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1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子夜吴歌(其四)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①。
注释: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两句,以环境的“冷”衬托人物的心情。下列诗句不属于以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的一项是
【小题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结合具体诗句,比较李白的这两首《子夜吴歌》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子夜吴歌(其四)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①。
注释: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明朝驿使发”,所以征人的妻子要连夜“絮征袍”,表明战争来得非常紧迫。 |
B.“一夜絮征袍”领起下文,暗含一个“赶”字,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的忙碌和焦急。 |
C.一个“冷”字,生动传神,既写出“一夜絮征袍”的艰难,又暗示了连夜絮征袍的内因。 |
D.从全诗看,剪缝完成前女主人公唯恐驿使走得早,缝制完成后又唯恐驿使行得迟。 |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氓》) |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C.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方山记
(明)袁宗道
一
毗卢顶①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
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一物攀萝疾走,捷若猿猱,至此,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僧也。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②少顷,僧供黄茅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满饮。黄昭素题名石壁。
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内,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过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石钟、鼓楼,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惊起龙神,亟呵止。篝火垂尽,惆怅而返。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石砚。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其过昆山灵壁也。
二
从云水洞归,诸公偃卧榻上。食顷,余曰:“陡泉甚近,曷往观?”皆曰:“佳。”遂相挈循涧行。食顷至。石壁跃起百余丈,淡黄色,平坦滑泽,间似五彩。壁上有石,若冠若柱,熟视似欲下堕,使人头眩。壁腰有一处,巉巉③攒结,成小普陀,宜供大士。其中泉在壁下,泓渟④清澈,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至诚忏谢,复涌出如常,故相传称圣泉。”余携有天池茶,命僧汲泉烹点,各尽一瓯,布毡磐石,轰饮至夜而归。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有删改)
【注】①毗卢顶:上方山(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一座山峰。 ②趺(fū)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双足交叠而坐。③巉巉(chán chán):险峻的,陡峭的。④渟(tíng):水停止不流动。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以前有人用这水煮腥臭的东西,泉水就消失了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请概括原文一、二部分的主要景观。
【小题6】本文作者在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中用了大量笔墨记山洞游览,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只有“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寥寥数句记后洞游览。二洞有什么相似之处?行文的详略为什么如此不同?
【小题7】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
口 舌 代 心 者 也 文 章 又 代 口 舌 者 也 展 转 隔 碍 虽 写 得 畅 显 已 恐 不 如 口 舌 矣 况 能 如 心 之 所 存 乎 故 孔 子 论 文 曰 辞 达 而 已 达 不 达,文不文之辨也。(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上方山记
(明)袁宗道
一
毗卢顶①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
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一物攀萝疾走,捷若猿猱,至此,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僧也。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②少顷,僧供黄茅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满饮。黄昭素题名石壁。
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内,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过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石钟、鼓楼,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惊起龙神,亟呵止。篝火垂尽,惆怅而返。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石砚。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其过昆山灵壁也。
二
从云水洞归,诸公偃卧榻上。食顷,余曰:“陡泉甚近,曷往观?”皆曰:“佳。”遂相挈循涧行。食顷至。石壁跃起百余丈,淡黄色,平坦滑泽,间似五彩。壁上有石,若冠若柱,熟视似欲下堕,使人头眩。壁腰有一处,巉巉③攒结,成小普陀,宜供大士。其中泉在壁下,泓渟④清澈,寺僧云:“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至诚忏谢,复涌出如常,故相传称圣泉。”余携有天池茶,命僧汲泉烹点,各尽一瓯,布毡磐石,轰饮至夜而归。
(节选自袁宗道《上方山记》,有删改)
【注】①毗卢顶:上方山(位于北京房山区)的一座山峰。 ②趺(fū)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双足交叠而坐。③巉巉(chán chán):险峻的,陡峭的。④渟(tíng):水停止不流动。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同游虽至羸者 羸:瘦弱 |
B.烛之不见顶 烛:照亮 |
C.遂相挈循涧行 挈:搀扶 |
D.至诚忏谢 谢:辞谢 |
A.但指其住处 其孰能讥之乎 |
B.予尾之行 邻之厚,君之薄也 |
C.乃得入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惆怅而返 吾尝跂而望矣 |
A.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 我便摘下巾帽脱去长衫,带着诸位友人前行。 |
B.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 大家沿着山路曲折而行约有一顿饭的功夫,共上下坡四五次。 |
C.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 和尚拿起石块,左右敲击,一类发出钟声,一类发出鼓声。 |
D.往有用此水熟腥物者,泉辄伏 |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摘星岭的山路陡峭难行,一位山僧却能像猿猴一样攀援藤条,疾速奔走。 |
B.后来作者常常拿出石砚给客人看,客人无不因我到过昆山灵壁而惊叹。 |
C.选文以作者与朋友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上方山的所见所闻。 |
D.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具有形象生动、晓畅易懂的语言风格。 |
【小题6】本文作者在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中用了大量笔墨记山洞游览,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只有“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寥寥数句记后洞游览。二洞有什么相似之处?行文的详略为什么如此不同?
