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
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有效样本:4152 份。调查结论如下:
结论1: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
结论 2:91%的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不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但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
结论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有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结论4: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
结论5: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存在局限性。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40%,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出现,采取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节选自中护网2010年9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分别概括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小题2】下面两个句子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①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②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小题3】结合全文,从两方面概述公众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小题4】文章结论1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2中也说只有9%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对此,你如何理解?
公众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报告
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到了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全国各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
那么,公众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究竟如何?导致抗生素滥用的原因何在?避免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又有哪些?为此,中护网进行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调查对象:所有关注健康的网民。有效样本:4152 份。调查结论如下:
结论1: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在所有参与调查的网民中,92%的消费者知道抗生素的概念,绝大多数消费者也基本了解抗生素的真正用途;但是“抗生素是万能药,可包治百病”,以及“抗生素越新,越贵,效果越好”等错误观念仍被少数人认可并实际上被大多数人执行。
结论 2:91%的消费者知晓购买抗生素应凭处方,只有9%的人不知道这一规定。不准随意购买抗生素药品是国家为了老百姓的长远健康做出的规定,可是调查显示,虽然有91%的人知道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但其中只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并且完全赞成,而有50%的人认为有必要但是不方便或难实施,甚至有8%的调查者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
结论3:大多数消费者家中常备抗生素。有74%的受调查者家中一直或曾经常备抗生素。在大家都不是专业的医生的前提下,这样大的一个比例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已经是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结论4:半数药店仍在非法出售抗生素。调查显示,自2004年7月1日开始,购买抗生素需要凭医师处方的规定出台以后,仍有49%的消费者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有28%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能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能够到药店直接买到抗生素。这样的现状说明,在我国第一次实施这一规定的情况下,要把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要求、这样一个对人民群众健康认真负责的做法落到实处,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大量扎实的工作。
结论5: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认识存在局限性。首先,滥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有可能造成一个地区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第二,“是药三分毒”,使用抗生素肯定会产生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伤害。据统计,在我们国家,每年平均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死亡的比例高达40%,这是个非常高的数字。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遏制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延缓耐药细菌的出现,采取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没有感染性疾病就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第二,要规范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的途径,也就是说对消费者获取抗菌药物要进行限制;第三,要改善抗生素的使用,也就是说要提倡合理使用,要谨遵医嘱而不能够滥用;第四,是要加强对抗生素的监管,要立法,同时,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中加大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滥用抗生素已经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国家从销售到使用都要加强管理;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节选自中护网2010年9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分别概括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小题2】下面两个句子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
①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在儿科被称为“潘金莲”,即盘尼西林、金霉素、链霉素。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级的抗生素“红头盔”,即红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
②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为了自身的健康,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共识。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滥用抗生素之风。
【小题3】结合全文,从两方面概述公众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小题4】文章结论1中说认可错误的抗生素消费观念的人仅仅是少数,而结论2中也说只有9%的人不知道“买抗生素应凭处方”,这样的说法似乎并不能支持“滥用抗生素现象可以说普遍存在”的主要观点。对此,你如何理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