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1题)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小题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全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
B.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
C.“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应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
D.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
【小题2】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玉版居记
明 黄汝亨
钟陵民俭,境以内,山川城郭半萧瑟,绝少胜地可眺览。独城南山寺名福胜者,去城里许,径窅而僻,都无市喧。惟是苔衣树色相映,寺殿亦净敞可望,前令于此集父老或诸生五六辈,说约讲艺。而寺以后方丈地,有修竹几百竿,古树十数株,为松、为枥、为樟、为朴、为蜡、为柞、为枫,及巴蕉细草间之。四面墙不盈尺,野林山翠,葱茜苍霭,可攀而望。六月坐之可忘暑,清风白月,秋声夜色,摇摇堕竹树下。
间以吏事稀少,独与往还,觉山阴道不远,亦自忘其吏之为俗。借境汰情,似于其中不无小胜。因出馀锾,命工筑小屋一座,围棂窗四周。窗以外,长廊尺许,带以朱栏干。薙①草砌石,可步可倚。最后隙地亦佳,覆树似屋,据而坐,亦近乎巢树凿坯之民。而总之以竹居胜,即榜竹为径,题之以小淇园②,颜其居曰玉版。里父老诸生,未始不可与集。高客韵士与之俱,更益清远;间觅闲孤往,亦复自胜。
不佞令此地,无善状,庶几此袈裟此片居为政林下者云尔已矣。昔苏子瞻邀刘器之参玉版和尚,至则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欣然有悟,盖取诸此也。寺僧一二,每见多酒态,不知此味。子瞻亦不可多得。嗟乎!情境旷眎③,雅俗都捐,亦乌知世无子瞻玉版其人也。列一石刻《玉版居约》,戒杀,戒演戏,戒多滋味,戒毁墙壁篱落,砍伐摧败诸竹木。愿后来者共呵护之。有越三章者,不难现宰官身而说法。工竣,为壬寅秋九月。
[注] ①薙(tì):除草。②淇园,殷纣之竹箭园。是我国第一座王家园林。③眎(shì):视。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间以吏事稀少 间:间或 |
B.借境汰情 汰:陶冶 |
C.盖取诸此也 诸:众多 |
D.有越三章者 越:违背 |
A.山川城郭半萧瑟,绝少胜地可眺览 大江大河、城里郊外大半萧条凄凉,没有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以游赏 |
B.去城里许,径窅而僻,都无市喧 (福胜寺)距城一里多,通往那里的小路深远僻静,全然没有街市的喧嚣 |
C.而寺以后方丈地,有修竹几百竿,古树十数株 这座寺庙后的一小块地方,有几百竿高高的竹子,十几棵古树 |
D.窗以外,长廊尺许,带以朱栏干 |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钟陵县城南的福胜寺环境幽美,前任县令喜欢在此与家里的长辈、晚辈一起研究学问。 |
B.在公务稀少的时候,作者会独自来福胜寺欣赏美景,可以暂时忘记世俗公务,放松心情。 |
C.作者认为借山水美景可以怡养性情,他出钱在寺后建起了一座小屋,并命名为“玉版居”。 |
D.寺僧好酒而不好笋,作者感叹世上像苏子瞻那样能够从竹笋中体悟禅意的人确实少有。 |
链接材料:
(东坡)又尝要刘器之同参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闻见玉版,欣然从之。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问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法要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之大笑。
【小题5】结合《玉版居记》和链接材料有关内容,简要说明黄汝亨命名小屋为“玉版”的理由。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木质的村庄
