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某同学通过以下步骤测出了从一定高度落下的排球对地面的冲击力: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地面上,把排球在水里弄湿,然后让排球从规定的高度自由落下,并在白纸上留下球的水印。再将印有水印的白纸铺在台秤上,将球放在纸上的水印中心,缓慢地向下压球,使排球与纸接触部分逐渐发生形变直至刚好遮住水印,记下此时台秤的示数,即为冲击力最大值。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该同学的方法相同的是( )
2.句子默写- (共1题)
5.
名句默写。
(1)大直若屈,_______________,大辩若讷。《老子》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3)__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7)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1)大直若屈,_______________,大辩若讷。《老子》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3)__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7)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诗歌鉴赏- (共1题)
6.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5-17题(8分)
霜天晓角
(南宋)高观国
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处、几丝碧。 望极。连翠陌。兰桡双桨急。欲访莫愁何处,旗亭在、画桥侧。
【小题1】这首词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词中最能体现这个时令特征的句子是___。(2分)
【小题2】词下阕用“望极”起笔,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2分)
【小题3】后人认为这首词画线句中的“和”、“湿”二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霜天晓角
(南宋)高观国
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处、几丝碧。 望极。连翠陌。兰桡双桨急。欲访莫愁何处,旗亭在、画桥侧。
【小题1】这首词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词中最能体现这个时令特征的句子是___。(2分)
【小题2】词下阕用“望极”起笔,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2分)
【小题3】后人认为这首词画线句中的“和”、“湿”二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注:①胄子:古代指继位的长子。②后夔:传说是舜时的乐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小题3】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和荀子的言论,主要是从____和____两个方面来阐述“诗”、“乐”的教化作用。
【小题4】作者认为孔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视“美育”,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的依据。
今观我孔子之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论语》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在古昔,则胄子①之教,典于后夔②;大学之事,董于乐正。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不自孔子始矣。荀子说其效曰:“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札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此之谓也。故子在齐闻《韶》,则“三月不知肉味”。而《韶》乐之作,虽挈壶之童子,其视精,其形端。音乐之感人,其效有如此者。
且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点之言曰:“莫春者,春眼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由此观之,则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者可知矣。注:①胄子:古代指继位的长子。②后夔:传说是舜时的乐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其教人也(然而)/无若宋人然(……的样子) |
B.兴于诗(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比) |
C.然则以音乐为教育之一科(用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
D.浴乎沂,风乎舞雩(在)/知不可乎骤得(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
A.这句话可译为“从切近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
【小题4】作者认为孔子在教育中十分重视“美育”,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的依据。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和”“同”的记载,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和”的重视。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③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④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⑤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______________,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⑥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⑦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同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同一”,即“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即“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即“同一”并不排斥“差别”,相反,它是包含差别于自身之内的。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千多年前“和而不同”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⑩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的是___________。
【小题2】在文中,“和而不同”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五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小题4】下面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小题5】第七段中加点的“似乎”、“近似于”两个词能否删去,联系文章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认为“‘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联系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②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其实,“和”与“同”的概念,最早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国语》和《左传》中都有史伯与晏子议论“和”“同”的记载,史伯和晏子从哲学和自然规律上来讲“和”与“同”,孔子则将其引申到社会领域,用以阐释做人的道理,视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特征之一,可见孔子对“和”的重视。宋儒注重义利之辩,认为义、利水火不容,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儒更明确地以义利观来解释“和而不同”,认为君子的“和”是“义”的结果,小人的“同”是“利”的驱使。这种解释思路一直延续到清末,比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所说的“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与宋儒一脉相承。
③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在当今时代似应超越“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加以阐释。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
④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
⑤就自身而言,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摹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曾一度形成了淘金热,各地的人们纷纷奔赴西部淘金。而一个叫史密斯的人,也想借此发财,但他不是直接像别人那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史密斯却大发一笔,从此成了富翁。______________,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⑥对他人而言,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⑦黑格尔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他把“同一”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抽象的同一”,即“排斥一切差别的同一”;另一种是“具体的同一”,即“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即“同一”并不排斥“差别”,相反,它是包含差别于自身之内的。他认为这是在哲学上区别好坏的关键,并且说:“如果思维活动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宣称此类思维是最无益最无聊的。”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包含差别于自身的同一”,用中国哲学的概念表达,也就近似于“和而不同”。
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两千多年前“和而不同”的古老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⑨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建立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事实上,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明一直处于时断时续、时好时坏的磨合之中。磨合得好,才能比较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经过不断的磨合,最终进入“天下大同”的境界。这里的“大同”,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在的相同一致,实质上就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⑩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的是___________。
【小题2】在文中,“和而不同”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五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他抓住了淘金的机遇,这是“和”;但他却放弃了淘金,这是“不同”。 |
B.他赶上了淘金的机会,这是“和”;但他却没有简单地去淘金,这是“不同”。 |
C.他跟上了淘金的步伐,这是“和”;但他却没有与别人恶性竞争,这是“不同”。 |
D.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 |
A.宋儒对“君子和而不同”的阐释注重“义”、“利”之辨,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
B.“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含义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坚持自己的审美主张。 |
C.“和而不同”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引证、例证和对比等方法,语言简明,结构严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认为“‘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联系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的主要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