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1题)
1.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校园诗词大会”设计了“文字线索题”环节。下题设定的答案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结合阅读体验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小题2】由于处境、心情、视角不同,诗人对于秋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此之谓“象同意异”。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秋”并与此诗“象同意异”的诗句,比如“ ① ”和“ ② ”。(每句诗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小题3】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是否认可论文作者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作者首先是以色彩和香味的“通感”来描写桃花岛的:“船将近岛,郭靖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这不就是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意境么!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节选自论文《金庸武侠小说中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校园诗词大会”设计了“文字线索题”环节。下题设定的答案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结合阅读体验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A.他引领建安文坛开创“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
B.他的诗作雄健深沉,慷慨悲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蒿里行》《短歌行》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 |
C.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作此诗。***《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及此事:“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D. |
【小题3】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是否认可论文作者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作者首先是以色彩和香味的“通感”来描写桃花岛的:“船将近岛,郭靖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这不就是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意境么!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节选自论文《金庸武侠小说中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2.
阅读《狼》,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乙)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丙)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下列选项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谨慎地跟着走了很远。
理解:寥寥数语,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做了铺垫。
B.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理解:该句表现了屠户陷入“迁就退让”和“奋起反抗”的两难选择,他决定丢掉幻想准备抵抗,也突出了他的机智勇敢。
C.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理解:文中的狼做出悠闲假象,是在耍弄诱敌包抄的花招,该句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狼的狡诈形象。
【小题3】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四则(链接材料),概括说说中华文化对狼认识的变化。
(链接材料一)
成千成万头饿狼蜂拥冲进沙城。等到狼群尽数入城,沙沟里猛然抢出数百名回人来,用沙袋将门口堵死。袁士霄等站在墙顶,哈哈大笑。陈正德道:“狼群为害天山南北,杀人无算,数百年来始终难以驱除。袁大哥一举将之灭绝,这番大功造福百世。为民除害,才是真正的大侠。”袁士霄道:“咱们在这里吃了回族老哥们几十年饭,今日总算小小有一点报答。”
(节选自金庸《书剑恩仇录》)
(链接材料二)
华为永远都会是“狼文化”。狼嗅觉很灵敏,闻到机会拼命往前冲;狼从来是一群去奋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生存很艰难,但狼会不屈不挠、奋不顾身地进攻。
(节选自华为董事长任正非访谈)
(链接材料三)
我已精读了四遍《重返狼群》,仍想再读。它让我或冷汗淋漓,或热血沸腾,抑或潸然泪下。最让我情感冲动和意想不到的是小狼格林最后成功融入狼群,以及李微漪为此目标所表现出的大胆进取、不惜冒生命危险的狼性格。这种胆大妄为、成功概率几乎等于零的冒险,居然圆满完成,给予了我精神上空前的震撼。
(节选自《狼图腾》作者姜戎访谈)
(链接材料四)
格林把脖子一伸,鼻子一拱,整个狼头埋进了我的腋下腰间,然后一声不吭地轻轻推动着脑袋,就这样紧贴在我怀里。我放声大哭,使劲抚摸着狼头,眼泪滚落在格林耳朵上、额头上。格林连忙伸长了脖子舔我下巴上的泪滴,呜呜慰藉地叫着,他从小就最怕看我掉泪。我知道格林对我有感情,可我万万没想到五个月大的格林竟然还会为病中的我叼来自己存的救命粮。格林长大了,像一个懂事的孩子学会关心妈妈了。
(节选自李微漪纪实文学《重返狼群》2018年6月第一版)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乙)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丙)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小题1】下列选项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温故而知新 |
B.顾野有麦场/三顾茅庐 |
C.狼不敢前/空前绝后 |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静以修身 |
A.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谨慎地跟着走了很远。
理解:寥寥数语,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做了铺垫。
B.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理解:该句表现了屠户陷入“迁就退让”和“奋起反抗”的两难选择,他决定丢掉幻想准备抵抗,也突出了他的机智勇敢。
C.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翻译: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理解:文中的狼做出悠闲假象,是在耍弄诱敌包抄的花招,该句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狼的狡诈形象。
【小题3】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四则(链接材料),概括说说中华文化对狼认识的变化。
(链接材料一)
成千成万头饿狼蜂拥冲进沙城。等到狼群尽数入城,沙沟里猛然抢出数百名回人来,用沙袋将门口堵死。袁士霄等站在墙顶,哈哈大笑。陈正德道:“狼群为害天山南北,杀人无算,数百年来始终难以驱除。袁大哥一举将之灭绝,这番大功造福百世。为民除害,才是真正的大侠。”袁士霄道:“咱们在这里吃了回族老哥们几十年饭,今日总算小小有一点报答。”
(节选自金庸《书剑恩仇录》)
(链接材料二)
华为永远都会是“狼文化”。狼嗅觉很灵敏,闻到机会拼命往前冲;狼从来是一群去奋斗,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生存很艰难,但狼会不屈不挠、奋不顾身地进攻。
(节选自华为董事长任正非访谈)
(链接材料三)
我已精读了四遍《重返狼群》,仍想再读。它让我或冷汗淋漓,或热血沸腾,抑或潸然泪下。最让我情感冲动和意想不到的是小狼格林最后成功融入狼群,以及李微漪为此目标所表现出的大胆进取、不惜冒生命危险的狼性格。这种胆大妄为、成功概率几乎等于零的冒险,居然圆满完成,给予了我精神上空前的震撼。
(节选自《狼图腾》作者姜戎访谈)
(链接材料四)
格林把脖子一伸,鼻子一拱,整个狼头埋进了我的腋下腰间,然后一声不吭地轻轻推动着脑袋,就这样紧贴在我怀里。我放声大哭,使劲抚摸着狼头,眼泪滚落在格林耳朵上、额头上。格林连忙伸长了脖子舔我下巴上的泪滴,呜呜慰藉地叫着,他从小就最怕看我掉泪。我知道格林对我有感情,可我万万没想到五个月大的格林竟然还会为病中的我叼来自己存的救命粮。格林长大了,像一个懂事的孩子学会关心妈妈了。
(节选自李微漪纪实文学《重返狼群》2018年6月第一版)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3.
