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2.句子默写- (共1题)
3.
背诵默写(共10分)
17.小楼昨夜又东风, ! ,只是朱颜改。
18.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19.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鼓瑟希, ,舍瑟而作,对曰:“ 。”
21.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
17.小楼昨夜又东风, ! ,只是朱颜改。
18.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
19.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鼓瑟希, ,舍瑟而作,对曰:“ 。”
21.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
3.诗歌鉴赏- (共1题)
4.
宋词鉴赏(共8分)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小题2)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望江南·江南岸
(北宋)王琪
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
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 |
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 |
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 |
D.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 |
4.文言文阅读- (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4】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
A.既而与为公介与:参与 |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奔向 |
C.提弥明死之死:为……死 |
D.书法不隐隐:隐讳 |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赂秦而力亏 |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C.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D.其我之谓矣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 | B.①④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⑥ |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抵抗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同时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日喻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③没(mò)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日喻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③没(mò)人:能潜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扪烛而得其形扪 :抚摸 |
B.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务:致力、从事 |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
D.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达:通达 |
A.扣盘而得其声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B.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
C.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D.士杂学而不志于道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
B.或莫之见(之)而意之。 |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
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
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
D.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
A.本文阐述了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问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却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并就此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