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蹒跚/栅栏 雕镂/佝偻 桅杆/危险 穷困潦倒/眼花缭乱 |
B.举箸/踌躇 遏制/揭发 擅长/颤抖 瘦骨嶙峋/波光粼粼 |
C.开垦/诚恳 狼藉/书籍 疏浚/竣工 无动于衷/忠心耿耿 |
D.喧嚣/机器 辟邪/偏僻 洗涤/条件 春寒料峭/惟妙惟肖 |
①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________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
②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________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③我们对于传说的话, 信不信, 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便就信了。
④郭先生画技高超,能 地临摹出大画家徐悲鸿的奔马。
A.果然 决不 无论……都 栩栩如生 | B.竟然 绝不 只要……就 惟妙惟肖 |
C.竟然 决不 无论……都 惟妙惟肖 | D.果然 绝不 只要……就 栩栩如生 |
A.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
B.汪曾祺,作家。代表作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
C.孟子,名轲,邹人,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
D.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
【小题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一大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又只能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三两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枝头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小题2】联系上下文,从下面句后括号内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修辞角度)
②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加点词)
【小题3】第⑤段说“我”当年摘枣“悻悻离开”,第⑥段又说“不再悻悻了”,结合上下文和你的理解说说各自的原因。
【小题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
B.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时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表达了我对童年往事的怀念之情。 |
C.文章主要写了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和朋友爬崖摘枣三件事。 |
D.“悬崖上的枣树”启发我们,梦想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鼓舞着我们前进。 |
4.名著阅读- (共1题)
(1)阅读下列名著材料,回答问题。
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①上面的文段选自《________》,该书被誉为“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国的________。
②文段中加点的“它”指______,善于利用___________制服敌人。
(2)《红星照耀中国》中,埃德加·斯诺坐火车从北京出发,途经________(“第一个目的地”),在会见杨虎城之后前往延安。在本书的第二编“去红都的路”上,斯诺见到了被蒋介石悬赏八万元的中共高官________,他为斯诺起草了一个旅程计划。面对这个九十二天的旅程,斯诺内心有所保留,觉得时间太长了。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①随着网络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查询信息、掌握资料。②某句诗文是否这样表述?某个人物是否生于某个时代?甚至某种病如何治疗……③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似乎都可以通过“网上查一下”来解决了。④但据调查显示,过度依赖网络搜索,会降低人的独立思考能力。⑤这种现象让人担忧。
(1)语段三处划线句子有一处病句,一处错误标点。请填写病句和错误标点序号并加以修改。
(2)请把第⑤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3)网络内容丰富多彩,使人容易沉溺其中。在学校开展的“文明上网”活动中,一位网瘾少年受益匪浅,他准备拟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沉迷网络误学业,请你对出下联。
6.作文- (共1题)
村上春树说:“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说想念你的人……”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可是,我们往往拥有时却不懂得珍惜,匆匆的脚步让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温暖。那就让我们重新捡拾这些温暖,感受生活的阳光。
请以“被忽略的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4)不得抄袭、套作。
7.- (共1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④犹割股以啖腹
⑤若耽嗜滋味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 / 皆以美于徐公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C.曾益其所不能 / 其如土石何 |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辍耕之垄上 |
①人恒过, 然后能改。
②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小题4】(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