饺子特别好,因为画上了香味。我听了,努力仰起脸,不让女孩看到我眼里的泪水。
一连几天,女孩每天都在为妈妈画画,有时候坐在妈妈的病床前画,有时候坐在阳台上画。
她的妈妈已十分虚弱,精神越来越差,有时候出神地看着女孩,眼神呆滞而又充满了光彩。
那一天,医生让23床出院,回家静养。我们知道,她的生命已快走到终点,不禁悲伤满怀。她才31岁的华年,而她的女儿,才刚刚5岁。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是想起那个为妈妈画香味的女孩;那用很多点连成的香味和亲情在我的心间弥漫,馨香不息。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8年第8期)
【小题1】请以文中小女孩的口吻简述本文的故事。
【小题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小彤,画完了吗?妈妈想看你的画。”23床的丈夫走了过来,神情疲惫,却满脸笑意。
【小题3】简要分析故事中的“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5】本文的题目“画香味的女孩”能不能改为“画食物的女孩”?请简述理由。
王举芳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8年第8期)
【小题1】请以文中小女孩的口吻简述本文的故事。
【小题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谈谈你的理解。
“小彤,画完了吗?妈妈想看你的画。”23床的丈夫走了过来,神情疲惫,却满脸笑意。
【小题3】简要分析故事中的“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5】本文的题目“画香味的女孩”能不能改为“画食物的女孩”?请简述理由。
3.综合性学习- (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对于中国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饮品的范筹,而沉淀为一种文化。不比日本茶道的精细、尊贵,中国的茶更有普适性。它可以是农村粗瓷碗中的香甜,可以是紫茶壶中的高贵,也可以是玻璃杯中的平常,它可以慢慢地品味,也可以开怀畅饮,各有各的滋味,但不变的是那其中所蕴藏的安然,苦涩中携带的一丝清甜,犹如人生之路, 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 kuì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蕴藏(_________) kuì赠(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文中“沉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畅饮”中“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茶对于中国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种饮品的范筹,而沉淀为一种文化。不比日本茶道的精细、尊贵,中国的茶更有普适性。它可以是农村粗瓷碗中的香甜,可以是紫茶壶中的高贵,也可以是玻璃杯中的平常,它可以慢慢地品味,也可以开怀畅饮,各有各的滋味,但不变的是那其中所蕴藏的安然,苦涩中携带的一丝清甜,犹如人生之路, 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是它的 kuì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蕴藏(_________) kuì赠(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文中“沉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畅饮”中“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肥西县创建“文明县城”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担当起此项责任,肥西某校九年级某班开展“与责任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班委会准备委托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以唤起大家的责任意识。(字数不超过10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肩上的责任——脚下的基石”征文比赛,以下是从他的文章中摘录出来的,请你帮他修改。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对于应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敢承担,实践担当的精神,增加担当的能力,做到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善担当。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A]精忠报国体现的是南宋名将岳飞对国家的责任;[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范仲淹对人民的责任;[C]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儿女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
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__”。
最后三句[A][B][C]语序不合理,正确语序为___________。
(3)同学们准备为学校尽一份力,打扫学校的操场,每位同学都负责一块区域,但班上的同学刘伦却不管不顾,随意挥了两下扫帚就罢工了。对此,你怎样劝说他?
(1)班委会准备委托你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以唤起大家的责任意识。(字数不超过10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肩上的责任——脚下的基石”征文比赛,以下是从他的文章中摘录出来的,请你帮他修改。
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对于应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敢承担,实践担当的精神,增加担当的能力,做到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善担当。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A]精忠报国体现的是南宋名将岳飞对国家的责任;[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范仲淹对人民的责任;[C]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儿女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


(3)同学们准备为学校尽一份力,打扫学校的操场,每位同学都负责一块区域,但班上的同学刘伦却不管不顾,随意挥了两下扫帚就罢工了。对此,你怎样劝说他?
4.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