王 芸
①溯流而上,大致可以发现,木质的多寡,是判断村庄古老程度的一种标尺,也决定着一座村庄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
②南方的传统村庄,多木。木是结构房屋的主体,构造实用的部分,也镶嵌于修饰的部分。木的包容、温和质感,渗透于宅屋的角角落落。我喜欢这样的村庄,除了天然的草本木本植物四处见缝生长,数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栖息在村头村尾、桥边河沿,还有一座座进去就能感觉清凉与妥帖的老宅。
③这样的老宅经过时光的沉淀,墙体泛出斑驳之色,复杂得难以用颜料描述。木质的部分也无预期地残损了,有人为的破坏,也有岁月随性的手笔。但它安详,如同村头的老树,似乎可以承受一切,布满疮疤,依然无损它的安详。我固执地以为,这些老宅,可以安妥地、舒展地放置身心。
④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⑤有了这些树,再寡静人稀的村庄,也有了安慰。在江西宜丰采风时,去过一个叫坪上的古村。绕村半壁的石垒古墙上,散布着数十棵八百至千岁的古树,大多为樟树,看起来三四人方可伸臂合围,还有生长极缓慢的石楠和罗汉松,腰身紧致。它们与村庄的年岁相仿,一路绵延成环抱的姿态,护卫着这个村庄。村民出门抬头便见它们的身影,一年四季被它们荫庇。它们仿佛一条隐秘的时光通道,连接着村庄的源头。
⑥盛夏,慕名至婺源,随古村落立档调查人员走访古村。这里古村密集,因被群山抱持而得以保持本真生态。同行的当地女子有个男儿气的名字,显峰。她家在一个尚未被旅游开发的古村,村内老宅不少。她家的宅子建于十九世纪后半叶。在这些上百年的老宅里,每一年都有木质的部件在悄悄地裂变、腐烂、风化,在眼睛看不见的地方,直到坍塌碎裂才被 ① 。
⑦木质的物件,有自身的寿限。这样的老宅牵系着久远的祖先的脉息,在岁月的起承转合中不断存储着生活的细节、时光的重量。即使有人居住其中,整日小心翼翼地维护,还是有人力难及之处。而且,真实的生活,有着凸凹粗糙的质感,哪里可以做到周全无遗的呵护?
⑧老宅里,愈是繁复的细部,那些镂空或雕花的雀替、柱础、窗框、飞梁、翘檐,有着目光和手指难以触及的细微转折和深部空间,却可以被粉尘、虫豸、风雨、阳光轻易抵达。这些来自自然的物事,在漫长的时光中,随性出入,耐心地对这些部件进行二次雕琢,直到它面目全非。
⑨每走进一处老宅,当我们留意着那些难以复制的精美细节时,显峰却专注于询问房主如何保全,如何维修,如何保持品质地仿旧。她与古宅是一体的,即使她已经搬进县城,住进水泥楼房多年,只在年假时偶尔回一趟老宅,但她与老宅有过相同的呼吸节奏,生活习惯也延续着对老宅的迁就与贴合。无论离开多久,她对老宅始终怀有亲人般的牵挂和担忧。与我们说起老宅,她的语气里有些许骄傲,也似连缀着无声的叹息。
⑩在虹关村,詹姓老人正在翻修老宅。三米长的横梁是精挑细选的好木,此时,它安卧在老宅正中,比周遭的木色都新,都亮,有一股安妥的气息。似乎有它稳稳地坐镇一方,这满屋的狼藉躁动之气,都不足为训了。梁的下方,几位木匠师傅正在赶活儿。木屑散布在老人稀疏的头发、圆眼镜片和脸颊、鼻端。他端举着一张被木屑粉尘“装饰”的脸,好奇地探出头来打量我们。
⑾在上海工作退休的詹老,对这座老宅念念不忘,对这座古村也是。街头巷尾的粉墙上,都能看到墨色涂写的巷名,这都是他的作为。他乐之不疲地将时间打发在这些事情上,全然出于自觉自愿,似乎想在老年一气偿还远离古村的那些时光。
⑿也是在虹关村,我们路过一处只剩支离骨架的老宅,颓败的脏腑 ② 在半人高的草木中。野草恣肆地横逸斜出,疯狂滋长,改变了老宅原本封闭自洁的空间。已经没有门扉的木框上,悬有一枚蓝色簇新的门牌:“浙源乡虹关村100”。新与旧,如此突兀地组配在一起,颇为触目惊心。不知这老宅是无人居住而自行毁败的,还是主人主动地放弃,在他处修建了新宅。
⒀在古村,你会不断地与呈现颓态的老宅相遇。颓而不倒的它们,支撑着骨架,挺立在同样古老的街巷与树影中。你也会不断地与形态如旧但质地簇新的新屋相遇。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渴望,是无法阻挡的。老宅的好,老宅的亲,老宅的贵,老宅的不可复得,只能在懂得、体恤、珍惜它的人那里,才能得以保全并延续。
⒁也有老宅被移植。人挪活,树挪死,那么老宅呢?它们被从埋入土中的基础上挖掘而出,远离了自己植根多年的村庄,整体标记后迁至新地,再按标记组装起来。移植者,多是承包了某一村落旅游业的投资者。他们出于打造景区的目的,将一座古村的村民迁空后,再填置进一些移植来的老宅。看起来整个村落的古宅生态更加丰美,可被抽空的村庄,还能葆有多少本真的活泼泼的生气?