【小题7】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
口 舌 代 心 者 也 文 章 又 代 口 舌 者 也 展 转 隔 碍 虽 写 得 畅 显 已 恐 不 如 口 舌 矣 况 能 如 心 之 所 存 乎 故 孔 子 论 文 曰 辞 达 而 已 达 不 达,文不文之辨也。(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福耀四海
(加拿大)姚船
①一场大雪。窗外银装素裹,变成一个充满童话般如诗如幻的白色世界。太阳升高,璀璨的阳光照射在白皑皑的街道上,折射出耀眼光芒。
②昨天天气好,还没下雪。我们出去散步,见隔两幢房子的邻居门口,一对老人正在门上贴挥春。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大门正中一个斗大的“福”字,刚劲有力,似乎墨迹未干。驻足欣赏,大家聊了起来。男的道,他俩刚从中国来女儿家探亲。这个福字也出自他的手笔。他谦逊说,自个写的没外边卖的好,但出自内心。他太太接上嘴,这般年纪,能健健康康出远门走走,算是福气;能和儿女后辈相处,更是有福。
③我久久琢磨着两位老人的话。福,也许是中国人心灵中最向往祈求的。个人有福,人生顺遂,健康长寿;家庭有福,老小平安,温馨和谐;国家有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不但把福字记在脑海,而且写在挥春上,红纸金字,贴在大门,挂在大厅,喜闻乐见。不管漂洋过海,离乡十万八千里,也时时把福念揣在心里。
④近年,随着移民日增,在多伦多这个加拿大华人最多的城市,红色对联,福字挥春和福字月历几乎随处可见。农历岁末,不单华人商场、餐馆,店铺和居屋,连主流大商场都会出现用中文写的“恭喜发财”,还挂着大大的“福”字。
⑤记得上周末,我们和友人一家在酒楼茶叙。当时他们刚从中文班接女儿回来。小女孩约七八岁,长相甜美,口齿伶俐,在我们面前秀她学会的中文,指着餐牌喃喃念着,这是虾饺、烧麦,这是肠粉、叉烧包。我们点头称赞。忽然,她有点神秘地把头挨近妈妈,悄声说,你看收银柜台那里,把福字挂错了,颠倒。她妈忙说,人家是故意倒过来贴的。为什么?她睁大眼睛,有点迷惑。
⑥我笑着给她讲一个传说。有一年年关将至,皇宫里的太监和宫女忙个不停,张灯结彩,贴挥春。有个不识字的小太监把福字贴反了,头朝下。刚好皇帝走过看到,勃然大怒。幸而旁边一位老太监脑筋灵活,随即应道,皇上,福“倒”乃福“到”之意(谐音),五福临门,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此乃天意,皇上之福气也!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小太监避过血光之灾。后来,把福字倒过来贴的做法传开,成了民间一种风俗习惯。
⑦虽然小女孩不一定听得懂,但对福字的印象相信会更深。其实,不管福字是正着贴还是倒过来贴,它在华人心中,永远是崇高神圣的期盼和追求。虽然无形,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是一种精神力量,鞭策人积极向上,鼓励人行善向好。祈福、积福,让更多人有福,是炎黄子孙祖祖辈辈善良纯朴的愿望,更是千百年来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华人移居海外,目的是想过另一种美好新生活。新移民抵达后,辛勤工作,艰苦创业。造福自己,建立新家园;也造福社会,为第二故乡做出贡献,潜移默化把福念传播。
⑧我又想起近期发生的一件事。城市警方召开记者会。据透露,在华人聚居地区,接连发生几宗入屋盗窃案,受害者都是华人。警方呼吁民众,尤其是华裔,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范措施。同时,不要在门口悬挂或张贴有族裔色彩的物品,以免成为窃贼目标。
⑨对于警方及时提醒居民注意家居安全,大家都称道。但连门口的挥春也不要,华人却不敢苟同。斩脚趾避沙虫,并非对付歹徒的有效良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异国他乡,更感亲切,哪能随便丢弃?可见在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国度,少数族裔要完全被主流社会理解认同,也非易事。
⑩把门前车道和人行道的雪清理完毕,我们到邻近商场,买小孙子喜爱的红灯笼。这是在除夕夜跟红包一样必备的礼物。几年前,我们约儿子一家周末去逛华人举办的年宵市场,让他们感受一下春节热闹气氛,顺便买点家乡特产年糕糖果。小孙子被一个摊位上能折叠的彩色灯笼吸引住。我说,挑一个喜欢的,爷爷买给你。他高兴地睁大眼睛,眼珠子滴溜溜转。五彩缤纷,他一时拿不定主意,遂把纯真的眼光投向妈妈。英裔媳妇微微一笑,马上摘下一个,又指着吊在灯笼下面那个被金色花边围住的“福”字,亲切对孩子说,这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以后,每逢春节,我们都会买一个小红灯笼给孙子,希望他拿在手上,传承在心里。