阅读《笑傲江湖》(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丹青生斟了酒来,和令狐冲对饮三杯,说道:“江南四友之中,以我武功最低,我虽服输,二哥、三哥却不肯服。多半他们都要跟你试试。”令狐冲道:“咱二人拆了十几招,四庄主一招未输,如何说是分了胜败?”丹青生摇头道:“第一招便已输了,以后这一十七剑都是多余的。大哥说我风度不够,果真一点不错。”令狐冲笑道:“四庄主风度高极,酒量也是一般的极高。”丹青生笑道:“是,是,咱们再喝酒。就只酒量还可以,剑法不成!”眼见他于剑术上十分自负,今日输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手中,居然毫不气恼,实是人中第一等的风度,向问天和令狐冲都不禁为之心折,觉得此人品格甚高。
秃笔翁向施令威道:“施管家,烦你将我那杆秃笔拿来。”施令威应了,出去拿了一件兵刃进来,双手递上。令狐冲一看,竟是一杆精钢所铸的判官笔,长一尺六寸,奇怪的是,判官笔笔头上竟然缚有一束蘸过墨的羊毛,恰如平日写字用的大笔。寻常判官笔笔头是作点穴之用,他这兵刃却以柔软的羊毛为笔头,点在人身穴道之上,如何能克敌制胜?想来他武功固另有家数,而内力又必浑厚之极,内力到处,虽羊毛亦能伤人。
秃笔翁将判官笔取在手里,微笑道:“你仍双足不离足印么?”
令狐冲急忙退后两步,躬身道:“不敢。晚辈向前辈请教,何敢托大?”
丹青生点头道:“是啊,你跟我比剑,站着不动是可以的,跟我三哥比就不行了。”
秃笔翁举起判官笔,微笑道:“我这几路笔法,是从名家笔帖中变化出来的。你文武全才,自必看得出我笔法的路子。你是好朋友,我这秃笔之上,便不蘸墨了。”
令狐冲微微一怔,心想:“你倘若不当我是好朋友,笔上便要蘸墨。笔上蘸墨,却又怎地?”他不知秃笔翁临敌之时,这判官笔上所蘸之墨,乃以特异药材煎熬而成,着人肌肤后墨痕深印,数年内水洗不脱,刀刮不去。当年武林好手和“江南四友”对敌,最感头痛的对手便是这秃笔翁,一不小心,便给他在脸上画个圆圈,打个交叉,甚或是写上一两个字,那便好几年见不得人,宁可给人砍上一刀,断去一臂,也胜于给他在脸上涂抹。秃笔翁见令狐冲跟丁坚及丹青生动手时出剑颇为忠厚,是以笔上也不蘸墨了。令狐冲虽不明其意,但想总是对自己客气,便躬身道:“多感盛情。晚辈识字不多,三庄主的笔法,晚辈定然不识。”
秃笔翁微感失望,道:“你不懂书法?好吧,我先跟你解说。我这一套笔法,叫做《裴将军诗》,是从颜真卿所书诗帖中变化出来的,一共二十三字,每字三招至十六招不等,你听好了:‘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
令狐冲道:“多承指教。”心中却想:“管你甚么诗词、书法,反正我一概不懂。”
秃笔翁大笔一起,向令狐冲右颊连点三点,正是那“裴”字的起首三笔,这三点乃是虚招,大笔高举划将下来。令狐冲长剑递出,疾刺他右肩。秃笔翁迫不得已,横笔封挡,这路《裴将军诗》笔法第一式便只使了半招,没法使全,甚感不耐。便如一个善书之人,刚提笔写字,旁边便有一名顽童来捉他笔杆,叫他没法好好写一个字。秃笔翁心想:“我将这首《裴将军诗》先念给他听,他知道我的笔路,制我机先,以后各招可不能顺着次序来。”大笔虚点,自右上角至左下角挥洒而下,劲力充沛,笔尖所划是个“若”字草书的长撇。令狐冲长剑递出,指向他右胁。秃笔翁吃了一惊,判官笔急忙反挑,又只使了半招。他这笔草书之中,本来灌注了无数精神力气,突然间中途转向,内息岔了,只觉丹田中一阵气血翻涌,说不出的难受。秃笔翁好生恼怒,喝道:“好小子,便只捣乱!”判官笔使得更加快了,可是不管他如何腾挪变化,每一个字的笔法最多写得两笔,便给令狐冲封死,无法再写下去。
