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哂笑(shěn) 挑衅(xìn) 祈祷(qí) 鳞次栉比(jié) |
B.绯红(fēi) 啜泣(chuò) 扒窃(bá) 苦心孤诣(yì) |
C.荫(yìn)庇 慰藉(jí) 惬意(qiè) 忧心忡忡(chōng) |
D.追溯(sù) 璀璨(cuǐ) 静谧(mì) 义愤填膺(yīng) |
A.鲜为人知 左右逢源 沧海桑田 莫衷一是 |
B.锲而不舍 不可明状 相得益彰 心旷神怡 |
C.盛气凌人 广袤无垠 顾名思义 抑扬顿措 |
D.轻飞曼舞 妇孺皆知 五彩斑谰 销声匿迹 |
A. 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B.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C. 有人直言不讳地批评说,国内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千篇一律。
A.“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C.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
D.曲阜的“三孔”、少昊陵、邹城的峄山、泗水的泉林都是济宁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
B.《西游记》描写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
D.《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
2.诗歌鉴赏- (共1题)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长跪而谢之曰 谢:________________ ②寡人谕矣 谕: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学而时习之 |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在乎山水之间也 |
C.何至于此 贤于材人远矣 |
D.此庸夫之怒也 吾妻之美我者 |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小题1】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表现的不同的美。
(示例)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小题2】试举一例说明作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小题3】有人认为,选文花费笔墨描写自然景物属偏离内容与主旨之败笔,你的看法及理由是什么?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小题1】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小题2】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小题3】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小题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