⒂那些老宅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也被修复。朽败的骨架,用水泥框架支撑。门头檐角,借用日益高端的修旧如旧的技术,老的与新的、真的与假的,混淆一体,看起来面目无异,可气息不对。那种走进老宅可以闻见的,从老宅骨子里、木缝中散发出的天然木香,被生硬粗暴的水泥气取代。
⒃我静静地望着这些被拆骨又接骨的老宅,不知它会否在夜深人静时发出压抑的呻吟,又会否在体内留下反复发作的伤痛。这些,都只有老宅来默默地承受了。
⒄颓败的老宅与簇新的门牌,存留在相机里,那一点亮蓝和一片深暗的木色之上,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在按下快门的一刻,我记得有风吹过,轻轻摇动它们。这一切构成了某一时刻的记忆,留于感觉,留于影像,留于文字。但,这不是完结。
【小题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警觉 隐没 |
B.惊觉 隐没 |
C.警觉 湮没 |
D.惊觉 湮没 |
A.小心翼翼 |
B.面目全非 |
C.不足为训 |
D.触目惊心 |
A.古旧 |
B.安详 |
C.妥帖 |
D.压抑 |
A.文章题目强调的“木质”,既包括建造村庄房屋的木材,也包括四处见缝生长的草木,还包括村头村尾、桥边河沿栖息的大树。 |
B.显峰和老詹作为文中描述的人物,他们拥有对木质村庄眷恋不舍的共同情怀,跟江南传统的古村老宅一起成了作者的审美对象。 |
C.作者只抓住“木质”这一南方传统村庄的构成元素细加品味,便道出了村庄的特点和其蕴含的古风古韵,展现了独特的写作视角。 |
D.文末提到“有挺立的生气勃勃的草茎”被风摇动,寓意这座老宅有望如作者所期参照商业模式得以复建,这是暗示之法,耐人寻味。 |
(A)村中那些老树,巨枝虬结在半空中,如巨大的手掌托住了流转不定的时光。树下,总有一群群不知疲累的孩子玩耍着,捉迷藏、抓蚯蚓、滚泥球、抓沙包……他们一茬接一茬地长大,老去,最终销匿了身影。(B)而树还在那里,成为村庄不离不弃的陪伴。
【小题6】请分条概括文中老宅的几种命运及各自背后的原因。
【小题7】文末“但,这不是完结”体现了作者对古村未来的思考。作家冯骥才也说:“近10年间,我们失去了90万个村落。村庄在崩溃,大批人往城里走。村落问题,越来越让人心疼。” 你怎么看待古村逐渐消失这种趋势?请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毫无疑问,《山河故人》不是一部晦涩的艺术片,而是一部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情感电影。导演贾樟柯并没有像以往那样一味客观地展现中国社会的尴尬和悲怆,而是在片中寄予了时代感。
影片选取了1999年、2014年、2025年三个时间点,讲述晋生、涛、梁子等人,或因为感情,或为了生活,彼此由相聚到最终离别的故事。影片以人物的离合为主线,片中“离别”的场景随处可见,无论是好友为争夺爱人反目、夫妻因感情失和而离异,还是年迈的老父突然因病逝世、亲生骨肉远走他乡,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都被逐渐放大,引发观众共鸣。“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这句印在电影《山河故人》宣传海报上的台词,将影片中所有突兀的欢聚与离别凝聚起来,展现在观众眼前。影片中的情感动人心弦,让众多观影者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和家庭的关系:“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彼此伤害,比如父母、爱人”,“离开了‘山河’的人,不知是否也会与‘故人’越来越远”,“每个人都要有一把回家的钥匙”……除了关注小人物的故事,对这三个时间点的生活状态描绘,也暗含着对中国社会过去、当下、未来的对比、想象及思考。
《山河故人》是一部完全着重表现内在情感的电影。拍的也是贾樟柯一直迷恋并坚守的主题——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带给人的生存危机和情感困惑。贾樟柯通过结构、剪辑和视觉语言的探索,用了大量时空留白和抒情特写长镜头来丰富人物的个性。
(取材于陈彦蓉《山河故人,岁月呼啸而珍重在心》)
材料二
北青艺评:我看完影片后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有种挥之不去的“乡愁”。从早期的“故乡三部曲”到《世界》《三峡好人》《海上传奇》,“乡愁”可以说是您电影一以贯之的主题。《山河故人》的创作初衷也是有意追求“乡愁”的表达吗?