他大喝一声,笔法登变,不再如适才那么恣肆流动,而是劲贯中锋,笔致凝重。令狐冲自不知他这路笔法是取意于蜀汉大将张飞所书的《八濛山铭》,但也看出此时笔路与先前已大不相同。他不理对方使的是甚么招式,总之见他判官笔一动,便攻其虚隙。秃笔翁哇哇大叫,不论如何腾挪变化,总是只写得半个字,无论如何写不全一字。
秃笔翁笔法又变,大书怀素《自叙帖》中的草书,纵横飘忽,心想:“怀素的草书本已十分难以辨认,我草中加草,谅你这小子识不得我这自创的狂草。”他哪知令狐冲别说草书,便是端端正正的真楷也识不了多少,他只道令狐冲能抢先制住自己,由于揣摸到了自己的笔路,其实在令狐冲眼中所见,纯是兵刃的路子,只是攻击对方招数中的破绽而已。
秃笔翁这路狂草每一招仍只能使出半招,心中郁怒越积越甚,突然大叫:“不打了,不打了!”向后纵开,提起丹青生那桶酒来,在石几上倒了一大片,大笔往酒中一蘸,便在白墙上写了起来,写的正是那首《裴将军诗》。二十三个字笔笔精神饱满,尤其那个“若”字直犹破壁飞去。他写完之后,才松了口气,哈哈大笑,侧头欣赏壁上藤黄如脂的大字,说道:“好极!我生平书法,以这幅字最佳。”
他越看越得意,道:“二哥,你这间棋室给我住吧,我舍不得这幅字,只怕从今而后,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好字了。”黑白子道:“可以。反正我这间屋中除了一张棋枰,什么也没有,就是你不要,我也得搬地方,对着你这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怎么还能静心下棋?”秃笔翁对着那几行字摇头晃脑,自称自赞:“便是颜鲁公复生,也未必写得出。”转头向令狐冲道:“兄弟,全靠你逼得我满肚笔意,没法施展,这才突然间从指端一涌而出,成此天地间从所未有的杰构。你的剑法好,我的书法好,这叫做各有所长,不分胜败。”丹青生道:“还有,全仗我的酒好!”
【小题1】阅读令狐冲和秃笔翁交手的过程,用词语概括秃笔翁的心理变化。
【小题2】下面是文中提到的《裴将军诗》《八濛山铭》《自叙帖》,请你结合它们的书体特点,简要分析作者选取这三幅书法作品的用意。

【小题3】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更多的认识和体验。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简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丹青生斟了酒来,和令狐冲对饮三杯,说道:“江南四友之中,以我武功最低,我虽服输,二哥、三哥却不肯服。多半他们都要跟你试试。”令狐冲道:“咱二人拆了十几招,四庄主一招未输,如何说是分了胜败?”丹青生摇头道:“第一招便已输了,以后这一十七剑都是多余的。大哥说我风度不够,果真一点不错。”令狐冲笑道:“四庄主风度高极,酒量也是一般的极高。”丹青生笑道:“是,是,咱们再喝酒。就只酒量还可以,剑法不成!”眼见他于剑术上十分自负,今日输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手中,居然毫不气恼,实是人中第一等的风度,向问天和令狐冲都不禁为之心折,觉得此人品格甚高。
秃笔翁向施令威道:“施管家,烦你将我那杆秃笔拿来。”施令威应了,出去拿了一件兵刃进来,双手递上。令狐冲一看,竟是一杆精钢所铸的判官笔,长一尺六寸,奇怪的是,判官笔笔头上竟然缚有一束蘸过墨的羊毛,恰如平日写字用的大笔。寻常判官笔笔头是作点穴之用,他这兵刃却以柔软的羊毛为笔头,点在人身穴道之上,如何能克敌制胜?想来他武功固另有家数,而内力又必浑厚之极,内力到处,虽羊毛亦能伤人。
秃笔翁将判官笔取在手里,微笑道:“你仍双足不离足印么?”
令狐冲急忙退后两步,躬身道:“不敢。晚辈向前辈请教,何敢托大?”
