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552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8

1.选择题(共7题)

1.
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涸辙  迁徙   若即若离   杳无音讯
B.恣雎  萦绕   融会贯通   一愁莫展
C.闲熟  廖廓   千峰竟秀   新陈代谢
D.暇想  怅惘   万簌俱寂   实事求是
2.
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联(yín)   躇(chóu) 积(zuǎn)  分道扬(biāo)
B.滑(jī)    取(sè)    起(jüé)   言简意(ɡāi)
C.永(juān)  繁(yán)  智(ruì)    明善睐(móu)
D.跳(bènɡ) 光(shǔ)   责(jié)    家荡产(qīnɡ)
3.
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了火箭队和湖人队精彩的比赛,几个 NBA 球迷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巨星姚明的突出表现。
B.苏雪林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著作等身的学者、桃李满天下的教授。
C.“戒烟一小时,健康亿人行”的倡议发出后,一些烟民对此默默无闻
D.我校师生欢聚一堂,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庆元旦歌舞晚会,大家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人们所肯定和赞赏的血性,应当属于性格评价和审美取向的范畴。血性是个    而又朴拙的词汇,本身就具有张力和亢奋色彩。因此在理解和使用上应该有所  ,否则就会混淆粗犷与    、豪壮与莽撞、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
A.古老   限制   粗野B.原始   界定   粗野
C.古老   界定   粗放D.原始   限制   粗放
5.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频繁,人们的交往日趋便捷, 整个社会的变革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
B.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她创作的《洗澡》《我们仨》等作品深受 广大读者喜爱,被钱钟书称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C.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未来汽车工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 耗、零污染发展。
D.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 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6.
下面语句的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
②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
④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
⑤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
⑥一些人在立志时则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A.③⑤①⑥④②B.③⑥④②⑤①C.⑤④①⑥②③D.⑤①④⑥②③
7.
下面有关名著阅读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江奈生·斯威夫特,它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批判英国资本主 义的现代文明;《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笛福,它用写实的手法赞扬英国资本主义文明。
B.《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三本在他人生路上留下深刻记忆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 他买的《山海经》,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叫他背的《鉴略》,一本是在矿路 学堂如饥似渴阅读的《天演论》。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D.《陈涉世家》《与谢中书书》《桃花源记》《醉翁亭记》,这几部作品是按作者朝代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

2.诗歌鉴赏(共1题)

