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2527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20/1/11

1.现代文阅读(共2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増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采访了解到,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为“理所当然”,在热火朝天的帮扶工作中,自己则“袖手旁观”;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坐等“天上”掉“现金”;有的甚至恃“穷”而骄,为满足自身不当欲望无理要挟,阻碍扶贫工作。

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可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与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在从事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已经替代了“扶贫”,这在本次中央的会议中得到了确立。
B.一些企业扶贫时功利主义严重,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金。
C.脱贫攻坚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帮扶,还要善于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
D.精准扶贫中,不仅政府官员等扶贫主体要转变观念,调整心态,落到实处,一些群众也应该改变不好的观念和做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格外关注“脱贫攻坚战”。
B.材料二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广大群众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难,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C.一些扶贫主体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有时候抢摘贫困帽是为了凸显政绩。
D.精准扶贫中,群众“参与感”不强,保持老一套的“等靠要”思想,这样就会影响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从扶贫主体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精准扶贫?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所提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诗人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提出的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的观点。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却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诗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法”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2.情景默写(共1题)

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蕴含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暂歇后,深藏在心底的哀愁和怨恨却油然而生,效果却更胜演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在意外界评价的两句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作文(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恶搞之风盛行。杜甫被恶搞,黄继光被恶搞,邱少云被恶搞……各种各样的恶搞充斥着网络。

郁达夫曾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敬爱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也有人说:“英雄是黑暗的指明灯,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我们要铭记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更有人说:“英雄应该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在和平年代,英雄情怀更显珍贵。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网友在“知乎”上如是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要求:确定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