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23323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1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骚人:指屈原。因其作为“骚人”。②可煞:表示疑问,是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情疏”句赞美桂花情怀疏淡,远离尘世,将浓郁的芳香长留人间,具有独特的风韵。
B.“何须”句写“暗淡轻黄”的桂花,不必与浅碧深红的花朵相比,雨中隐含词人的怨愤之情。
C.“自是”句中词人尊桂花为花中一流,以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彰显自己的审美品位。
D.“梅”“菊”两句承接上片内容,以梅菊衬托桂花;“画阑”句直赞桂花为中秋百花之首。
【小题2】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诗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B.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C.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3】这首词的结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情感?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叙小修
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着仅此耳。余惧其复逸也,故刻之。
弟少也慧,十岁余即著《黄山》、《雪》二赋。独喜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而欲与一世之豪杰为友。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又性喜豪华,不安贫窘;爱念光景,不受寂寞。百金到手,顷刻都尽,故尝贫;而沉湎嬉戏,不知樽节,故尝病;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予读而悲之。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有删改)
【注】小修: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人,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以“公安派”著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任选2个作答)
(1)文则必欲准于秦、汉 准:____________
(2)贫富不任贫 任:____________
(3)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 病:____________
(4)但恐不达    达: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在文中□□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小题4】根据文中作者所言小修诗的特点,鉴赏下面的诗歌。
闲步
袁中道
舟居翻爱步,三里傍江斜。
山雨犹藏树,溪风忽聚花。
穿云闲拣石,折柳坐书沙。
望望夭桃色,层城一片霞。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内容,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作答。
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小题6】文章第三段中,袁宏道说诗文创作“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请谈谈你阅读的某一文学作品中的“变”或“趣”。要求:有理有据,分析合理,200字左右。
【小题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袁宏道说“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俗话说“词言情”,宋词中感人的“情至之语”犹如恒河沙数: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清酒祭月,以“①_________,________”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在《定风波》中,苏子有眼前自然界的风雨推及人生,结尾“②_________,归去,_________”道出了不畏人生风雨的超然情怀;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结尾“③________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抒发了自己空有抱负而无人赏识的悲愤之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当年刘裕“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举,来抒写自己大举北伐、恢复中原的的壮志激情。这些“情至之语”,至今读之,仍能感动人心弦,荡人肺腑。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歌声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回想从洗星海同志指挥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年人的襟怀和气魄。记得那时候我刚刚从前方回到延安,虽然只出去四五个月,也象久别回家那样,心里热呼呼的,见到每个人都感到亲热。不管认识不认识,见到谁都打招呼。会场上那些男的,女的,都一律穿着灰布军装,朴素整洁,打扮得都那样漂亮。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象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个五四青年节。
就是在那天晚上,我们听了伟大的领袖***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青年运动的方向》。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咀嚼着,回味着这些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蜿蜒过蓝家坪,狄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洗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棍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象谆谆的教诲,又象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延安唱歌,成为一种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农村、机关里也唱歌。每逢开会,各路队伍都是踏着歌走来,踏着歌回去。往往开会以前唱歌,休息的时候还是唱歌。没有歌声的集会几乎是没有的。列宁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工人歌咏团,说他们是“在法兰克福一家小酒馆的一间黑暗的、充满了油烟的里屋集会,房子里是用脂油做的蜡烛照明的”。在黑暗的时代里,唱唱歌该是多么困难啊。在延安,大家是在解放了的自由的土地上,为什么不随时随地集体地,大声地歌唱呢?每次唱歌,都有唱有合,互相鼓舞着唱,互相竞赛着唱。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的歌唱哩!