8.
阅读下面古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写出了词人自吟自饮,借酒消愁愁更愁,孤单冷寂的情景,可感 可见。
B.“去年天气旧亭台”写词人由今思昔,对去年一次欢聚的追忆。“天气”依然是早春季节 ,地点是旧亭台。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徘徊”反映心绪的彷徨不宁。“独”字更道出了孤寂之深, 伤感之重。
D.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着重回忆往事,追忆昔日的欢聚,对比反衬别后的哀愁。
【小题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若春和/明/ 四时之不同
B.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C.不物喜/扶苏数谏故
D.吾谁与/朝而往,暮而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小题3】下面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谪”,写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
B.第三、四段分别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 鲜明对照。悲和喜表现不同,其本质也不相同。
C.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
D.文章很多地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它们内容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又可以 互相映衬或对照,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 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 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10.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灰暗的时光着色
程刚
①那一年,我上初一,走进了青春悸动的年代。青春本应该充满活力,但那时的我却沉默寡言。因为,我的家境贫寒,当同学骑着新买的自行车去上学时,我只能每天走着十里地上下学;当同学们穿起漂亮的新衣服时,我却穿着哥哥曾经穿过的衣服。那份莫名的失落总在心头打转。
②让我安慰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始终在全校是第一名。每次考试听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看着百名榜上第一个名字,我的心底总会激发出一种自豪。那时,我就悄悄地告诉自己,你没有一个五彩的世界,但你始终站在高峰。为此,我拼命地学习,希望保住我的优势,也保住我心中那点自豪。
③下学期,班级新来了一位同学叫林浩,与我同桌,他的家庭条件也一般,学习也很好。他性格很开朗,很快我们便成为朋友。林浩的生活与我的生活完全不同,因为家境贫寒,我每天把自己关在教室里,少了很多应酬。可林浩总和同学们一起凑钱聚餐,和他们出去玩。其实许多时候我想告诉他,家里挣来的钱不易,不能乱花,要把功夫用在学习上。可我又不能和他说,因为他的成绩并不差,第一次参加期中考试便是班里第三,全校第十名。
④那天晚自习下课,林浩突然拉着我,对我说校门外有新来的烤串,请我吃。我当即摇头,说那东西贵得狠,一串要八毛钱,我们俩没有几十串是不够的。林浩突然笑了,对我说:“嗨,放心,不用你掏钱,但今天晚上吃完,明天你必须跟我办一件事。”我耐不住林浩的软磨硬泡,便跟他去了。我知道,我的内心对那里十分向往。
⑤那一晚上,我们吃了70个串,花了近60元,说实在的,我很心疼,就算是林浩大方地付了钱,我心里依然不好受,要知道,那时我的生活费每月才150元。
⑥第二天,我主动找到林浩,问他办啥事。他带着我骑着自行车跑了三十里,来到了一个蔬菜种植区,上了一筐的菜,然后再带着我来到一个市场里摆起了地摊。林浩的叫卖声很自然,只是我感觉十分难堪,没有喊一声,生怕同学们认出我。可那一天,我们挣了20元,我突然有一种惊喜,星期天我们又去了,那一天,我们挣了30元,而且我真正地喊出了叫卖声,再也不怕同学们认出我,也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⑦一晃儿,期末考试结束了,我又是第一,这次林浩也前进了,考了全校第五名。那天,他非要拉着我去电影院看电影,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那里,我几乎是被林浩架着去了。虽然那一天,我们每人只要了一瓶饮料,但听着就像在耳边的音乐效果,坐在软软的座位上,我陶醉了,也哭了。因为在我心里不能涉及的地方,我走了进来,身心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放松。
⑧再后来,我突然发现我离不开林浩了,他走到哪里,我都想跟着。和同学聚餐,我参加,掏多少钱我都愿意,尽管有时为了把钱补回来,每天吃一顿饭,或是馒头咸菜。和林浩逛商场,买裤子,花光生活费,我们就去发小广告,甚至再去贩点东西卖。我发现自己变了,但这种变化是一种欣喜,我甚至感受到我的天空总是蓝的。
⑨初三下学期,林浩又转学了。那一天,我们坐在一个小饭馆里使劲哭,林浩告诉我:“程刚,我们的家庭是穷,但不能让自卑占据我们的心灵,我们的青春要有色彩,否则会后悔……”
⑩是的,每个人都有青春的时光。在那个时光里,我们要学会努力为自己着色。只有这样,当我们再去回首时,才会看到那段五彩,才会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激情如火的时光。
【小题1】依据文章的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林浩请“我”吃烤串→__________→__________→林浩劝“我”要自强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章①②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家境贫寒的“我”内心的失落与自卑,“我”只有努力 学习,才能保住心中的自豪。
B.第③段中新来的同学林浩的性格与“我”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我”性格的 改变作铺垫。
C.文中第⑨段写到“我们”在小饭馆里使劲哭,体现出“我”对林浩的依依不舍之情。
D.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曾经美好的生活,才会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激情 如火的时光。
【小题3】联系上下文,品析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何作用?
【小题6】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为灰暗的时光着色”的理解。
11.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琢磨之心
程应峰
①治玉为琢,治石为磨。所谓“琢磨”,就是雕刻和打磨。
②《荀子·大略》有云:“人之於文学也,犹玉之於琢磨也。”好的文字,往往是反复琢磨得出的。同样,出类拔萃的人生,也常常是被多姿多彩的生活修炼、琢磨出来的。被生活琢磨而脱落出来的人,才会拥有不同凡俗的精气神,才会拥有饱满坚毅的人生。尘世间,有所成就的人,大抵都有一颗琢磨之心。
③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成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琢磨,不仅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进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质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就是不迷信、善质疑、用心琢磨的结果。一个善于琢磨的人,为了做好要做的事,会自觉地将良好的习惯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融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之中。
④光有琢磨之心是不够的,还得看有什么样的心灵走向。有一种人,只琢磨事,不琢磨人;有一种人,光琢磨人,不琢磨事。
⑤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职场新人同时进入公司,都做着销售工作。一个言语不多,从走上工作岗位之日起,便极尽所能收集资料,和客户电话沟通,和同事交流销售经验。另一个呢,则显得八面玲珑,看似颇有人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者业绩飙升,后者成绩平平。一年后,一个担当重任,一个原地踏步。人事部经理因此感慨说:“职场新人的首要任务是充实自己,干好工作,做出成绩,而不是将太多精力花在附和领导和老板身上。在任何岗位上,需要的是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⑥君子做事,小人做人。所谓“小人做人”,是指这类人善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琢磨人上面。谁有什么背景,谁有什么喜好,谁会有升迁喜事等等,他张口就来。在此基础上,他有目的、有选择地溜须拍马,投靠依傍。这些琢磨人的人,在琢磨事的人的眼里,往往被认定为心术不正之徒而敬而远之。
⑦很多时候,亲情和爱也需要琢磨。它们不只适合藏在心里,更需要适时地表达。如何表达,就需要多花点心思去琢磨。家人上班前几声温柔的叮咛,下班回家后一个开门的动作,就足以增加爱的浓度。
⑧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反观自己,就更容易看出自己的短板,从而扬长避短,做出有效的回应。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遇事善于琢磨,往往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脚步,从而步步领先。
⑨正派善良的人,琢磨事;心术不正的人,琢磨人。琢磨事的人,是明智的人,是有合于理想的人;琢磨人的人,看似事半功倍,实则事倍功半,一不经心,就会断送了本应明媚美好的前程。
【小题1】阅读全文,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小题2】选文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选文第⑥段与第⑦段能调换吗?请说明原因。
【小题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遇事善于琢磨的人,往往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脚步,从而步步领先。
B.尘世间,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颗琢磨之心。
C.成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琢磨,要把前人的知识装入脑中,更要善于反刍质疑。
D.琢磨人的人总想着投机取巧,所以工作不脚踏实地、专心致志。

5.作文(共1题)

12.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风雨中,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⑵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 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 情。呼唤责任,呼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 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遗憾期待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 过呼唤。
请以“呼唤”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第一个题目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 600 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