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广水市城郊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53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9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 欺侮(wǔ) 如法炮制(páo)
B.脑畔(pàn) 吁气(xū) 冗杂(rǒnɡ) 情不自禁(jīn)
C.垂髫(tiáo)    邑人(yì) 间隔(jiàn) 蒙络摇缀(chuò)
D.芼之(mào) 荇菜(xìng) 好逑(qiú) 悄怆幽邃(qiǎo)
2.
下列字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宽慰  落幕   荔枝  叹为观止
B.撺掇  元霄   枸杞  嘎然而止
C.皎洁  怅罔   吆喝  顾明思义
D.踊跃  严竣   助兴  兴高彩烈
3.
(2017年中考湖北武汉卷)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如何让古典音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并深入人们的内心?一些艺术家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悟
B.文艺工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并紧跟时代步伐,才可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秀作品
C.原始人类阅读的对象就是大自然:山峦在蔚蓝的天空下寂静绵延,野鹿在蜿蜒的溪流旁边悠闲漫步
D.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常常灵动丰盈,因为它有较多理想色彩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オ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⑤②③④①B.③⑤①②④C.⑤①③②④D.③②④⑤①
5.
关于下列两幅书法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幅书法写的都是“逍遥”二字。
B.左图书法字体是行书,右图书法字体为草书。
C.左图中的“逍”字最后一笔上挑过多,属于错误书写。
D.左图书法结合了《逍遥游》文章的精髓,有大鹏展翅的绘画美。
6.
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期与小伙伴看社戏的精彩故事,这篇散文充满童真童趣。
B.《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如: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诗歌鉴赏(共1题)

7.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小题1】《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_____________的动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小题2】诗中运用 “时时”“恰恰”,有什么好处?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jù ),妻善织缟(gǎo ),而欲徙(xǐ )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人也,而越人跣(xiǎn )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身:自身,本人。②缟:白绢, 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徙:迁居,搬家。④穷:穷困这里指没有生活出路。⑤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⑥跣:赤脚。⑦所长:拿手的本领。⑧其:通“岂”,难道。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或谓之日________________
(2)游于不用之国______________
(3)以子之所长______________
(4)欲使无穷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
(2)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小题3】有人劝说鲁人不要徙越的理由是(用一个成语回答)。
【小题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祥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避邪。
④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活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流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粽子。粽子,古称角泰。如今棕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人们在避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タ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各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午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馔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顺”。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小题1】【小题2】第②一⑦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节日饮食风俗”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
【小题3】【小题4】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相传吃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团子”。
【小题5】【小题6】第⑦段中引用了古籍《清嘉录》中的话,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7】【小题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吃菊花糕,寄寓避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传坐酒”。

5.语言表达(共1题)

10.
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6.作文(共1题)

11.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记忆值得珍藏,总有一些情感值得珍惜,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总有一些梦想值得追求……
请以“值得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