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孙端镇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4198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3/16

1.简答题(共2题)

1.
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曝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品质.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600g克5%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1)需要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的质量多少克?(2)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多少克?
2.
为响应“健康生活”号召,小林和爸爸周末到郊外去钓鱼,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还观察到爸爸在钓鱼前要“试漂”来确定铅坠(铅坠由合金制成)的大小,尽量使“浮标”更灵敏,图是浮标和铅坠的位置示意图。若球形浮标的体积为15cm3,铅坠的密度为11g/cm3。(取水的密度ρ=1.0×103kg/m3g=10N/kg)

(1)有经验的钓鱼者会使浮标体积的浸入水中,此时浮标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小林看见爸爸有一种体积为0.5cm3的铅坠,如果使用这种铅坠,浮标静止时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多大?(铅坠未接触池底,不计浮标的质量,不计钓线、鱼钩和鱼饵的体积及质量)

2.选择题(共18题)

3.
70℃时的m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
A.B.
C.D.
4.
如图电解水装置,反应一段时间后,对有关现象和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能支持燃烧
B.乙试管中收集到可燃的气体
C.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质量比为2∶1
D.甲、乙两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为2∶1
5.
现有一组物质:盐水、盐酸、酒精溶液,下列物质中和这组物质归为同一类的是( )
A.泥水B.碘酒C.冰水D.植物油
6.
现有40g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20%,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蒸发掉20克水 ②蒸发后溶液中还剩20克水 ③加入3.2克食盐 ④加入5克食盐
A.①④B.①②C.②④D.①②④
7.
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动员令。下列做法与“五水共治”行动相符合的是()
A.围湖造田B.随意倾倒生活垃圾
C.及时拧紧水龙头D.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
8.
小明看到鸡蛋浮在盐水面上(如图甲所示)他沿杯壁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的t的变化图象可能是图已中的(  )
A.B.C.D.
9.
某潜水艇在海面下隐蔽跟踪某个目标,有时要上浮或下潜,但都未露出水面.若该潜水艇下潜时所受的重力为G1,浮力为F1;上浮时所受的重力为G2,浮力为F2,下列对力之间大小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F1=F2G1G2
B.F1=F2G1=G2
C.F1F2G1=G2
D.F1G1F2G2
10.
如图所示,一只未点燃的蜡烛的下端插入一根小铁钉,使蜡烛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露出长度为L,当把蜡烛水面以上部分截掉后剩余部分( )
A.还会重新露出水面
B.不会重新露出水面
C.以上两种可能都有
D.无法判断是否会重新露出水面
11.
如图,装着红墨水粗细均匀的U型玻璃管伸出两个管口,两个管口非常接近表面粗糙、正在逆时针较快旋转的圆球直径的两端,并且距离圆球表面等距离.在圆球的正上方有一股较为强劲的风均匀竖直往下吹,等U型玻璃管中红墨水液面稳定后,关于U型玻璃管中红墨水液面高低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左边比右边高
B.左边比右边低
C.两边等高
D.高低无法确定
12.
在帮妈妈做家务的时候,小明发现两根相同体积的筷子(见图),甲浮在水面上,乙沉在水底,则甲比乙( )
A.所受浮力小B.质量大
C.所受压强大D.密度大
13.
完全浸没在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从运动到静止的过程中,其浮力大小变化情况()
A.浮力不断变大,但小于重力
B.浮力不变,但浮力大于重力
C.浮力先不变,后变小,且始终大于重力直至静止时,浮力才等于重力
D.浮力先大于重力,后小于重力
14.
一条大河边有一个小河湾,如图。如果把一条小渔船放在河湾与河道的交界处,没有动力,渔船可能会向哪个方向漂去?()
A.向河道中漂去
B.向河湾中漂去
C.在原处旋转
D.沿着河湾与河道的分界线漂移
15.
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已是吸盘所能提起的最大重物。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砝的重力
B.乙图中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砝的重力的1/2
C.利用甲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D.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
16.
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是因为()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动,能很好的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17.
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⑤对流层占据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18.
下列关于绍兴市天气、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今天阴转多云,明天多云,描述的是气候
B.今天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18 .4℃,描述的是气候
C.夏季温暖潮湿多雨,描述的是天气
D.四季分明,年温适中,描述的是气候
19.
与海南岛相比,绍兴四季分明,气温夏高冬低,影响我市气候的基本因素是()
A.大气环流B.海陆分布C.纬度位置D.地貌
20.
读“我国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列关于该地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长,夏季短,气候寒冷干燥B.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C.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D.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3.填空题(共8题)

21.
图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 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上述操作过程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处(填字母)。
(2)B操作中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    g(说明:1g以下用游码)
(3)D操作应选用 mL 的量筒(从10mL、50mL、100mL中选择);量水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跟 保持水平.
(4)E操作的作用是     
(5)下列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    )
A.C操作中有固体洒落
B.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C.E操作中有少量溶液溅出
D.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22.
氯化铵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同学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氯化铵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


试回答:(1)氯化铵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溶液①~⑤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上述溶液①~⑤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3.
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钡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温度/℃
0
40
80
溶解度/g
氢氧化钙
0.187
0.141
0.094
氢氧化钡
1.67
8.22
101.4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中,表示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的是 ( 填“A”或“B”)。

(2)现有常温时含氢氧化钡的某饱和溶液,若要得它的晶体,采取的方法为 。(写出一个)
24.
如图是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舰长30米、舰宽70.5米,满载时排水量达67500吨。它满载时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____牛。“辽宁号”航行的过程中,两侧的护卫舰不能靠“辽宁号”太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外部的水会把两舰挤在一起。
25.
(1)著名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接近于_________帕,相当于_______________毫米水银柱高。
(2)请你观察如图所示的三个不同地方烧水时的现象,从中可知北京当时大气压值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这个现象可以间接说明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6.
如图甲所示,长方体金属块在细绳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下从水中开始一直竖直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上升到离水面一定的高度处。如图:乙是绳子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回答

(1)该金属块重力为_____________N
(2)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____N
27.
根据“水循环示意图”填空:

(1)图中字母在水循环中所代表环节是:
A:降水,B:蒸发;C:
(2)南水北调改变的是 这一环节。
(3)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动力是: 和重力。
28.
读某北半球地区天气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乙地在 气压控制下(填“高”或“低”),天气状况以 为主(填“晴朗”或“阴雨”)。
(2)丁地附近活动的锋面是  锋(填“冷”或“暖”),该锋面在丁地过境时,丁地主要以    天气为主(填“晴朗”或“阴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选择题:(18道)

    填空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