丹青生点头道:“是啊,你跟我比剑,站着不动是可以的,跟我三哥比就不行了。”
秃笔翁举起判官笔,微笑道:“我这几路笔法,是从名家笔帖中变化出来的。你文武全才,自必看得出我笔法的路子。你是好朋友,我这秃笔之上,便不蘸墨了。”
令狐冲微微一怔,心想:“你倘若不当我是好朋友,笔上便要蘸墨。笔上蘸墨,却又怎地?”他不知秃笔翁临敌之时,这判官笔上所蘸之墨,乃以特异药材煎熬而成,着人肌肤后墨痕深印,数年内水洗不脱,刀刮不去。当年武林好手和“江南四友”对敌,最感头痛的对手便是这秃笔翁,一不小心,便给他在脸上画个圆圈,打个交叉,甚或是写上一两个字,那便好几年见不得人,宁可给人砍上一刀,断去一臂,也胜于给他在脸上涂抹。秃笔翁见令狐冲跟丁坚及丹青生动手时出剑颇为忠厚,是以笔上也不蘸墨了。令狐冲虽不明其意,但想总是对自己客气,便躬身道:“多感盛情。晚辈识字不多,三庄主的笔法,晚辈定然不识。”
秃笔翁微感失望,道:“你不懂书法?好吧,我先跟你解说。我这一套笔法,叫做《裴将军诗》,是从颜真卿所书诗帖中变化出来的,一共二十三字,每字三招至十六招不等,你听好了:‘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
令狐冲道:“多承指教。”心中却想:“管你甚么诗词、书法,反正我一概不懂。”
秃笔翁大笔一起,向令狐冲右颊连点三点,正是那“裴”字的起首三笔,这三点乃是虚招,大笔高举划将下来。令狐冲长剑递出,疾刺他右肩。秃笔翁迫不得已,横笔封挡,这路《裴将军诗》笔法第一式便只使了半招,没法使全,甚感不耐。便如一个善书之人,刚提笔写字,旁边便有一名顽童来捉他笔杆,叫他没法好好写一个字。秃笔翁心想:“我将这首《裴将军诗》先念给他听,他知道我的笔路,制我机先,以后各招可不能顺着次序来。”大笔虚点,自右上角至左下角挥洒而下,劲力充沛,笔尖所划是个“若”字草书的长撇。令狐冲长剑递出,指向他右胁。秃笔翁吃了一惊,判官笔急忙反挑,又只使了半招。他这笔草书之中,本来灌注了无数精神力气,突然间中途转向,内息岔了,只觉丹田中一阵气血翻涌,说不出的难受。秃笔翁好生恼怒,喝道:“好小子,便只捣乱!”判官笔使得更加快了,可是不管他如何腾挪变化,每一个字的笔法最多写得两笔,便给令狐冲封死,无法再写下去。
他大喝一声,笔法登变,不再如适才那么恣肆流动,而是劲贯中锋,笔致凝重。令狐冲自不知他这路笔法是取意于蜀汉大将张飞所书的《八濛山铭》,但也看出此时笔路与先前已大不相同。他不理对方使的是甚么招式,总之见他判官笔一动,便攻其虚隙。秃笔翁哇哇大叫,不论如何腾挪变化,总是只写得半个字,无论如何写不全一字。
秃笔翁笔法又变,大书怀素《自叙帖》中的草书,纵横飘忽,心想:“怀素的草书本已十分难以辨认,我草中加草,谅你这小子识不得我这自创的狂草。”他哪知令狐冲别说草书,便是端端正正的真楷也识不了多少,他只道令狐冲能抢先制住自己,由于揣摸到了自己的笔路,其实在令狐冲眼中所见,纯是兵刃的路子,只是攻击对方招数中的破绽而已。
秃笔翁这路狂草每一招仍只能使出半招,心中郁怒越积越甚,突然大叫:“不打了,不打了!”向后纵开,提起丹青生那桶酒来,在石几上倒了一大片,大笔往酒中一蘸,便在白墙上写了起来,写的正是那首《裴将军诗》。二十三个字笔笔精神饱满,尤其那个“若”字直犹破壁飞去。他写完之后,才松了口气,哈哈大笑,侧头欣赏壁上藤黄如脂的大字,说道:“好极!我生平书法,以这幅字最佳。”
他越看越得意,道:“二哥,你这间棋室给我住吧,我舍不得这幅字,只怕从今而后,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好字了。”黑白子道:“可以。反正我这间屋中除了一张棋枰,什么也没有,就是你不要,我也得搬地方,对着你这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怎么还能静心下棋?”秃笔翁对着那几行字摇头晃脑,自称自赞:“便是颜鲁公复生,也未必写得出。”转头向令狐冲道:“兄弟,全靠你逼得我满肚笔意,没法施展,这才突然间从指端一涌而出,成此天地间从所未有的杰构。你的剑法好,我的书法好,这叫做各有所长,不分胜败。”丹青生道:“还有,全仗我的酒好!”
【小题1】阅读令狐冲和秃笔翁交手的过程,用词语概括秃笔翁的心理变化。
【小题2】下面是文中提到的《裴将军诗》《八濛山铭》《自叙帖》,请你结合它们的书体特点,简要分析作者选取这三幅书法作品的用意。

【小题3】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从而获得更多的认识和体验。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简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4.综合性学习- (共2题)
4.
