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庇护(bì) 澄澈(chéng ) 称职(chèn) 随声附和(hé) |
B.哺乳(pǔ) 羞怯(qiè) 嗔怪(chēn) 畏罪潜逃(qián) |
C.蜷伏(quán) 怅然(chàng) 干涸(hé) 哄堂大笑(hōng) |
D.收敛(liàn) 搓捻(cuō) 殉职(xùn) 刨根问底(páo)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
B.王老师是个幽默的人,她经常让我哄堂大笑。 |
C.他品学兼优,脑子转动灵活,见异思迁是很平常的。 |
D.这辆汽车乱闯红灯,毫不遵守交通规则,真是骇人听闻。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倡议者。 |
B.谁也不能否认华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
C.《我不是药神》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
D.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每个人都应作为江河卫士。 |
5.
下列关于名著《老人与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主题是海明威所提倡的“硬汉精神”,即“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
B.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 |
C.老人睡觉的时候,经常做梦,梦见的内容多是狂风巨浪、大鱼海龟。 |
D.小说取材于古巴渔民的真实经历,是海明威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中篇杰作。 |
2.诗歌鉴赏-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①踏烂麦青青。
注:①骄骢: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小题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 ”,骑着“ ”,天渐明时就到野外“ ”,结果“ ”的情景。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公子行
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①踏烂麦青青。
注:①骄骢: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小题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 ”,骑着“ ”,天渐明时就到野外“ ”,结果“ ”的情景。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从井中取水 |
B.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
C.国人道之 道:讲述 |
D.闻之与宋君 闻:听说 |
A.有闻而传之者 而顷刻两毙 |
B.宋之丁氏 又数刀毙之 |
C.非得一人于井中 其一犬坐于前 |
D.及其家穿井 一狼洞其中 |
A.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共26卷,160篇。 |
B.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简要地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余描写,可读性不强。 |
C.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播。 |
D.时至今日,这篇寓言故事对于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小题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吾 观 食 者 皆 以 右 手 持 匕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留者色动惶顾。
【小题3】阅读短文,说说欧阳晔办案有什么特点?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小题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吾 观 食 者 皆 以 右 手 持 匕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留者色动惶顾。
【小题3】阅读短文,说说欧阳晔办案有什么特点?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如诗似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午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本文写了小时候在炊烟里寻找自己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小题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赏析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
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小题3】第⑩⑪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小题4】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话“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的理解。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如诗似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午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本文写了小时候在炊烟里寻找自己的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小题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赏析第⑨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
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小题3】第⑩⑪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小题4】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话“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的理解。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有些人
张晓风
①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②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③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④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⑤我立刻快乐得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⑥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她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⑦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能。”那个胖女人说。“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⑧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⑨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
⑩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⑪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⑫此后他的痛苦却盘据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⑬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⑭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⑮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⑯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注解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
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⑰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但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写了记忆中的“一个挖掘我自信的女老师”、“ ”、 “一个让我陷入自责里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
【小题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赏析第⑫段加点词“盘据”的表达效果。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画线句。
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
【小题3】说说文章第①段的表达作用。
有些人
张晓风
①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②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③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④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⑤我立刻快乐得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⑥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她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⑦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能。”那个胖女人说。“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⑧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⑨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
⑩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⑪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⑫此后他的痛苦却盘据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⑬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⑭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⑮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⑯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注解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
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⑰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但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写了记忆中的“一个挖掘我自信的女老师”、“ ”、 “一个让我陷入自责里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
【小题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赏析第⑫段加点词“盘据”的表达效果。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⑨段画线句。
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
【小题3】说说文章第①段的表达作用。
5.语言表达- (共1题)
6.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