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2344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7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仲良【注】《春晚》即事(五首之三)
杨万里
欲与东风说,休吹堕絮飞。
吾行正无定,魂梦岂忘归?
花暖能醺眼,山浓欲染衣。
只嫌春已老,此景也应稀。
【注】仲良:时任零陵司法参军,是作者的同僚。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题目意思是,诗人依照仲良《春晚》诗的题材创作此诗来表示酬答。
B.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就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东风比作人,与之对话。
C.“堕絮”与《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中的“飘絮”表达的意蕴相同。
D.“魂梦岂忘归”是以反问句的形式加强对自己希望回归故乡感情的表达。
E. 颈联是工对,“花暖”对“山浓”,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人强烈的印象。
【小题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尚文,字周卿,世为祁州深泽人,后徙保定,遂占籍焉。文幼颖悟,负奇志。张文谦宣抚河东,参政王椅荐其才,遂辟掌书记。未几,西夏行中书省复辟之。至元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凡文武仪仗、服色差等,皆文掌焉。七年春二月,朝仪成,百官肄***,后来西夏行中书省也曾征召他。B.尚文主管朝廷礼仪修订,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尚文经太保刘秉忠举荐,与各位儒生修成朝廷礼仪,并且成为定制。C.尚文守正不阿,依法办案。尚文任中台侍御史时,行台御史违反制度,反而诬告江浙行省平章,尚文查验后依法办理案件。D.尚文关心民生疾苦,出钱出力为百姓办事。尚文出钱八百五十多万来消除山东祸乱,上奏皇上选使者巡视天下,慰问百姓的疾苦。【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两狱皆释。
(2)浙西饥,发廩不足,募民入粟补官以赈之。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风看云喝茶
三石
“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亚东是在陪我喝酒后说的这句话,当时他正端坐在办公桌前那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茶香缭绕。
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亚东的原创,依稀记得应是出自洪如辉的散文《茶的画境》。我不好点破,但亚东显然没有侵犯洪如辉知识产权的意思,随即便对我说:“这是洪如辉书中所写,可如今对于我而言,却成了如此难以实现的心愿。”
我没有接腔,只是赶紧往亚东的杯里续上热气腾腾的水。
当然,我还是抽空去找了洪如辉,让他将请亚东喝酒改成喝茶。
我跟亚东是大学同学,关系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而洪如辉却是我多年的文友,虽然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颇为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此次局长空缺,洪如辉虽是文化人,却也是免不了俗,脱不掉凡心。恰巧亚东空降到县里担任要职,如此三角关系,我自然是责无旁贷。
喝茶的地点不用挑选,便是离城三五里地的采芝斋,洪如辉姐姐家的茶庄。
我对亚东说:“山野之外,满山茶的翠绿环抱之下,一间草棚,一张茶几,几张酸枝木的椅子,有风,有云,还有茶,只是不知道我和如辉兄算不算得上知己好友?”
亚东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话,但此刻他的心境肯定是极为轻松的,清瘦的脸上不时露出些许微笑,四下打量着说:“到底是老同学,一句平常话,便如此记在心上,让我如何不诚惶诚恐。”
三人围坐,洪如辉便秀起了他的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手法纯熟而老道,亚东不由得啧啧称赞。
都说品茶如品人生,这句话洪如辉自然是写过的,只不过是不是他的原创还得另当别论。三个可以说是事业多少有成的男人坐在一起,除了听风看云喝茶外,还得聊天。聊天过程中少不了感慨人生,除了人生,还有文学,就是没有提起洪如辉想担任文化局局长的事。
如此情景,以文化人自诩的我及洪如辉,自是觉得难以启齿。
不过,我多少清楚,有些事情也不见得就要说得那么明白的,以亚东在官场多年的经历,不应该参不透此次茶香之外的含意。
几壶清茶过后,已是晚饭时间。几样农家小菜,一只茶汤清炖的土鸡,没有酒,亚东却吃得斯文扫地。
其实我一直没有跟亚东明说洪如辉的事,但在这之后的不久,我便街道洪如辉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被提拔担任了文化局局长,并让我过去一趟,一并去谢谢亚东的帮忙。
原本准备约亚东再去采芝斋喝茶的,可亚东却让我们去他办公室,我跟洪如辉便赶了过去。
洪如辉自然对亚东的关照表示感谢,亚东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用谢我,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只是——”说到这,亚东停顿了下来,眼睛盯着洪如辉,“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茶,注入无华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有这句吗?”
洪如辉点点头。
亚东默默将边上的橱柜打开,拎出两盒茶叶来,轻轻摆在桌面上,接着说:“茶,是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
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
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掩饰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
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亚东端坐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写出亚东在同学面前舒适、惬意、闲适的神态。
B.第五段交代“我”与亚东、洪如辉之间的关系,为“我”在帮助洪如辉一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埋下了伏笔。
C.亚东两次引用洪如辉文章中的话,一次表达自己的愿望,一次批评洪如辉,后面一次引用表现出亚东对洪如辉的了解
D.小说结尾的那一句,照应了上文亚东批评洪如辉的话,含蓄隽永;也照应了开头与题目,使小说结构严谨。
【小题2】小说中的洪如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标题“听风看云喝茶”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纵观两千多年中国思想家对何为人性的思考,在论证人性的思维方法上大体可以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思维方式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我们运用现代的一些思维方式反思一下中国传统人性论思想中的思维方式。。

