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_1.4 运动和力 错题集科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3062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5

1.选择题(共18题)

1.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 )
A.①和③B.②和④C.只有③D.只有④
2.
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力F的作用,且运动过程中力F始终保持不变,则小球的运动轨迹(用虚线表示)不可能的是()
A.
B.
C.
D.
3.
如图所示“悬空的磁环”活动中,假设甲、乙、丙三个磁环相同,中间塑料管是光滑的。当磁环都处于静止状态时,甲对乙的作用力F1和丙对乙的作用力F2的大小关系是()
A.F1小于F2B.F1等于F2
C.F1大于F2D.无法比较
4.
有一生一熟两个鸡蛋,在水平桌面上同时以同样的速度开始旋转则()
A.生鸡蛋很快停止,熟鸡蛋转了一会才停止
B.两个鸡蛋都很快停止转动
C.两个鸡蛋都转了一会才停止
D.熟鸡蛋很快停止,生鸡蛋转一会才停止
5.
滑块被固定在光滑斜面底端的压缩弹簧弹出,滑块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关于滑块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6.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只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甲的速度是7m/s,乙的速度是4m/s,它们所受阻力FF之比是( )
A.3:4
B.4:7
C.7:4
D.1:1
7.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正在向右匀速运动,分析物体受到的力有( )
A.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
B.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向右的摩擦力
C.重力、对传送带的压力
D.重力、传送带的支持力、向左的摩擦力
8.
汽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平直公路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汽车的重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B.汽车的牵引力和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如果关闭发动机,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时间,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
9.
如图所示“悬空的磁环”活动中,假设甲、乙、丙三个磁环相同,中间塑料管是光滑的.当磁环都处于静止状态时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对甲的作用力和甲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C.丙对乙的作用力和乙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丙对乙的作用力和乙对丙的作用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10.
运输机参加抗震救灾,在沿水平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间隔相同时间从飞机上静止释放四个相同的物资.如图能正确表示物资着地位置的是(地面水平,空气阻力不计)()
A.
B.
C.
D.
11.
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近旁放一磁铁,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C. 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C.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甲重16N,乙重12N,静止时不计弹簧测力计自重,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A.16N
B.12N
C.28N
D.4N
13.
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
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
D.不受力
14.
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15.
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拉力F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图所示为其受到拉力F的示意图,其中可能的是( )
A.只有甲
B.只有甲、丙
C.只有乙、丙
D.甲乙丙均有可能
16.
如图所示,铅球由a处向右上方推出,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后落到地面b处,铅球在飞行过程中,不断改变的是( )
A.惯性的大小
B.运动的方向
C.受到重力的大小
D.受到力的个数
17.
如图所示,一个同学用水平力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推车时水平推力F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f的大小关系是( )
A.F一定小于fB.F可能小于f
C.F可能大于fD.F一定等于f
18.
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小丽和小芳一起在公园人工湖上举行龙舟比赛,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
A.船桨B.龙舟C.小丽或小芳D.湖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