贾樟柯:拍摄《山河故人》一开始捕捉到的是漂泊,是移动。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漂泊者,最初在汾阳这个县城,然后喜欢上电影,开始进入到大城市学习工作。这种背井离乡寻找生活可能性的命运是具有普遍性的。最近这两年,移民的情况又特别多,我身边很多朋友都移民出国了。所以漂泊感是萦绕在我的创作初衷里面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漂泊感?是因为我们都有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从故乡讲起,这样就把故事的开端放在20世纪90年代的山西。
北青艺评:和您的上一部电影《天注定》相比,《山河故人》的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尖锐地描写个体的生存困境,一个是温情地表现个体的情感状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创作变化?
贾樟柯: 我觉得写感情的时候很难不温情。不过情感之间的暴力性在《山河故人》里还是存在的。比如影片中涛和儿子的感情,他们之间有一种互相冷战、抵触、折磨的关系,这种感情关系里面不顺畅的东西也延续到了未来。在现在这个社会,打一个电话、买一张飞机票是多容易的事情,但两人处于情感冷战里,谁先去迈出这一步,反而是很难很难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部挺冷的电影。
北青艺评:《山河故人》中出现了汾阳话、上海话、普通话、英语等各色语言,可见影片非常注重表达语言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您为何如此强调语言问题?
贾樟柯:这两年方言的没落是让我挺吃惊的事情。我现在回太原,遇到好多年轻人都不会讲太原话。方言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例如我老家山西汾阳的方言称“走路”为“簸颠”,“扔”叫“搏力”,多形象呀,这里面酝酿了更细腻的情感色彩和含义。但最近这两年方言的消失非常快。另外,我到国外的移民家庭做资料收集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讲中文张不开嘴。这个问题今天也许还没有那么突出和明显,但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北青艺评:影片里的怀旧情绪似乎契合了当下中国弥漫的“集体怀旧”的社会情绪。现在像《同桌的你》《港囧》等电影中怀旧叙事大行其道,您怎么看这种怀旧风潮?