唱歌的时候,一队有一个指挥,指挥多半是多才多艺的,即能使自己的队伍唱得整齐有力,唱得精采,又有办法激励别的队伍唱了再唱,唱得尽兴。最喜欢千人、万人的大会上,一个指挥用伸出的右手向前一指,唱一首歌的头一个音节定定调,全场就可以用同一种声音唱起来。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甲】。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甚至一种号令。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延安歌声,也有传统,那就是陕北民歌。
“信天游”唱起来高亢、悠远,“蓝花花”唱起来缠绵、哀怨。那多半是歌唱爱情,诉说别离,控诉旧社会剥削压迫的。过去陕北地广人稀,走路走很远才能碰到一个村子,村子也往往只有几户人家散落在山峁沟畔。下地劳动,或者吆了牲口驮脚,两三个人一伙,同不会说话的牲口嘀嘀冬冬地走着,够寂寞,诉说不得不诉说的心事,于是就唱民歌。歌声拖得很长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乙】,【丙】。
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二十年前那个时候,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领袖,歌唱抗战,歌唱生产。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从苏区唱起,一直就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这里就不说我喜欢那首唱遍世界的歌——《东方红》了。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
一九六一年十月一日
(根据吴伯萧同名散文删改)
【小题1】在文章中的【甲】【乙】【丙】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小题2】文中第三段引用***同志报告中精辟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对延安的歌声饱含深情,他在文中是如何表达这种申请的?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义理、考据和辞章(节选)
施东向
从前有人说,做学问,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我们现在可以借用这种说法来谈谈写文章的问题。
义理和考据,是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是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义理、考据和辞章虽然是在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着的。
___________1___________
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由观点来统帅的。
如果一篇文章,有的只是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却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就称之为“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
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拥护那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西。这才会是生气勃勃的好文章。
正确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客观实际中来的。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给以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在这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把正确的观点传达出来,也是离不开材料的。
在这点上,我们讲究义理显然是和前人的说法在原则上不同的。从前写文章的人说到义理时,往往只是指“古圣先贤 ”已经说过的道理。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虽然是人类的实践经验的科学的总结,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指南针,然而也不能把它当成教条。正确的观点,不是简单的教条,不是空洞的观点,而是从具体材料引出的正确的结论。
教条主义者以为他们既已从书本上接受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他们就可以用简单的推理来获得关于任何问题的正确观点。教条主义的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在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但是因为它缺乏对具体材料的具体分析,往往只好装腔作势,大声喊叫,以此代替科学的论证。其实,越是这样,越是反映出这种文章的思想贫弱。
也有这样的文章,一方面提出了若干观点,一方面也举出了若干材料,然而并不能通过这些材料使人信服地承认这些观点。原来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从这些材料的科学研究中必然达到的结论,这些材料不过是为适应这些观点而任意拼凑起来的装饰品。结果当然会弄成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正如水是水、油是油一样,不能合成一家。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鲜明和有力量,就在于它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使人看到,什么是我们必须拥护,也不能不拥护的;什么是我们必须反对,也不能不反对的。所以,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写文章的一个根本要求;我们所要求的义理不是搬弄一些空洞的观念,而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链接文章: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___2______3______4___,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小题1】根据节选的文章内容,在文中横线处拟写恰当的小标题。
【小题2】在作者看来,文章“正确的观点”有哪些特点?
【小题3】阅读链接文章《谈骨气》,根据《义理、考据和辞章》(节选)的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谈骨气》的相关内容,在文中第二段的横线处填写一组语句,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2)《谈骨气》的作者是如何得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结论的?请概括说明。

4.材料作文(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有关***主席的各种传言喧嚣不断,如说他50年代就是亿万富翁等。而***主席临终时,除贴补家用的几万元钱稿费外,剩余的所有稿费及全部物品都归于党和人民,***主席的银行户头里没有一分钱存款。
***主席日常支出账本记录的他所承担的生活开支,出人意料。***主席住在中南海要交房租、水费、电费、冬季取暖费、租用家具费(包括桌子、椅子、床铺、衣架等等)。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在大会堂、钓鱼台这些地方,毛主席喝茶是肯定要交茶钱的,到外地都是我们自己带茶。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或驳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证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讲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