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2019届九年级毕业生学业检测(二诊)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5542

试卷类型:会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4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词语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阴霾(mái)   烙印(lào) 浑身解数(jiě)   屡见不鲜(xuān)
B.社稷(jì)   袅娜(nuó) 睡眼惺忪(xīng)   退避三舍(shè)
C.躯壳(ké) 藩篱(fān) 叱咤风云(chà)   忧心忡忡(zhōng)
D.缄默(jiān)   归省(shěng)   咬文嚼字(jué)   气冲斗牛(dòu)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篷蒿 籍贯 刨根问底 妇儒皆知B.陨落 通辑 金榜提名 白碧无瑕
C.晨曦 禁锢 物竞天择 格物致知D.虔诚 澄澈 锋芒必露 贪脏枉法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家庭情感都市剧《都挺好》一播出,便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剧中贴近生活冲突的如重男轻女、妈宝男、养老问题、理财诈骗等情节,对观众既熟悉又倍感真实。
B.经过成都食堂事件,让我们痛定思痛,真正认识到校园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而且是关乎祖国下一代的生命健康和国家命运的大事。
C.连日来,绵阳各地消防队收到很多“神秘快递”,不少市民匿名向消防员送去爱心,还留言“愿你们每一次出警都平安归来”,表达了对消防员深深的感激关心之情。
D.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饮用水质已经成为13亿中国人生存的尖锐问题,保护环境,改善水质,是当前中国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4.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出生北京城的祥子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工作,但生活三起三落,最后失去了生活信心。
B.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C.《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小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D.英国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写的小说《简·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朴实无华的爱情故事,反映主人公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2.句子默写(共1题)

5.
名篇名句默写。
(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3)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_。(晏殊《浣溪沙》)
(5)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6)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秋瑾《满江红》)
(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________。”(《<论语>十则》)
(8)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9)花和草都是常见之物,但在《钱塘湖春行》中被诗人刻画得十分精致和生动,不单纯是对景物作客观描述,也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10)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你联想到杜牧《赤壁》中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1)这首送别诗,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这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结合诗歌的内容、风格、特色、情感等中的一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望婴儿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选自《苏轼文集卷十》)

(二)夫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闵闵:勉,勉力。②信:shēn同“伸”,舒展开。③艺:技艺,才能。④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旧时帝王,与女娲并称“三皇”。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而后仕 仕:做官B.博观而约取 约:简要,简明
C.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营:经营D.敦厉风俗   敦厉:劝勉,勉励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信于久屈之中 吾告子止于此矣
B.平居所以自养而不致轻用 欲暖而惰裁衣也
C.如望婴儿之长也 涉百家之书
D.以待其成者  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
(2)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小题4】两文都阐述了一些治学致成的道理方法。请根据两则文言文材料,简要回答。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①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

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忽然发现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

③为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这些年,也许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久久坐着。

④我以为这就不错了,直到2001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

⑤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

⑥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⑦而我呢?

⑧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

⑨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

⑩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

⑪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

⑫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6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括作者为了丰富自己的贫乏阅历做了哪些努力。
【小题2】写父亲的东篱之前,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写“我”的做法和想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3】注意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下面的要求。
(1)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2)请结合语境,理解第⑦段画线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
【小题4】上文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出了父亲的坚守,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理解。

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节选自李森祥《台阶》)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人须“勇改”

凌焕新

①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一文,认为诗歌有弊病,就当勇于改正,“知一重非,进一重境”。其实,做人如同作文,人生亦须“勇改”。

②有人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白居易的诗歌脍炙人口,其遗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人生在世,不可能“一气呵成”“一字不改”。追求完美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正如哲人所言,“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此,一个“改”字十分可贵。“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吾日三省吾“过”,有利于减少谬误,校准人生的航向。

③春秋时的晏子德才无双,被司马迁称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晏子曾把自己喻为一根弯弯曲曲又有无数疙瘩的木头,想成为有用的器具,就必须用斧子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此言,不仅说明“人非圣贤”,更道出了改过之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做人如果看不到自身的“脏、乱、差、丑”,或虽看到但不肯“劈、削、刨、锯”,显然难以成就大器、彰显卓越。

④老舍写文章有一个窍门,就是写完之后不断念给人听——“再念、再念、再念”。也有知名作家介绍写作经验说,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旁观,冷静地修改。像这样借力于他人的做法,同样不失为人生改过之灵方。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别人帮助审视自我,也许更能把自己看个通透。打磨钻石用的是另一颗钻石,人生修为一样离不开他人敲打。当年晏子决意辞退三年不给他挑毛病的幕僚,相比之下,如今有的人对帮自己指出不足的人不谢反恨、恩将仇报,实在糊涂至极。

⑤勇于改正的前提,在于坦承错误。其实,一些人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对自身问题遮遮掩掩,往往源于爱面子。对此,陈云曾提出过“论事不论脸”的原则。他告诫犯错误的同志“不充好汉”,怕丢脸就一定会丢脸,不怕丢脸反倒可能不丢脸。那些翻船落马、身败名裂者,有几人不是因为文过饰非,从而一错再错、小错酿大错,最终把自己逼得无路可走?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私利,更应当讲真理不讲面子,像陈云所说,“在两个人谈话中”“在小组会上”“在大一点的会上”“在千万人面前”,都可以承认错误。

⑥做人应“勇改”,但不能妄改。袁枚曾说,自己的诗“改好者固多,改坏者定复不少”。奋进人生路,也面临“改坏”的风险。做人应当谨记崇德向善,跟着蜜蜂去寻找花朵;切忌比下比烂,被苍蝇蚊子引向污浊。叶圣陶讲过,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做人尤其是从政,应当知畏知戒、守身如玉,一言一行都“不肯随便”。

⑦如此,惟有像作文那样“改、改、改”,人生才能不断地“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小题1】文章开头从清代袁枚写过《续诗品·勇改》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3】理解“做人应当谨记崇德向善,跟着蜜蜂去寻找花朵;切忌比下比烂,被苍蝇蚊子引向污浊”这句话的含义。
【小题4】下面这则材料能不能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阐明理由。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年轻人,他听说赵国的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潇洒优雅,就去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忘了,结果只好四肢着地,爬着回去了。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10.
立德中学开展“研学旅行”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研究旅行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它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的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材料二)2013-2018年研学旅行行业市场规模(见右图)

(材料三)中国网9月29日讯 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暨江油“一带一路”李白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后,汇集了四川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的重量级专家团队,为配套开展“‘跟着诗歌去旅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研讨及推广”活动,于9月27日,来绵阳、江油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调研和研讨活动。

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旅游业最热门的领域之一。教育部等11部门发文,大力推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本次研学旅行研讨和推广活动,将按照古蜀文化、诗歌文化、科技文化三大主题,对绵阳和江油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进行考察和梳理,为绵阳研学旅行的发展方向、运作模式提出建议,并推出一批精品研学旅行产品。

(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研学旅行”下一个定义。
(2)阅读材料二的图表,请概括其主要信息。
(3)请为材料三拟一个新闻标题。
(4)“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想去哪儿?主要研学什么?暑假不远了,请简要说说你的研学旅行方案。

7.作文(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母亲对我说:如果你想人生更加精彩,那你就要多吃一点苦,多读一些书。因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躬身播种,你才能最终收获满园秋色。老师对我说: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当一颗星星。因为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做一个真实的你。朋友对我说:如果你不能预知未来,那你要努力把握现在,因为只有珍惜当下的点滴,你才不会让青春留下遗憾。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一定有一些启示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