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496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7

1.现代文阅读(共1题)

1.
现代文阅读

自行车之歌

苏童

一条宽阔的缺乏风景的街道,除了偶尔经过的公共汽车、东风牌或解放牌卡车,小汽车非常罕见,繁忙的交通主要体现在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上。许多自行车轮子上的镀光已经剥落,露出锈迹,许多穿着灰色、蓝色和军绿色服装的人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两侧川流不息,这是一部西方电影对七十年代北京的描述——多么笨拙却又准确的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车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国。

那些自行车大多是黑色的,车型为二十六吋或者二十四吋,后者通常被称为女车,但女车其实也很男性化,造型与男车同样地显得憨厚而坚固。它们主要由三个品牌组成:永久、凤凰和飞鸽。飞鸽是天津自行车厂的产品,在南方一带比较少见。我们那里的普通家庭所梦想的是一辆上海产的永久或者凤凰牌自行车。

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那时候的水泥沥青路段只是在交通要道装扮市容 ),另外十里路就是乡村地带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他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就像自信自己的车技一样,他对我坐车的能力表示了充分的信任,他说:“没事,没事,你坐稳些,我们马上就到啦!”

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巨大的恐慌感恰好就是自行车给我带来的: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为一片自行车的海洋,起码有几千辆自行车摆放在一起,黑压压的一片,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记住了它摆放的位置,但车辆管理员总是在擅自搬动你的车,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在惊慌中感受了当时中国自行车业的切肤之痛:设计雷同,不仅车的色泽和款式,甚至连车锁都是一模一样的!我找不到我的自行车了,我的钥匙能够捅进好多自行车的车锁眼里,但最后却不能把锁打开。车辆管理员在一边制止我盲目的行为,她一直在向我嚷嚷:是哪一辆,你看好了再开!可我恰恰失去了分辨能力,这不怪我,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总是发生在自行车上。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怎能不让我感到迷惑?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一种常州产的金狮牌自行车涌入了市场。人们评价说金狮自行车质量不如上海的永久和凤凰,但不管怎么说,新的自行车终于出现了。购买“金狮”还是需要购车券。打上“金狮一辆”记号的购车券同样也很难觅。不过应了一句革命格言: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街上的许多人家后来品尝了自行车的胜利,至少拥有了一辆金狮,而我父亲在多年的公务员生涯中利用了一切能利用的关系,给我们家的院子推进了第三辆自行车——那是一九八○年我中学毕业的前夕,他们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一个闷热的初秋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二十六寸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你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就像一张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你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捷安特,是橘红色的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我也赶路,没有留心那父女俩一路上说了些什么,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一定也在交谈,两辆自行车会说些什么呢?其实大家都能猜到,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交流——

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橘红色的“捷安特”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注释)吋:英寸的简写,1吋=0.762寸,该字已停用,但为了作家文章中的年代感特别予以保留。
【小题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笨(___) (2)晕(___) (3)购车(___) (4)热(___)
【小题2】本文作者回忆了他与自行车之间哪些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题3】请从修辞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他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小题4】“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已成为一片自行车的海洋,起码有几千辆自行车摆放在一起,黑压压的一片,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照应了开头的哪一句话?
【小题5】请分析在自行车被偷走之后作者当时的矛盾心理的原因。
【小题6】结尾作者相像老、新两辆自行车的“交流”,有什么作用?
【小题7】本文题为“自行车之歌”,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对自行车存在着哪些复杂的情感。

2.名著阅读(共1题)