⑪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随着春节临近,小街居屋门口的红对联和福字挥春越来越多。像朵朵红花,也像团团火焰,在白雪映衬下,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传统的信念,并没有随时间而流失,也不会因地域而淡忘。福耀四海,福飘四方。
(节选自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贴春联和福字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其实不只是春节,许多传统节日也有特定的习俗,找出下面节日与习俗不对应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小题5】⑧⑨两段写了警方及华人对于防范盗窃案件怎样的态度?谈谈你对这两段话写作意图的理解。
【小题6】鉴赏文章末段画线句子“像朵朵红花,也像团团火焰,在白雪映衬下,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小题7】本文以“福耀四海”为题,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小题8】文章第②段中春联的内容是今天和平年代的人们表达的心声。在小说《红岩》中,狱中的革命者在庆祝新年时,题写在各个牢房门口的春联是这样的:
其一: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横批:极乐世界。
其二: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横批:苦尽甘来。
请结合《红岩》回答问题。
(1)两幅春联反映出革命者怎样的精神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2)这样的精神内涵在小说中的革命者身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举例分析。
福耀四海
(加拿大)姚船
①一场大雪。窗外银装素裹,变成一个充满童话般如诗如幻的白色世界。太阳升高,璀璨的阳光照射在白皑皑的街道上,折射出耀眼光芒。
②昨天天气好,还没下雪。我们出去散步,见隔两幢房子的邻居门口,一对老人正在门上贴挥春。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大门正中一个斗大的“福”字,刚劲有力,似乎墨迹未干。驻足欣赏,大家聊了起来。男的道,他俩刚从中国来女儿家探亲。这个福字也出自他的手笔。他谦逊说,自个写的没外边卖的好,但出自内心。他太太接上嘴,这般年纪,能健健康康出远门走走,算是福气;能和儿女后辈相处,更是有福。
③我久久琢磨着两位老人的话。福,也许是中国人心灵中最向往祈求的。个人有福,人生顺遂,健康长寿;家庭有福,老小平安,温馨和谐;国家有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不但把福字记在脑海,而且写在挥春上,红纸金字,贴在大门,挂在大厅,喜闻乐见。不管漂洋过海,离乡十万八千里,也时时把福念揣在心里。
④近年,随着移民日增,在多伦多这个加拿大华人最多的城市,红色对联,福字挥春和福字月历几乎随处可见。农历岁末,不单华人商场、餐馆,店铺和居屋,连主流大商场都会出现用中文写的“恭喜发财”,还挂着大大的“福”字。
⑤记得上周末,我们和友人一家在酒楼茶叙。当时他们刚从中文班接女儿回来。小女孩约七八岁,长相甜美,口齿伶俐,在我们面前秀她学会的中文,指着餐牌喃喃念着,这是虾饺、烧麦,这是肠粉、叉烧包。我们点头称赞。忽然,她有点神秘地把头挨近妈妈,悄声说,你看收银柜台那里,把福字挂错了,颠倒。她妈忙说,人家是故意倒过来贴的。为什么?她睁大眼睛,有点迷惑。
⑥我笑着给她讲一个传说。有一年年关将至,皇宫里的太监和宫女忙个不停,张灯结彩,贴挥春。有个不识字的小太监把福字贴反了,头朝下。刚好皇帝走过看到,勃然大怒。幸而旁边一位老太监脑筋灵活,随即应道,皇上,福“倒”乃福“到”之意(谐音),五福临门,吉祥如意,国泰民安,此乃天意,皇上之福气也!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小太监避过血光之灾。后来,把福字倒过来贴的做法传开,成了民间一种风俗习惯。
⑦虽然小女孩不一定听得懂,但对福字的印象相信会更深。其实,不管福字是正着贴还是倒过来贴,它在华人心中,永远是崇高神圣的期盼和追求。虽然无形,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它是一种精神力量,鞭策人积极向上,鼓励人行善向好。祈福、积福,让更多人有福,是炎黄子孙祖祖辈辈善良纯朴的愿望,更是千百年来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华人移居海外,目的是想过另一种美好新生活。新移民抵达后,辛勤工作,艰苦创业。造福自己,建立新家园;也造福社会,为第二故乡做出贡献,潜移默化把福念传播。
⑧我又想起近期发生的一件事。城市警方召开记者会。据透露,在华人聚居地区,接连发生几宗入屋盗窃案,受害者都是华人。警方呼吁民众,尤其是华裔,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范措施。同时,不要在门口悬挂或张贴有族裔色彩的物品,以免成为窃贼目标。
