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一周考12.27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24876

试卷类型:未知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6题)

1.

东南亚华人华侨来自于中国的(    )两省。

2.

东南亚华人华侨来自于中国的(    )两省。

3.

东南亚华人华侨来自于中国的(    )两省。

4.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赛”节目文化品位高,内容丰富,某校初二年级模拟开展“中国诗词大赛”比赛,对全年级同学成绩进行统计后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并根据成绩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结合统计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5.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赛”节目文化品位高,内容丰富,某校初二年级模拟开展“中国诗词大赛”比赛,对全年级同学成绩进行统计后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并根据成绩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结合统计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6.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赛”节目文化品位高,内容丰富,某校初二年级模拟开展“中国诗词大赛”比赛,对全年级同学成绩进行统计后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并根据成绩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结合统计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2.句子默写(共1题)

7.
名句默写
1. ,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
2.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3.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4. ,凭轩涕泗流。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6.至人无己,   ,圣人无名。
7.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9. ,皆为惠连。吾人咏歌,   
10.潦水尽而寒潭清,   
1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12.天姥连天向天横,   
13. ,烟涛微茫信难求。
1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15. ,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16.白云一片去悠悠, ____________。谁家今夜扁舟子,   

3.诗歌鉴赏(共2题)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小题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小题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小题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不带走一片云彩
——送别曾华鹏先生
吴周文
1去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仿佛沐浴于漫天飞雪,又仿佛身陷冰河。就在立春的前几天,我的老师、扬州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曾华鹏教授,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冬天,他正如那首诗所吟诵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蜡炬成灰,曾老师的确走得悄无声息。
3最初得知老师身陷沉疴,是在去年国庆长假期间。我请几位毕业生吃便饭,一位博士表示不能赴约,在电话里吞吞吐吐,无奈之下才说,正在陪曾老师在医院做检查,老师交代不可声张。后来,曾老师悄悄地住进了医院,谢绝同事、朋友、学生去探望。月余之后,我去看望老师,他笑谈生死:活了八十多,不折腾了,实行“三不”政策——不开刀,不化疗,不放疗。就这样,他对自己的病情采取了最低调的维持。
4老师一辈子低调。虽然当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担任过扬州市两届政协副主席、多届的扬州大学文学系主任,虽然头上还有“突出贡献专家”、多个学术团体的副会长、理事之类的头衔,可他从没把这些“云彩”当成可以炫耀的事,却悄悄地把它们扔到“爪哇国”里去。他人淡如菊,智者自清,过着穷教师最简单的生活。直到晚年,他一家人还住在校园一角那个黑暗、潮湿、破旧,总面积不到100平米的宅子里,这与他的名望和地位相去甚远。然而,他乐意,安贫,将名利抛在身后,无怨无悔。在每年的研究生见面会上,他都要对门生约法三章,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准给导师送礼,要求师生自律自廉,让文学院的这个教育平台真正成为抱朴守真的净土。
5在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上,曾老师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老师是该专业同辈学者中的人杰与权威。我初到扬州师院读书,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人民文学》杂志上他与范伯群教授合作的《郁达夫论》。上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思想普遍僵化,这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作家论得以在那个时候诞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解放以及研究的开拓性与先锋性。之后,曾师又与范师合作了一些有分量的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上。曾师与范伯群教授被称为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双子星座,而为同辈和后辈学者所敬仰。
6曾老师把自己永远定格为一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他终极的使命。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最想见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学生。弥留之际,毕飞宇和吴义勤来了,他各牵着他俩的一只手。毕飞宇如此描述:“他认出了我们……先生大约也知道自己说不清楚,很急,满脸涨得通红,他的手开始晃动……先生的手就那么晃啊晃,一直晃到我们离开。”先生将一生的智慧、知识和仁爱,润物无声地奉献给弟子,他将此视为生命中最大的荣耀。
7告别仪式上见到了老师的遗像,那大概是在病榻上与学生谈笑时拍下的,清癯的微笑是那么的真诚,又流露出平时难得一见的满足。老师的一生总是低调、俯首做人,只有在面对他的学生之时,才会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孩童一般将笑意绽放在脸上。此刻,老师应该欣慰地走了——就在会场的左边,由学科掌门人徐德明教授领头,依次站着老师教授过的、大多已经成为栋梁之才的50多位研究生,更多的本科毕业生散立在会场中间的大队伍里。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安徽、江西、江苏数省市,哀泪盈眶,泣不成声。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老师一生坚守做人做学问的原则,是学生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8我跟随老师从事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近50年之久,是受诲于老师道德文章最多者。所以,在众人行告别礼拜之后,我第一个以 “老”学生的身份跪地磕头。我心里默念:清廉才能养仁,两袖清风方可厚德载物。曾老师,您把什么都抛下了,但您的君子人师之风范,将会永远延绵在弟子们的心里。
9老师,您可以带着满足的微笑,一路走好。
(选自《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
【小题1】谈谈你对文中“蜡炬成灰,曾老师的确走得悄无声息”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2】试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表现手法。
【小题3】综观全文,概括作者笔下曾老师的特点。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老师,您可以带着满足的微笑,一路走好”,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满足”的理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