2.
名著阅读

却说鲁肃见周瑜卧病,心中忧闷,来见孔明,言周瑜卒病之事。……孔明笑曰:“公瑾之病,亮亦能医。”肃曰:“诚如此,则国家万幸!”即请孔明同去看病。……瑜命请入,教左右扶起,坐于床上。孔明曰:“连日不晤君颜,何期贵体不安!”瑜曰:“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孔明笑曰:“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瑜闻失色,乃作呻吟之声。孔明曰:“都督心中似觉烦积否?”瑜曰:“然,”孔明曰:“必须用凉药以解之。”瑜曰:“已服凉药,全然无效。”孔明曰:“须先理其气;气若顺,则呼吸之间,自然痊可。”瑜料孔明必知其意,乃以言挑之曰:“欲得顺气,当服何药?”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气顺。”瑜曰:“愿先生赐教。”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瑜见了大惊,暗思:“孔明真神人也!早已知我心事!只索以实情告之。”乃笑曰:“先生已知我病源,将用何药治之?事在危急,望即赐教。”孔明曰:“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都督若要东南风时,可于南屏山建一台,名曰七星坛: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手执旗幡围绕。亮于台上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大风,助都督用兵,何如?”瑜曰:“休道三日三夜,只一夜大风,大事可成矣。只是事在目前,不可迟缓。”孔明曰:“十一月二十日甲子祭风,至二十二日丙寅风息,如何?”瑜闻言大喜,矍然而起。

【小题1】选文出自古典名著《____》,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
【小题2】选文中诸葛亮之“智”体现在哪里?
【小题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杜牧在《赤壁》中有两句诗也关涉到了“东风”,请默写出这两句话,由此可知赤壁之战结果如何?

3.课内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题1】本文是____(人名)被贬到____(今湖南零陵)时写的。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几死者矣(___)  (2)君将哀而之乎?(___)
(3)与吾祖居者(___)    (4) 吾疑乎是(___)
【小题3】本文共说到了两种“毒”,分别是什么?从写法上看,二者是什么关系?
【小题4】文章第二、三段,作者分别写蒋氏“甚戚”“大戚”,请比较“甚”和“大”对“戚”的修饰程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小题5】从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存在怎样的“人风”?

4.课外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病忘膏肓

齐有病忘者,行则忘止,卧则忘起。其妻之,谓曰:闻艾子多知,能愈之疾,盍往治之?其人曰:“善。”于是乘马挟弓矢而行。未一舍,内急,下马而便焉。矢植于土,马系于树。便讫,左顾而睹其矢,曰:“危乎,流矢奚自?几乎中予!”右顾而睹其马,喜曰:“虽受虚惊,乃得一马。”引马反向而行。须臾抵家,徘徊门外,曰:“此何人居,岂艾子所寓也?”其妻见之,知其又忘矣,斥之。其人怅然曰:“娘子素非相识,何故出语伤人?”

(选自《艾子杂说》)

(注)①盍:“何不”的合音。②舍:古时30里为一舍。③讫:终止,完毕。④奚自:从哪儿来。⑤娘子:女子。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其妻之(___) (2)其妻见之(___)
【小题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何人居,岂艾子所寓也?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齐人“病忘膏肓”的表现有哪些。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1)《诗经》在先秦时又称《诗》或《诗三百》,在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请写出你学过的《诗经》中的名篇并默写出其中的两句。
(2)根据提示内容,请完成下列填空。
赋、比、兴是诗的典型表现手法,宋朝朱熹说:“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谓之“   ”;“以彼物比此物也”谓之“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谓之“   ”。
(3)下面表格里是出自《诗经》的名句,请你选择正确的理解,将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名句
出处
理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A.以景物衬托征人离乡与还乡时的心境。
B.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好。
C.现在化作成语“投桃报李”,用来比喻互相赠答,礼尚往来。
D.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

6.命题作文(共1题)

6.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作文(1)青春有痛亦有梦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芳华,汉语词汇,亦作“芳花”。其释义有:1.香花。2.美好的年华。3.茂美。芳华,源自内心的梦想与希望。在这个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的年华,在这个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年代,我们心中的芳华,那么纯粹,那么美好,值得我们去呵护,去滋养。在你的“芳华”年代,应该怎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芳华人生呢?请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

作文要求:
(1)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5)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课内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命题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