对何为人性的形而上论证的反思。在论证人性的来源上,孟子、二程、朱熹等采用了形而上的思考方式。按照现代的思维方式来看,形而上的论证是不牢靠的。康德详细地考查论证了知识的合法性问题。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知识的构成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感性提供对象的表象,其二是知性运用概念对这些表象作出判断,从而形成知识。也就是说知识的构成既要包含先天的认识形式又要包含后天的经验,二者缺一不可。康德又认为,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是理性的一种误用。理性有一种天然的冲动,这种冲动会对因果序列作出无限的追溯,直至脱离经验而直接作出判断。由于知识必须包含经验成分,所以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虽然是源于我们的认识本能,但由于没有经验成分,所形成的只是貌似知识的幻象。

对何为人性的形而下论证的反思。传统人性论,其论证大量引用了经验层面的东西。孟子论证人之性善,举例说小孩子掉入井中,人们施以援手是由于人有恻隐之心。孟子这样通过经验获得知识的方式,同样无法通过康德理性的检验。近代经验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感念和范畴得来的。显而易见,我们是无法获取全部经验的,因此这样的知识也仅仅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可能性,最终导致了休谟的怀疑论。在康德看来,知识不仅要有经验成分,同时也必须有自己本身提供的概念和范畴。康德指出,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它们并不因此就产生自经验,因为很可能即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自己本身提供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没有概念,经验是盲目的,还不能构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发现的最重要的思考方法是现象学方法。胡塞尔提出了“面向事情本身”。所谓面向事情本身,实质上就是要剔除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方式,可以规避预先成见,按照直观的方式实现对象的“自身被给予性”。按照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我们仔细审视人类自身,我们的大脑的意识,有一部分意识是超越了人人欲之外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孟子所谓的人之性善。同样我们的大脑的意识,有一部分意识是关注趋利避害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荀子所谓的人之恶。由此可以看出,运用现代的思维方法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之争,会使这一争论更加明确。

(摘编自孙旭武《对传统人性论指争的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等人采用形而上的思考方式论证人性的来源,结论是不牢靠的,因为没有结合形而下的思维方式。
B.形而上的思维形成的只是貌似知识的幻象,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源于人的认识本能,但没有经验成分。
C.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知识不仅要有自己本身提供的概念和范畴,更要有经验成分。
D.根据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仔细审视人类自身,我们大脑意识中超越人欲之外的东西是荀子的人之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在点出中国思想家在论证人性的思维方式上大体分为两种后,提出了运用现代的一些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的主张。
B.文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了孟子、二程、朱熹、康德、胡塞尔、荀子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孟子引用小孩掉入井中人们施以援手的例子论证人之性善,其实知识经验层面的东西,无法通过康德理性的检验。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运用并列式的论证方法对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德认为知识的构成分为两部分,既要包含先天的认识形式,又要包含后天的经验,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B.通过归纳经验,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感念和范畴得来的知识可信度是不高的,因为我们无法获取全部经验。
C.胡塞尔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理论,剔除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考方式,可以规避预先成见。
D.我们运用现代的思维方法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人性善与人之性恶的争论,就可以分清两者的对错。

4.材料作文(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对于给老人让座一事,众说纷纭,有些年轻人即使嘴上不说,但心里认为我也是买了票的,先上了车,坐座位是我的权利,我为什么要放弃这一权利呢?但有些老年人认为自己年龄大,理应受到尊重,于是要求年轻人让座,对于不让座的,强迫别人让座,甚至殴打不让座的人。有人认为这是道德绑架、“为老不尊”,也有人认为年轻人不必斤斤计较,你认为呢?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