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班级开展以“先生已随桃花去 世间再无侠客行”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同学除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根据搜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推介“大侠金庸”。下面是他们搜集整理的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纵观金庸一生,他有两支笔:一支写武侠,一支写社评,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论道经邦。金庸传奇的一生,可谓多姿多彩之至。
②他曾说,自己“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写小说是玩玩”。1959年,他创办《明报》。那时,他白天管理报社,夜里写社评,还有武侠小说。《明报》创刊初期,全靠他日更武侠小说吸引读者。从创刊到1972年写完《鹿鼎记》封笔,连载几乎从未间断。
③金庸白天承担着报社当家人的事务和压力,晚上动笔写文章,夜夜不辍,靠大杯咖啡提神。不敢停啊!一旦报纸上的武侠专栏开了天窗,这份小报就要夭折。通常他离开编辑部是凌晨两点。金庸维持这种通宵达旦的写作状态竟达13年之久。
④写社评需要冷静分析、客观评判,写武侠小说需要构造宏伟的世界,离不开雄奇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① (可歌可泣 有血有肉)的人物。社评与武侠小说的创作完全是两种思维模式的产物。金庸竟然能切换自如,“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传为美谈。金庸写周伯通“左右互搏”时,不知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影子。
⑤金庸讲述了15个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将武侠小说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讲述了动人的爱情,创造了成人的童话,嘲笑了专制的可笑,歌颂了伟大的自由。
⑥金庸撰写社评数十年,切中时弊,见解卓然,预判准确,高峰时期每日一篇,近两万篇社评,累计数千万字,影响深远,人称“香江第一健笔”。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打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⑦有人曾经问他:“人生应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他真的大闹了一场,闹出了武侠小说的新世界,闹出了香港政治和文化的新风气。
⑧《神雕侠侣》里有一句话写离别:“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再精彩的小说,终究要有结局;再漫长的人生,也会迎来终点。
⑨金庸大侠, ② (挥袖作别 就此别过)。
(材料二)
一代武侠巨匠金庸开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穿梭于巨大的时空背景,既用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书写儿女情长,展现人生百态,也用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人生百态,观照现实烟云,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他的作品中凝聚着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游心自然、佛家的明世旷达,显示出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金庸小说不是畅销于一时一地,而是畅销于各时各地。
对于金庸小说也有负面评价。有人说:“金庸小说不同于四大名著,是高级快餐。”其实,四大名著也是通俗文学,四大名著的说法刚问世的时候,也有过反对的声音,但最终历史证明了它们是经典。而且,《水浒传》本身就是古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无论如何,谁也不能否认金庸小说的文化价值。从“青衫仗剑载酒行”的飘逸,到“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豪迈,我们深切感受到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自由精神,从“且自逍遥没谁管”的洒脱,到“江湖一入催人老”的放下,我们深切感受到独善其身和归隐孤山的达观修养:这些都是金庸小说给人带来的思考。
(1)对(材料一)中加点字注音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断(jiān) 悄然(qiāo) B.间断(jiān) 悄然(qiǎo)
C.间断(jiàn) 悄然(qiāo) D.间断(jiàn) 悄然(qiǎo)
(2)对(材料二)文中画线字笔顺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义”的第一笔是
“迈”的笔顺是:





B.“义”的第一笔是
“迈”的笔顺是:





C.“义”的第一笔是
“迈”的笔顺是:





D.“义”的第一笔是
“迈”的笔顺是:





(3)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可歌可泣 ②挥袖作别 B.①可歌可泣 ②就此别过
C.①有血有肉 ②挥袖作别 D.①有血有肉 ②就此别过
(4)请你根据上下文,推测(材料一)第③段中的画线词语具体指什么。
(5)(材料一)第③段和第⑤段各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任选一处加以修改。
(6)(材料二)第二段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你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小题2】第二组同学研究“金庸与对联”。下面是他们选取的材料,请你在两个横线处任选一处,根据上下文将内容补充完整。
有传说我和古龙、倪匡合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征对,真正是大开玩笑了。汉语的对联有一定规律,最重要的一点是: ① 。我们不会出这样的上联征对。
为了使读者易于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长、中篇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写第一部小说时,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再写第二部;写第二部时,也完全没有想到第三部小说会用什么题材,更加不知道会用什么书名。所以这副对联当然说不上工整,如“飞雪”不能对“笑书”, ② 。但如出一个上联征对,用字完全自由,总会选几个比较有意思而合规律的字。
——选自《金庸作品集(新修版)》序言
【小题3】第三组同学也在研究“金庸与对联”。下面是他们收集的三副金庸小说中的对联,请你说说最喜欢哪一副,并说明理由。
(甲)
上联:桃花影落飞神剑
下联:碧海潮生按玉箫
——选自《射雕英雄传》
(乙)
上联:不来辽东大言天下无敌手
下联:邂逅冀北方信世间有英雄
——选自《雪山飞狐》
(丙)
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面目
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选自《射雕英雄传》
【小题4】第四组同学研究“金庸与书法”。下面是他们选取的五幅金庸书法作品。请你说说最欣赏哪一幅,并从内容和书法两方面说明欣赏的缘由。

【小题5】第五组同学研究“金庸的文化底蕴”。下面是他们搜集的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我今年春天去过绍兴,到兰亭王羲之以前写字的地方。那里的人要我写字,我说在王羲之的地方怎么可以写字呢?但他们非要我写不可,我便用对仗的形式写了两句:“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很狂妄,在王羲之家里写字就更加狂妄了。这次来北大,说好要作两次演讲,想起上次去四川杜甫草堂也写过诗,于是我在前八个字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八个字:“草堂题诗,北大讲学”。
——选自金庸先生北大演讲实录《中国决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小题6】第六组同学研究“金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下面是他们根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其中“小说卷”金庸排名第四)制作的一张表格,请你从表格中挑选出三个作家的姓名(或原名、字),并写出其代表作。
