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550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江大河》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C.春节期间,在东关街、瘦西湖等景区内,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让人们流连忘返
D.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2.
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舳舻相接、不怀好意、交头接耳、林中小溪”(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风趣幽默的李老师总是满怀激情地教我们写作文。(这个句子的宾语是“我们写作文”。)
C.我诚恳地接受你的批评。(这个句子中“诚恳地”是定语。)
D.“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补充说明。)
3.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舻(zhú)   遒(jìn)   扁(zhá)    无动于(zhōng)
B.桅(gǎn)   雕(lòu)   铃(bá) 惟妙惟(xiào)
C.洞(xuè)   气(fēn)   长(róng)   然不同(jiǒng)
D.俯(kàn)   踌(chú)   维(xiān)   长途涉(bá)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对传统村落的修缮中,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存在的真实性,禁止随意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区。
B.“别在那儿偷偷笑了!”“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这两句话都是感叹语气,句子结尾用叹号,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
C.深深眷恋家乡的朱先生,在网上听到歌曲《我在扬州等你来》,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D.近400名左右扬州人大代表肩负扬州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
5.
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从根本上看,它受到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②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内在品德。
③因此人的性格存在着差异。同时性格也受制于后天的生存环境,是人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进步形成的。
④然而,人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特点又是互相包容的。在一定程度上,性格决定形象,形象凸显性格。
⑤与形象特点相比,性格更多地里现出内在性、本质性、道德性等特征。
A.②①⑤④③B.⑤②①③④C.⑤②①④③D.②①③⑤④
6.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认真、严肃、聪慧和杰出的艺术创造力。
B.《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旧题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著。《愚公移山》就选自该书,塑造了一个有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智者形象。
D.《昆明的雨》以昆明的雨为出发点,突出了昆明多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表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

2.字词书写(共1题)

7.
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mí)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zhāng)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guī)宝。然而,有些破坏文化遗产的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的(è)制,导致大量珍贵文物消亡或失传。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文:绛侯周勃者,沛人也。高祖之为沛公初起,从入汉中,拜为将军。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号绛侯。文帝立,以勃为右丞相。居月余,乃谢请归相印。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绛侯周勃世家》
(注释)①冒絮:头巾。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霸上(________)
(2)已而细柳军(________)
(3)天子至(________)
(4)文帝立(________)
【小题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限断两处。
绛 侯 勃 自 畏 恐 诛 常 被 甲 令 家 人 持 兵 以 见 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
【小题4】从选文看周勃、周亚夫父子二人有何共同特点?文帝对待他们父子的态度有何共同点?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

①其实,现代的很多东西,包括物质和精神的东西,其中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子。以此来观照,现代通缉令中就有着古代通缉令的影子。我们可以从现藏于甘肃博物馆的一件简册中窥见古代通缉令的真貌。

②中国考古工作者曾从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

③我国古代通缉令的内容与现今基本相同,包含疑犯姓名、性别、年龄、体貌特征及流窜的时间和地点等。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通缉令上都会附上疑犯的画像。在现代,办案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照片和监控视频来抓捕疑犯。而在古代,犯人的画像只能由官府画师描绘出来。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通缉令画像的人。《东周列国志》记载:“平王悉从起计,画影图形,访拿伍员,各关隘十分紧急。”伍子胥也因此急白了头,才混淆过关。

④古代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画得最好的是宫廷画师,负责给皇帝或皇亲国戚画像。相较来说,衙门的画师就显得很不专业,出于务实的考虑,画师会将疑犯的某些特征画得很突出,甚至很夸张。官府要在各处交通要道张贴疑犯画像,因此需要通过临摹、复制来制作大量的画像。这样一来,疑犯的画像就与本人相貌出入很大。可是,官府成功抓捕疑犯的概率却很高。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一切得益于古代的保甲制度。

⑤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实行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汉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时,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时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清代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最终形成,即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十保以上为乡镇。这种对百姓严密控制的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连保连坐”制度就能实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人犯法,全保的人都要受到牵连。外地的疑犯跑到当地,当地人要及时举报,否则会受到惩处。

⑥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发明了“照身帖”,发展到后来,便是“路引”等。这是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一种东西,里面包含有古人的各种信息,这对流动人口有一定的管理作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店主索照身之帖,鞅辞无有。店主曰:‘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人,犯者并斩!吾不敢留。’”由此可以看出,一旦疑犯逃到外地,拿不出有效的身份证明,便会被官府收押。

