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2018届九年级诊试卷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516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4/21

1.选择题(共4题)

1.
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会听见黄莺清吟.(jīn),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xiāo)鸟的怪鸣。
B.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萌,来萌庇.(bì)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 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xīn)。
C.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chuò)。只有穿长衫的,才踱.(duó)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D.万顷.(qǐng)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的香草,一缕 一缕地掺.(chān)杂在芦叶的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诀别   喉咙 感概万分  水波粼粼
B.诺大  清冽  忍俊不禁  鸦雀无声
C.孱弱  瞻望  头晕目眩  瘦骨嶙峋
D.荣膺  馈赠  通宵达旦  睡眼惶松
3.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给他提意见的时候,要求他洗耳恭听了,他也点头称是,但转过身,就全忘了。
B.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切都在那瞬间妙手回春了。
C.校长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给我们谈心时总是高谈阔论,让我们受益匪浅。
D.他的学说在当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每个见到他的人都对他肃然起敬。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家提出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观点是遏制房价飞速发展的重要结 果之一。
B.身体因素不仅限制了霍金后期的科研能力,也是他转向科普的一个原因。
C.现已查明,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电线短路引起的。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 50%,可使烟民减少 4900 万,避免约 1100 万左右的人不因吸烟死亡。

2.诗歌鉴赏(共1题)

5.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小题1】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百里榆堤半日风”所写内容相似?请简要分析。
A.不畏浮云遮望眼  B.过尽千帆皆不是C.风正一帆悬
【小题2】“卧看满天云不动”与诗中哪句形成对照?请赏析其妙处。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B.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   至:到达。
D.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山不加增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臣以.王吏之攻宋
C.寡助之.至   杜少府之.任蜀州
D.困于.心衡于虑   搜于.国中
【小题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 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 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D.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却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 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小题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 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C.这两则短文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第二则从个人事例 说起。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
文言文阅读
核工记
宋起风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羞塞冻丕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敞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轶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文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注)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桴:槌。③章:棵。④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⑤浮屠:宝塔。⑥寤(wù):睡醒。⑦招提: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执桴 鼓:击鼓
B.山麓一寺 枕:靠近
C.下则波涨起   文:通“纹”
D.而人事如传更   人事:人情事物
【小题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洞开,如延纳壮,左右度之无不宜。
(2)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小题3】选文第二段是这类纪文所必须的,请结合选文及语文教材《核舟记》的最后一段说明其用意。
附: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雪白 王开岭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 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 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 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 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 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 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 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 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 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小题1】作者以雪为线索,表达自己的感念和思痛,请结合文章概括感念和思痛的内容。
【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第(一)部分写画横线处“小学课本里的雪”?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第(二)部分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4】文章最后说“具有物的欲望,欲望。”请结合全文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第(一)部 分中被笑的小女孩事件有何关系?
9.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 传入。《中国植物志》第 61 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 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 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 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 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 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 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 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 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 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 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 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 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 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 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 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 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 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 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小题1】本文题目为“漫谈桂文化”,那么主要漫谈了哪些“桂文化”呢?请分条列举。
【小题2】选文第③段为什么要引用朱熹、屈原和欧阳修的诗句?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3】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5.名著阅读(共2题)

10.
阅读下列名著语段,回答问题。
他什么都不知道了,心中只是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却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往前拽。坐车 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任车夫在水里挣命。
语段中“他”是谁?请结合语段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11.
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意,在《范爱农》里也有体现。他在横滨接范爱农等留学生时写道:“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请问是指的哪两件事情?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12.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2018 营山国际马拉松(以下简称“营马”)将于 5 月 20 日在四川营山鸣抢起跑。自 3 月9 日报名启动以来,该活动关注度持续升温,3 月 30 日,从营山县体育局获悉,截至当天下 午 5 时,报名人数已超 8000 人,有来自美国、菲律宾等 10 多个国家的选手报名参赛,其中, 半程马拉松项目报名人数有 300 人,己达上限。
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参赛选手涵盖美国、菲律宾等 10 多个国家,其中,以男性跑 者居多,占总人数的 65%。选手年龄大多集中在 22 岁至 37 岁之间,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 重庆的 76 岁选手吴启华,他将参加半程马拉松项目,年龄最小的选手王子熙只有 4 岁,他 在家长的陪伴下参加欢乐跑项目。
(1)请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
(2)以下是记者对年龄最大的来自重庆的 76 岁选手吴启华和年龄最小的选手王子熙的爸爸 的采访。请结合语境补充采访内容。
记者:_______________?
吴启华:我虽然年事已高,但我坚持运动,热爱马拉松。我一直坚持科学地锻炼炼,跑半马 不是问题。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记者:家长,你为什么让孩子参加 5 公里欢乐跑?
王子熙爸爸:_______________。
(3)据了解,组委会对赛道的安排也别具用心。为了让参赛选手感受中国之美,体会营山魅 力,沿途经过的朗池镇兴云村,连片田园,薄雾轻绕,风景如画。大面积绿植覆盖,是绝佳 天然氧吧圣地,营山的美景尽收眼底。请结合营山特色为组委会拟写赛事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

7.作文(共1题)

13.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反映,人物的悲欢离合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享受,如公正严 谨的藤野先生,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等;而创作这些作品的文人墨客们也能激发我们内心的 好奇和爱意。
请以“我心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补充文学作品的人物,或是古今文人墨客,然后作文;②要有真情实感;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不少于 600 字;⑤不得抄袭、套作;⑥不得 出现真会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