【小题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推介“大侠金庸”。下面是他们搜集整理的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纵观金庸一生,他有两支笔:一支写武侠,一支写社评,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论道经邦。金庸传奇的一生,可谓多姿多彩之至。
②他曾说,自己“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写小说是玩玩”。1959年,他创办《明报》。那时,他白天管理报社,夜里写社评,还有武侠小说。《明报》创刊初期,全靠他日更武侠小说吸引读者。从创刊到1972年写完《鹿鼎记》封笔,连载几乎从未间断。
③金庸白天承担着报社当家人的事务和压力,晚上动笔写文章,夜夜不辍,靠大杯咖啡提神。不敢停啊!一旦报纸上的武侠专栏开了天窗,这份小报就要夭折。通常他离开编辑部是凌晨两点。金庸维持这种通宵达旦的写作状态竟达13年之久。
④写社评需要冷静分析、客观评判,写武侠小说需要构造宏伟的世界,离不开雄奇的想象、生动的细节、 ① (可歌可泣 有血有肉)的人物。社评与武侠小说的创作完全是两种思维模式的产物。金庸竟然能切换自如,“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传为美谈。金庸写周伯通“左右互搏”时,不知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影子。
⑤金庸讲述了15个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将武侠小说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讲述了动人的爱情,创造了成人的童话,嘲笑了专制的可笑,歌颂了伟大的自由。
⑥金庸撰写社评数十年,切中时弊,见解卓然,预判准确,高峰时期每日一篇,近两万篇社评,累计数千万字,影响深远,人称“香江第一健笔”。30年时间,金庸将《明报》打造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
⑦有人曾经问他:“人生应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他真的大闹了一场,闹出了武侠小说的新世界,闹出了香港政治和文化的新风气。
⑧《神雕侠侣》里有一句话写离别:“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再精彩的小说,终究要有结局;再漫长的人生,也会迎来终点。
⑨金庸大侠, ② (挥袖作别 就此别过)。
(材料二)
一代武侠巨匠金庸开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穿梭于巨大的时空背景,既用行侠仗义的武侠人物书写儿女情长,展现人生百态,也用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展现人生百态,观照现实烟云,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他的作品中凝聚着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游心自然、佛家的明世旷达,显示出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金庸小说不是畅销于一时一地,而是畅销于各时各地。
对于金庸小说也有负面评价。有人说:“金庸小说不同于四大名著,是高级快餐。”其实,四大名著也是通俗文学,四大名著的说法刚问世的时候,也有过反对的声音,但最终历史证明了它们是经典。而且,《水浒传》本身就是古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无论如何,谁也不能否认金庸小说的文化价值。从“青衫仗剑载酒行”的飘逸,到“虽万千人吾往矣”的豪迈,我们深切感受到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自由精神,从“且自逍遥没谁管”的洒脱,到“江湖一入催人老”的放下,我们深切感受到独善其身和归隐孤山的达观修养:这些都是金庸小说给人带来的思考。
(1)对(材料一)中加点字注音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断(jiān) 悄然(qiāo) B.间断(jiān) 悄然(qiǎo)
C.间断(jiàn) 悄然(qiāo) D.间断(jiàn) 悄然(qiǎo)
(2)对(材料二)文中画线字笔顺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义”的第一笔是







B.“义”的第一笔是







C.“义”的第一笔是







D.“义”的第一笔是







(3)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可歌可泣 ②挥袖作别 B.①可歌可泣 ②就此别过
C.①有血有肉 ②挥袖作别 D.①有血有肉 ②就此别过
(4)请你根据上下文,推测(材料一)第③段中的画线词语具体指什么。
(5)(材料一)第③段和第⑤段各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任选一处加以修改。
(6)(材料二)第二段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你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小题2】第二组同学研究“金庸与对联”。下面是他们选取的材料,请你在两个横线处任选一处,根据上下文将内容补充完整。
有传说我和古龙、倪匡合出了一个上联“冰比冰水冰”征对,真正是大开玩笑了。汉语的对联有一定规律,最重要的一点是: ① 。我们不会出这样的上联征对。
为了使读者易于分辨,我把我十四部长、中篇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凑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写第一部小说时,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再写第二部;写第二部时,也完全没有想到第三部小说会用什么题材,更加不知道会用什么书名。所以这副对联当然说不上工整,如“飞雪”不能对“笑书”, ② 。但如出一个上联征对,用字完全自由,总会选几个比较有意思而合规律的字。
——选自《金庸作品集(新修版)》序言
【小题3】第三组同学也在研究“金庸与对联”。下面是他们收集的三副金庸小说中的对联,请你说说最喜欢哪一副,并说明理由。
(甲)
上联:桃花影落飞神剑
下联:碧海潮生按玉箫
——选自《射雕英雄传》
(乙)
上联:不来辽东大言天下无敌手
下联:邂逅冀北方信世间有英雄
——选自《雪山飞狐》
(丙)
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面目
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选自《射雕英雄传》
【小题4】第四组同学研究“金庸与书法”。下面是他们选取的五幅金庸书法作品。请你说说最欣赏哪一幅,并从内容和书法两方面说明欣赏的缘由。

【小题5】第五组同学研究“金庸的文化底蕴”。下面是他们搜集的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我今年春天去过绍兴,到兰亭王羲之以前写字的地方。那里的人要我写字,我说在王羲之的地方怎么可以写字呢?但他们非要我写不可,我便用对仗的形式写了两句:“班门弄斧, 。”班门弄斧很狂妄,在王羲之家里写字就更加狂妄了。这次来北大,说好要作两次演讲,想起上次去四川杜甫草堂也写过诗,于是我在前八个字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八个字:“草堂题诗,北大讲学”。
——选自金庸先生北大演讲实录《中国决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小题6】第六组同学研究“金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下面是他们根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其中“小说卷”金庸排名第四)制作的一张表格,请你从表格中挑选出三个作家的姓名(或原名、字),并写出其代表作。
周 | 舒 | 沈 | 贾 | 李 | 王 | 万 | 树 |
润 | 崇 | 舍 | 平 | 尧 | 蒙 | 家 | 郭 |
谢 | 文 | 婉 | 毛 | 开 | 郁 | 宝 | 棠 |
凹 | 佩 | 镛 | 贞 | 予 | 张 | 煐 | 弦 |
朱 | 查 | 之 | 莹 | 良 | 铮 | 作 | 人 |
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金庸热”是一种奇异的、令人注目的阅读现象,它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长。五十年代《射雕英雄传》在报纸上连载时,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其后长盛不衰,大陆则是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1994年金庸到北京大学讲演,真是到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所发入场券几乎无用的地步,当时的主持人打趣说:“今天这形势,金大侠武功再高也不好办了!”
