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厢片五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55422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3/24

1.选择题(共4题)

1.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我之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濛,于无色中想象有色,于无形中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思维的雪橇然划向岁月的深处,去领略世界的无涯与多姿。古人常从孤寒寂寞之中酝出一种生命的诗情。

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只有雪野的远,方能凸显生命的充实。

A.chuǎi  qiāo  liàng  kuàng
B.chuāi  qiāo  niàng  guǎng
C.chuāi  qiǎo  liàng  guǎng
D.chuǎi  qiǎo   niàng  kuàng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盛夏季节,只要有树的地方,便可以欣赏到那此起彼伏,具有铮铮然、金属般穿透力,且缭亮悦耳的蝉歌天籁。
B.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C.湛蓝的海面上横着一条小船,船头战着一个纯洁的少女,看上去很是憔粹,但她的眼睛却是很清澈。
D.他心系群众,立足基层,对新闻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通过新闻报道为群众排忧解难,经常为了采访报道而费寝忘食。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些手机经常会收到一些垃圾信息,甚至黄色读物,殊不知这会侵蚀青少年的尚未成熟的心智
B.诗人用“绿丝绦”来形容柳枝,将柳枝随风飘拂的样子形象地展览在读者面前。
C.炮轰食品犯罪行为,维护百姓餐桌安全,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D.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在座位上夸夸其谈,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的是(    )
A.从建设三峡大坝过程中,工人们无论遇到什么样困难,他们都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的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H7N9禽流感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活禽交易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之。谷年十有五,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收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舆:手推的小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欲之(捐献)B.父曰(劝说)
C.汝何收此凶具(因为)D.汝何以收此具(不吉利的)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B.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C.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D.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②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小题4】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谁穿了我们遗弃的校服

安宁

①在一个小花园里,碰到一位散步的老人,他的脸上,没有过多的悲喜,表情有些忧伤。他的肌肤,因为常年的劳作,已经显得锈迹斑斑,犹如枯朽的树皮。而裹在瘦弱骨架上的那身独特的衣服,则将他与这个城市的格格不入,衬托得越发鲜明。

②那是一身中学生的校服。我从侧面,可以看见胸前写有“育才中学”几个小字。这显然是他读中学的孙子丢弃不穿的校服。校服原来的主人,当是一个热爱漫画的小男生,因为背后的空白处,画着一对牵手的小人儿,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旁边飞出一行可爱的彩字:我要永远陪你在一起。想来老人的小孙子,一定是心里喜欢上了某个女孩,而且异常大胆地在校服上表露出来。而老人定是看不懂这些的,校服在他这里,只是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不应该被弃置一旁浪费掉。

③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最讨厌肥大难看的校服,没有别的同学的勇气,在校服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下信仰的格言,可以让校服变得另类一些;亦没有勇气,和父母要额外的钱,买喜欢的裙子,所以只好每日委屈地穿着它,如一只被排挤走失的野猫一样,自卑地走来走去。

④所以中学毕业的时候,戒便迫不及待地从校服里蜕皮。而母亲,却是从此眷恋上了我的蓝白相间的校服。她穿着它下地劳作,外出买菜,在路上为一些琐事跟人争吵,或者因为疲惫,在田间地头睡了过去。有时候弟弟会笑话她,说她是我的校友,而且,远比我对学校忠贞和热爱,可以将校服穿上几年而不厌倦。母亲总是笑笑,说:多好的衣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从不会心疼,野生的一样,不娇贵。

⑤可是我却因此有过自卑。记得是在路上,与自己的老师相遇。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之前,校服在她的身上,不过是一件勉强算得上得体的衣服,但在那一刻,我却窥见了校服的滑稽与尴尬。

⑥我相信老师一定是看出了我的难堪,所以不过是简单寒暄了几句,便告辞走开了。而母亲,却不知趣地追赶上来,絮叨着说:你们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呢,还是觉得我身上有汗臭味,怎么没说几句就走了呢?我飞快地在前面走着,不理会母亲,并将她落下很远。那种混合了卑微、羞耻和疼痛的少女的心思,到如今,依然清晰地在心里记着。

⑦后来我走出了小城,并凭借着不息的努力,可以挣钱给自己和家人买到名牌的衣服,可是始终未曾停止过劳作的母亲,却将我给她买的衣服锁进箱子,继续穿着校服,在小城嘈杂喧嚣的街道上,走来走去。微风缭乱了她的头发,缕缕白发早已失去了水分,却依然傲然挺立,我不禁猛然心疼。只是,这一次她穿的校服,是被刚刚读了大学的弟弟遗弃在家的。

⑧在我所居住的繁华的都市里,常常会瞥见那些穿校服的成年人,他们拉着堆满水果的板车,骑着装满了货物的三轮车,或站在十字路口的大风中叫卖,或在夜色下为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那些被他们的孩子扔掉的校服,裹着他们的身体,犹如秋天里裹着金黄玉米的外皮。

⑨我知道这个城市里,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在明亮的高楼里行走。我也知道,当我们的翅膀,掠过高高的枝头,却不该忘记,将视线温柔又疼痛地,抚过那大地上那些穿着被我们遗弃的校服低头行走的父辈。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主要写了关于校服的哪几件事?阅读全文,分点概括回答。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
(2)那些被他们的孩子扔掉的校服,裹着他们的身体,犹如秋天里裹着金黄玉米的外皮。
【小题3】文章第③段写“我”年少时对穿校服的态度,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概括回答。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7.

这个手机没听筒

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中第一段叙写贝多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指代意思。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
②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小题3】文章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
【小题4】手机卖场的推销员向王奶奶推销“骨传导”手机时作了以下介绍,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奶奶,您用这款手机打电话时,一定要把手机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才可以接听电话。
②奶奶,您买菜的时候,不管菜场有多热闹,用这款手机接听电话,您就可以听清对方的声音,对方也可以听清您的声音,保证双方都不受环境干扰。

4.名著阅读(共1题)

8.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做人。阅读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小说集《_______》,懂得少年元方的方正;阅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理解了日本老师_______ 给予异国学生鲁迅的信任与帮助;阅读美国女作家_________ 《再塑生命的人》,懂得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与感激。
(2)《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如果你是唐僧的其中一位徒弟,你愿意是哪位? 为什么?请根据其具体事件来解说
_________________

5.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荒芜冷清的百草园让童年的鲁迅感受意趣,荷香月色让朱自清找到宁静,默默奉献的人构成生活中亮丽的风景,而你一定也遇见过不少独特的风景。

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记叙中穿插适当的写景;②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