⑨对于警方及时提醒居民注意家居安全,大家都称道。但连门口的挥春也不要,华人却不敢苟同。斩脚趾避沙虫,并非对付歹徒的有效良方。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异国他乡,更感亲切,哪能随便丢弃?可见在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国度,少数族裔要完全被主流社会理解认同,也非易事。
⑩把门前车道和人行道的雪清理完毕,我们到邻近商场,买小孙子喜爱的红灯笼。这是在除夕夜跟红包一样必备的礼物。几年前,我们约儿子一家周末去逛华人举办的年宵市场,让他们感受一下春节热闹气氛,顺便买点家乡特产年糕糖果。小孙子被一个摊位上能折叠的彩色灯笼吸引住。我说,挑一个喜欢的,爷爷买给你。他高兴地睁大眼睛,眼珠子滴溜溜转。五彩缤纷,他一时拿不定主意,遂把纯真的眼光投向妈妈。英裔媳妇微微一笑,马上摘下一个,又指着吊在灯笼下面那个被金色花边围住的“福”字,亲切对孩子说,这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以后,每逢春节,我们都会买一个小红灯笼给孙子,希望他拿在手上,传承在心里。
⑪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随着春节临近,小街居屋门口的红对联和福字挥春越来越多。像朵朵红花,也像团团火焰,在白雪映衬下,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传统的信念,并没有随时间而流失,也不会因地域而淡忘。福耀四海,福飘四方。
(节选自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银装素裹:“裹”在字典中“亠”部和“衣”部都能查到。 |
B.祈求:“祈”读音为qí。 |
C.伶俐:在文中的意思是机灵乖巧。 |
D.血光之灾:在文中的意思是杀身之祸。 |
A.挥春:通用于粤语地区,包括春联、门联、福贴等,是春节时使用的传统装饰物。 |
B.五福临门:就是幸福来到家中,一般认为五福是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
C.除夕:是农历每年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又称除夜、大年夜、大年三十、元夕。 |
D.红包:也叫压岁钱。过春节时长辈给晚辈希望其平平安安,晚辈送老人期盼老人健康长寿。 |
A.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一天人们会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 |
B.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这一天人们会安排祭祖扫墓,踏青,植树,插茱萸等活动。 |
C.中秋节又称仲秋节,这一天人们会安排赏月,赏桂花,吃月饼,饮桂花酒等活动。 |
D.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这一天人们会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等。 |
A.文章开头写到一对老人贴福字,“福”既有对现在生活的满足,又有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
B.红色对联、福字等在多伦多随处可见,表明春节习俗已经得到了加拿大民众的认可。 |
C.文章写入了倒贴福字的小故事,解答了小女孩的疑惑,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
D.文章多次运用回忆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来写福,层层深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
【小题6】鉴赏文章末段画线句子“像朵朵红花,也像团团火焰,在白雪映衬下,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小题7】本文以“福耀四海”为题,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小题8】文章第②段中春联的内容是今天和平年代的人们表达的心声。在小说《红岩》中,狱中的革命者在庆祝新年时,题写在各个牢房门口的春联是这样的:
其一: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横批:极乐世界。
其二: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横批:苦尽甘来。
请结合《红岩》回答问题。
(1)两幅春联反映出革命者怎样的精神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2)这样的精神内涵在小说中的革命者身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举例分析。