二是 ① 。金庸的读者不但在海峡两岸和东亚地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70年代初越南国会议员们吵架,一个骂对方“是搞阴谋诡计的左冷禅”,对方就回骂说:“你才是虚伪阴狠的岳不群”。可见《笑傲江湖》里的人物在当时的越南已经成了文化符号。随着英、法、日等十几种译本的出版,“金庸热”或许有可能超出华人世界的范围。
三是读者文化跨度很大。不但普通民众、青年学生喜欢读,文化程度很高的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也爱读。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王选等都是“金庸迷”。上述读者还可能只是业余消遣,一些专门研究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授、专家们,他们有很高的文学鉴赏眼光和专业知识水准,也同样很有兴趣去读金庸小说。著名文学研究家程千帆、冯其庸、钱理群、陈平原等,都给予金庸小说很高评价。
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邓小平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海峡对岸的国民党中央前主席蒋经国,生前也很爱读金庸作品,他的床头也经常放着一套金庸小说。这种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阅读现象,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
(材料二)
金庸先生将意蕴丰富的中国文化融入波谲云诡的江湖世界,巧妙地将“书卷气”与“江湖气”有机结合,融文入武、武戏文唱,用小说诠释中华文化,处处流露出他深厚的造诣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读金庸的小说,能读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中国艺术的绝妙韵味,读到中国历史上兴亡离合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胸襟。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徒以情节扣人心弦取胜,时时在刀光剑影之间,插入风雅闲适之笔,谈医品酒,说书论棋,佛经道藏,音乐戏曲,随意挥洒,异彩纷呈,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有些小说的回目就韵味十足,《天龙八部》的50个回目串起来,竟成五首辞令,其非凡的才华和想象力,非常人能比肩。《书剑恩仇录》第7回、《倚天屠龙记》第1回与《笑傲江湖》第7回,三处都缘琴而发,情蕴琴中,而又各具特色,而《笑傲江湖》的书名就来源于一首琴箫合奏曲《笑傲江湖》,此曲正是结构这部小说有机统一的脉络,且隐含小说主题——“穷而不能独善其身”。《笑傲江湖》妙在琴箫,《天龙八部》则妙在棋理,一局围棋“珍珑”道破人生至理。《书剑恩仇录》乾隆的书法“微有秀气,笔力不足”,《倚天屠龙记》的张翠山外号“银钩铁划”,而《笑傲江湖》中西湖梅庄的“江南四友”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更分别是琴棋书画的“发烧友”,痴得让人忍俊不禁。
《射雕英雄传》第13回写黄蓉与郭靖相伴划船游太湖时,只见烟波浩淼的水中央停着一叶扁舟,一渔人在船头悠然垂钓。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这场景隐含着中国历代精英的最高理想——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一幅水墨山水,有着如此深邃的象征意蕴。这种重意、会意的创作手法是中国画表现和欣赏的精髓,也成了金庸的生花妙笔。数不胜数的妙句华章,使得一阵阵艺术的幽香透过金铁震鸣声扑鼻而来。
(材料三)
金庸的创作态度严肃。小说问世之初,虽是报刊连载,但他并未因此粗制滥造,更于封刀后三次“大修”,第一次修改历时10年,大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苦心。有的部分几乎重写,精益求精,这是艺术大师的态度。
他追求“书卷气”。作品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琴棋书画到儒释道,正如梁启超所言,金庸小说确有“熏、浸、刺、提”的神力。
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他着意于写人心,写人性。金庸小说留给读者的人物,随口便能数出100个以上,栩栩如生的也有几十个。其中既有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讲的圆型人物、扁型人物,也有马振方先生所讲的尖型人物。在现当代作家中大概只有老舍可与堪比,若论单部作品则直追几大古典名著。
此外, ② 。从金庸小说中可以得到许多人生感悟,比如武功的修习充满了辩证法,人生便是练武功,做学问便是练武功。人们可以从中体味人生的至深至乐。金庸小说给人们留下许多情节人物融为一体的富于意境的场面,如大雨商家堡、大战聚贤庄、华山论剑、枯井底污泥处等等。王国维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又说:“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金庸小说正是富于理想人文精神的。
最后,说金庸小说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并不是否定其通俗性,而是说明了其审美层次的丰富性。金庸小说涵盖乾坤,各人皆可入我门中,但能得到什么,则须看你本身的修养。
【小题1】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现上述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小题2】根据上下文,将(材料一)和(材料三)画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3】金庸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易于让读者亲近。请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从作家、读者两个角度,谈谈应该怎样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
(材料一)
“金庸热”是一种奇异的、令人注目的阅读现象,它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持续时间长。五十年代《射雕英雄传》在报纸上连载时,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其后长盛不衰,大陆则是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1994年金庸到北京大学讲演,真是到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所发入场券几乎无用的地步,当时的主持人打趣说:“今天这形势,金大侠武功再高也不好办了!”