⑦此外,为了有效缉捕疑犯,官府还会进行悬赏。据《续资治通鉴》记载:“诏天下有能告杀人者,赏钱五万。”意思是,告诉全国,如有人能检举、告发杀人犯的,给予五万钱奖赏。对于疑犯,是检举揭发受到奖赏,还是隐瞒包庇受到惩罚?何去何从,孰轻孰重,百姓自然会有选择。

⑧正是有了这些制度,通缉令上的画像像不像已经不重要了。

【小题1】文章以“古代通缉令缚人有术”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2】文中第③段加点的“基本”能否删掉?为什么?
【小题3】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一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古代通缉令上的画像质量并不高,官府还有哪些制度来提高抓捕疑犯的成功率?结合本文谈谈。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的怀念
刘丽丽
①再次经过这里的时候,两扇锈迹斑驳的铁门封存了一切。从坍塌了大半的围墙望去,院子里静悄悄的,墙角青草寂寂,蛛网横陈。相对破败的房舍来说,其中的十几棵老榆树却依旧朝气蓬勃,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轻轻摇曳,流泻出一段昔日时光。
②二十年前,朱老师在这里教我们语文。
③她是我的启蒙老师。记得她眼睛很有神,扎两条粗粗的辫子。进教室的时候胸前一只,背后一只。低头看书的时候,两只辫子就一起调皮地凑到前面来。
④有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她教我们握笔、读拼音,给我们纠正坐姿,不厌其烦。“跟我念,ā—á—ǎ—à”,她一边指着黑板,一边用大大的眼睛扫视着我们。有人开小差了,那眼神里透着威严,仿佛谁再不认真听讲就会被揪着耳朵站到外面去。念得熟练了,书声琅琅,抑扬顿挫。那双大眼睛就笑成两弯月牙儿,很好看,在黑乎乎的阴雨天里也能看得清。
⑤那时的日子温暖而散漫。我像黄昏时分校园屋脊上的麻雀一样卑微而快乐地生活。真的,我感觉自己就是无数麻雀中的一只。那种因为身体的单薄而引发的自卑从记事起就在我的脑海中顽固地盘踞着。我习惯离得远远的,习惯隐在人后。假如忽然有一天让我独当一面,天知道我需要多大的勇气。像是要成心考验我,拼音学完那天,朱老师搞了一次测验。她把一张硕大的拼音图挂在黑板前,让我们一个个去前面读。不打分,但是读得好了要表扬。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走去,我忐忑不安。我希望老师漏掉我,我希望有道裂缝忽然把我吞没,我希望……就是在这样的胡思乱想中我被她示意走到讲台前的。她微笑地看着我,眼睛里是我熟悉的亲切。在这样的鼓励下,我索性将心一横,竟然读得出乎意料的流畅。她惊喜地摸着我的头表扬我。她的手温热,带着一股淡淡的皂香。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
⑥初秋,深秋。初冬,腊月。放寒假那天,天气很冷。我快步走在回家路上,故意把棉鞋踏得山响,我希望所有人都能注意我怀里的奖状和那份带有鲜红的“98”分的试卷,它们似乎成了小火炉,一路温暖着我。
⑦“j、q、x,真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明媚的秋天,朱老师在教我们背拼音口诀。
⑧“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黄皮袄”,一个困倦的午后,她手把手地教我们画小鸭子。
⑨“全写对了,很好!”这是她在补课之后表扬我。我坐在她办公桌的对面。老式的桌子收拾得很干净,上面整齐地放着书,一支钢笔静静地躺在几张白纸上。一束阳光从窗口照进来,十分自在地游走。她直呼我的名字,把那个客客气气的姓氏省略掉,我绷紧的心也轻松起来。
⑩二十年后的初秋,当我迎来又一届新生,当我站在小学校的废墟上徐徐回望,我仍可以毫不费力地从记忆中挑出这些画面。记忆中,那一束午后的阳光已是浓墨重彩,金碧辉煌。我的朱老师呢,您在异乡即使满头华发也依旧笑靥如花,对吗?
【小题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详写了朱老师哪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3】文章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具体赏析文中加点或画线的句子。
(1)我希望老师漏掉我,我希望有道裂缝忽然把我吞没,我希望……(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她直呼我的名字,把那个客客气气的姓氏省略掉,我绷紧的心也轻松起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小题4】朱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至少答出两点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作文(共1题)

11.
作文。
请以“再走一步”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迹工整,书写规范。②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