4.
无情不作诗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
为什么王熙凤就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寒瘦、清冷,这不是王熙凤的风格,她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古诗十九首》,念念不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中少妇的无尽幽怨?等读到了建安诗人逸兴遄飞、光英朗练的佳句,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二”相关文字,推断下面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语句符合“材料二”内容的一项是
【小题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分析,不属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一项是
【小题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古诗词,请分条陈述。
无情不作诗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
为什么王熙凤就对不成?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寒瘦、清冷,这不是王熙凤的风格,她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式的。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古诗十九首》,念念不忘的不正是那天涯游子的羁旅乡愁与闺中少妇的无尽幽怨?等读到了建安诗人逸兴遄飞、光英朗练的佳句,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节选自同名文章,有删改)
【小题1】根据“材料二”相关文字,推断下面诗词不属于黛玉所作的一项是
A.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
B.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
C.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
D.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
A.不仅王熙凤对不出“冷月葬花魂”,湘云也对不出这般寒瘦、清冷的句子。 |
B.优秀的诗篇都能反映出诗人家国天下、先忧后乐的不同流俗的襟怀与性情。 |
C.诗歌之所以能够真切感人,是因为诗中的一花一草都被赋予了儿女情思的私人化情感。 |
D.文章结尾对诗词创作提出“有温度”的主张,是在强调诗歌创作要抒真情。 |
A.材料中提到中国古代史志、经书等文字典籍,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昀等人编撰的《四库全书》堪称经典,它分经史子集四部,如《论语》《孟子》归入经部,《史记》《资治通鉴》归入史部。 |
B.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等都有严格规定。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按字数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
C.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诗风——“建安风骨”,他们的诗歌代表作有《龟虽寿》《燕歌行》《白马篇》等。 |
D.盛唐是中国古代诗歌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人及其代表作可谓耳熟能详,如李白《将进酒》、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王昌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等等。 |
A.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千古、驰名中外。 |
B.所选诗词,浅显易懂,妇孺皆知,甚至连外国人都熟悉。 |
C.“诗词大会”面向人人,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 |
D.通过时尚的“包装”,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
4.材料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