二是 ① 。金庸的读者不但在海峡两岸和东亚地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作品。70年代初越南国会议员们吵架,一个骂对方“是搞阴谋诡计的左冷禅”,对方就回骂说:“你才是虚伪阴狠的岳不群”。可见《笑傲江湖》里的人物在当时的越南已经成了文化符号。随着英、法、日等十几种译本的出版,“金庸热”或许有可能超出华人世界的范围。
三是读者文化跨度很大。不但普通民众、青年学生喜欢读,文化程度很高的科学院院士、大学教授也爱读。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王选等都是“金庸迷”。上述读者还可能只是业余消遣,一些专门研究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授、专家们,他们有很高的文学鉴赏眼光和专业知识水准,也同样很有兴趣去读金庸小说。著名文学研究家程千帆、冯其庸、钱理群、陈平原等,都给予金庸小说很高评价。
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邓小平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海峡对岸的国民党中央前主席蒋经国,生前也很爱读金庸作品,他的床头也经常放着一套金庸小说。这种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阅读现象,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
(材料二)
金庸先生将意蕴丰富的中国文化融入波谲云诡的江湖世界,巧妙地将“书卷气”与“江湖气”有机结合,融文入武、武戏文唱,用小说诠释中华文化,处处流露出他深厚的造诣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读金庸的小说,能读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中国艺术的绝妙韵味,读到中国历史上兴亡离合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胸襟。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徒以情节扣人心弦取胜,时时在刀光剑影之间,插入风雅闲适之笔,谈医品酒,说书论棋,佛经道藏,音乐戏曲,随意挥洒,异彩纷呈,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有些小说的回目就韵味十足,《天龙八部》的50个回目串起来,竟成五首辞令,其非凡的才华和想象力,非常人能比肩。《书剑恩仇录》第7回、《倚天屠龙记》第1回与《笑傲江湖》第7回,三处都缘琴而发,情蕴琴中,而又各具特色,而《笑傲江湖》的书名就来源于一首琴箫合奏曲《笑傲江湖》,此曲正是结构这部小说有机统一的脉络,且隐含小说主题——“穷而不能独善其身”。《笑傲江湖》妙在琴箫,《天龙八部》则妙在棋理,一局围棋“珍珑”道破人生至理。《书剑恩仇录》乾隆的书法“微有秀气,笔力不足”,《倚天屠龙记》的张翠山外号“银钩铁划”,而《笑傲江湖》中西湖梅庄的“江南四友”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丹青生更分别是琴棋书画的“发烧友”,痴得让人忍俊不禁。
《射雕英雄传》第13回写黄蓉与郭靖相伴划船游太湖时,只见烟波浩淼的水中央停着一叶扁舟,一渔人在船头悠然垂钓。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一般。”这场景隐含着中国历代精英的最高理想——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一幅水墨山水,有着如此深邃的象征意蕴。这种重意、会意的创作手法是中国画表现和欣赏的精髓,也成了金庸的生花妙笔。数不胜数的妙句华章,使得一阵阵艺术的幽香透过金铁震鸣声扑鼻而来。
(材料三)
金庸的创作态度严肃。小说问世之初,虽是报刊连载,但他并未因此粗制滥造,更于封刀后三次“大修”,第一次修改历时10年,大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苦心。有的部分几乎重写,精益求精,这是艺术大师的态度。
他追求“书卷气”。作品表现出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从琴棋书画到儒释道,正如梁启超所言,金庸小说确有“熏、浸、刺、提”的神力。
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他着意于写人心,写人性。金庸小说留给读者的人物,随口便能数出100个以上,栩栩如生的也有几十个。其中既有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讲的圆型人物、扁型人物,也有马振方先生所讲的尖型人物。在现当代作家中大概只有老舍可与堪比,若论单部作品则直追几大古典名著。
此外, ② 。从金庸小说中可以得到许多人生感悟,比如武功的修习充满了辩证法,人生便是练武功,做学问便是练武功。人们可以从中体味人生的至深至乐。金庸小说给人们留下许多情节人物融为一体的富于意境的场面,如大雨商家堡、大战聚贤庄、华山论剑、枯井底污泥处等等。王国维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又说:“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金庸小说正是富于理想人文精神的。
最后,说金庸小说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并不是否定其通俗性,而是说明了其审美层次的丰富性。金庸小说涵盖乾坤,各人皆可入我门中,但能得到什么,则须看你本身的修养。
【小题1】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现上述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小题2】根据上下文,将(材料一)和(材料三)画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3】金庸的武侠小说雅俗共赏,易于让读者亲近。请依据上述三则材料,从作家、读者两个角度,谈谈应该怎样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