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骈进(pián) 恣睢(suī) 气冲斗牛(dǒu) |
B.涟漪(yī) 呐喊(nà) 廓然无累(guō) |
C.胆怯(qiè) 逞能(chěng) 恪尽职守(kè) |
D.聒噪(guō) 发窘(jiǒng) 吹毛求疵(cī) |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驻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
B.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
C.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 |
D.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 |
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
C.“扬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 |
D.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水平。 |
2.诗歌鉴赏- (共1题)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全诗分别概括实写和虚写的内容。
【小题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凉”字好在哪里?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小题1】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全诗分别概括实写和虚写的内容。
【小题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凉”字好在哪里?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豁然堂记
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②,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③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④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案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此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耶?及其所障既撤,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⑤于吾之见者,此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注释:①雉堞:泛指城墙。②牖:窗户。③斥:放弃。④病:不满。⑤婴:萦绕,羁绊。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2)此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耶?。
【小题3】作者由改建“豁然堂”引发了怎样的感慨,概括作答。
豁然堂记
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②,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③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④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案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此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耶?及其所障既撤,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⑤于吾之见者,此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注释:①雉堞:泛指城墙。②牖:窗户。③斥:放弃。④病:不满。⑤婴:萦绕,羁绊。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益不可胜计矣(益,更加) |
B.予病其然(然,这样) |
C.若舍塞而就旷(塞,要塞) |
D.及其所障既彻(及,等到) |
(1)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2)此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耶?。
【小题3】作者由改建“豁然堂”引发了怎样的感慨,概括作答。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名:命名 |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
C.佳木秀而繁阴 秀:繁茂 |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快乐 |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B.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
D.醉能同其乐 安陵君其许寡人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
B.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 |
C.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⑪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小题1】小说中的老婆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第⑦段插叙了老夫老妻五十年前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写老婆子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就在屋里!”结合全文谈谈“老头儿是否在屋里”,并说明理由。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⑪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小题1】小说中的老婆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第⑦段插叙了老夫老妻五十年前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小题4】小说最后一段写老婆子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就在屋里!”结合全文谈谈“老头儿是否在屋里”,并说明理由。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①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尝得学问的趣味。
②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的。为达到目的,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是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了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了。
③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小时,跑上几个月后,一天不跑,腿便发痒。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的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掌管学问的器官一起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子,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④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到它,便要深入下去。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我保证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⑤趣味就像电,越摩擦越多。所以常要依赖别人的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共同研究。我和他常常在一块,便不知不觉地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有了一两位这样的朋友,便算人生一大幸福,我想只要你肯找,定会找得出来。
⑥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我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的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
(有删改)
【小题1】本文标题是“学问之趣味”,论述的论题是什么?
【小题2】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式”,在分论部分,作者围绕论题,提出了哪几点意见?请概括作答。
【小题3】下面这句话可以放在选文第几段的结尾?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如同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问之趣味
梁启超
①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尝得学问的趣味。
②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的。为达到目的,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是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了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了。
③凡人类的本能,只要那部分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小时,跑上几个月后,一天不跑,腿便发痒。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的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掌管学问的器官一起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是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子,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④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那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到它,便要深入下去。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我保证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⑤趣味就像电,越摩擦越多。所以常要依赖别人的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便和他共同研究。我和他常常在一块,便不知不觉地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有了一两位这样的朋友,便算人生一大幸福,我想只要你肯找,定会找得出来。
⑥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我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的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
(有删改)
【小题1】本文标题是“学问之趣味”,论述的论题是什么?
【小题2】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式”,在分论部分,作者围绕论题,提出了哪几点意见?请概括作答。
【小题3】下面这句话可以放在选文第几段的结尾?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如同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所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名著阅读- (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三阮,杜迁、宋万先回山寨。其余十五个头领在寨中商议:“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我等只可收兵回去,这曾头市急切不能取得。”。
(1)文中说“遭这一场”指的是什么事情?
(2)下面哪一个情节导致林冲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B.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三阮,杜迁、宋万先回山寨。其余十五个头领在寨中商议:“今番晁天王哥哥下山,不想遭这一场,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我等只可收兵回去,这曾头市急切不能取得。”。
(1)文中说“遭这一场”指的是什么事情?
(2)下面哪一个情节导致林冲最终走上了反抗道路,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B.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C.林冲棒打洪教头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1.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概括《朗读者》受好评的原因。
材料一:清华大学尹教授说,央视《朗读者》别具一格,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尤其是见字如面的方式别有一种文化韵味。
材料二:央视副台长说,媒体一定要有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讲,《朗读者》的成功是一种‘回归’,回归到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另外,节目不仅内容好,还在表达手段、呈现方式、舞美包装、互动渠道等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材料三:某网友说,《朗读者》不仅是一档读书节目,更强调情感互动,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把名人或普通人的闪光点和阅读的文本结合,透露着央视的人文关怀。
(2)下面是《朗读者》以“家”为主题的开场白,请根据语境把空缺处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家是什么?家是灵魂栖息的彼岸,是① ;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② 。倦鸟归林,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
(3)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主题词。请根据“成长”这一主题词,选择一个课文题目,再参照示例写出选择的理由。
《孤独之旅》 《香菱学诗》 《心声》
示例:主题词:母爱 课文题目:《荷叶·母亲》
选择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冰心的《荷叶.母亲》由荷叶护莲花,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赞美了母爱的无私。
(1)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概括《朗读者》受好评的原因。
材料一:清华大学尹教授说,央视《朗读者》别具一格,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尤其是见字如面的方式别有一种文化韵味。
材料二:央视副台长说,媒体一定要有社会责任。从这个角度讲,《朗读者》的成功是一种‘回归’,回归到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另外,节目不仅内容好,还在表达手段、呈现方式、舞美包装、互动渠道等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材料三:某网友说,《朗读者》不仅是一档读书节目,更强调情感互动,挖掘文章背后的人和事,把名人或普通人的闪光点和阅读的文本结合,透露着央视的人文关怀。
(2)下面是《朗读者》以“家”为主题的开场白,请根据语境把空缺处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家是什么?家是灵魂栖息的彼岸,是① ;是我们在风雨中的想念,是② 。倦鸟归林,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一种归宿。
(3)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主题词。请根据“成长”这一主题词,选择一个课文题目,再参照示例写出选择的理由。
《孤独之旅》 《香菱学诗》 《心声》
示例:主题词:母爱 课文题目:《荷叶·母亲》
选择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冰心的《荷叶.母亲》由荷叶护莲花,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赞美了母爱的无私。
7.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