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必修1)荆轲刺秦王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2421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7

1.文言文阅读(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来源:学_科_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   寒心:胆战心惊
B.光不敢以国事也 乏:荒废
C.以重利    窥:探看,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灭口    ②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①愿先生得交于荆轲 ②左手把秦王之袖
C.①光言足下太子 ②燕王拜送
D.①彼大将擅兵于外内有大乱 ②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太子丹“礼贤下士”的一组是(  )
①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②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③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④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⑤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⑥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⑤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2.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大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柯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④ 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事知不济 济:
(2)又阅至白衣送别时  冠:
(3)继阅囊剑斫,箕踞高骂 提:
(4)后王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官: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复遣之使去    遂私见樊於期
B.不环柱时杀之  燕王拜送
C.一老僧倾听久  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D.老僧预知之,不能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
【小题4】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3.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文言文阅读:(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