贾樟柯:我有时和朋友开玩笑,说等我老了写回忆录,分上半部和下半部,上半部叫“互联网之前”,下半部叫“互联网之后”。互联网之后,传统的生活方法形态确实改变得很厉害,它消解了我们情感相处的方式,比如思念带来的想象。我小时候觉得思念这个东西是很浓烈的,你只要隔了50公里,真是就像千山万水,只能通过写信交流了。而现在,交流的简单化却让人的情感反而淡了许多。
北青艺评:所以说《山河故人》根本上表现了互联网和科技时代个体的孤独感以及个体之间的情感疏离。
贾樟柯:是的。我自己开始有这种感觉是坐车行走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从高速公路上看村庄和城市,好像一切都冷下来了。《小武》表现的那个年代,人和人之间充满抱怨、矛盾,但是人际关系是热的。可21世纪以后,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逐渐有一种疏离。这种感受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几年互联网全面渗透之后,感触就更深了。
(取材于《北青艺评》对贾樟柯的采访)
材料三
《山河故人》肯定是贾樟柯最有野心的电影,他几乎是用更大的投资、更完美的技术、更新鲜的影像语言重拍了自己的成名作《站台》,并试图囊括当代中国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所有情感。
从《三峡好人》开始,贾樟柯就变成了两个贾樟柯,一个是外国媒体还大喊“Bravo”(精彩)的贾樟柯,一个是被国内媒体指责太过迎合西方人胃口,并且已经才华逝去的贾樟柯。这一次,这种分裂注定更为明显。
一直以来,贾樟柯最善于捕捉并且描述当代中国,从《站台》走出来以后,这似乎就是贾樟柯每一部电影乐此不疲要干的事情。可是在《山河故人》中,我们却“只见山河,未见故人”。
或许迷失是种必然,因为谁有能力描述这个被现代化裹挟前进的瞬息变化的中国?谁能说得清,这个国家13亿人当下的爱恨是什么,更遑论未来?
时代跑得太快,我们没赶上,贾樟柯也没赶上。
于是在这个中国电影的光辉盛世里,贾樟柯在自己的电影中,把自己弄丢了。
用电影拍摄一个当代中国的现实寓言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当电影里的一切都沦为符号与棋子,都在为这个寓言服务,甚至被寓言的寓意所摆布时,这个寓言就是荒诞的,那么电影当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能够理解贾樟柯为什么拍这部电影,他自己说得很明白:“社会发展已经那么快了,我们在匆匆赶路的时候,不应该忽视了生活中最基础的情感。”
可是当他试图用三种不同的画幅展示1999年、2014年和2025年时,创作野心和形式感却盖过了一切,以致于电影人物更加符号化、映射的社会议题更多、故事的连续性更强,可是比起同样是讲述县城小人物志的电影《站台》,《山河故人》却失去了原本的穿透力。
(取材于非罗《别了山河,哪有故人》)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山河故人》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用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跨度几十年的故事。 |
B.宣传海报上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特别能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和反思。 |
C.《山河故人》是着重表现内在情感的电影,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动人心弦。 |
D.虽然影片中用了大量时空留白和抒情特写长镜头,但《山河故人》并不是一部艺术片。 |
【小题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一”,与“一以贯之”的“一”,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一心一意 |
B.一败涂地 |
C.一技之长 |
D.一失足成千古恨 |
【小题5】贾樟柯说“方言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表达”。请结合“材料二”中所举的例子,并另举一个你知道的方言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6】下面是电影《山河故人》中多次播放的主题曲中的一段歌词。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概括电影通过这首主题曲表达的情感。
他乡天气渐凉,前途或有白雪飞。假如能,不想别离你,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珍重,珍重,即使山河有分离,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由于影片囊括了当代中国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所有情感,《山河故人》赢得了外国媒体的一致好评。 |
B.贾樟柯的所有电影都是描述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和人的情感的,但《山河故人》却没有表现这一主题。 |
C.若电影的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即便有再大的投资、再完美的技术和艺术手法,也无法成为上乘佳作。 |
D.作者认为,人物符号化、映射的社会议题多、故事连续性强,是导致《山河故人》失败的主要原因。 |
A.电影《山河故人》着力表现了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人与故乡的情感与距离之间的复杂纠葛。 |
B.有评论者认为,电影《山河故人》里,人物使用的语言标志着人物身份和情感的文化认同。 |
C.《山河故人》中流露出的浓浓怀旧情绪,源于互联网时代生命个体的孤独感和情感的疏离。 |
D.贾樟柯试图在《山河故人》中捕捉并描述当代中国以迎合西方人胃口,注定了电影的失败。 |
4.情景默写- (共1题)
爱国诗人屈原在《国殇》一诗中,赞美楚国的战士刚强不屈,为国牺牲,“诚既勇兮又以武,①____________。身既死兮神以灵,②___________。”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③________,④________”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王安石《桃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中的“⑦________,⑧_______”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窦娥冤》中窦娥以“地也,⑨________!天也,⑩______!”句控诉了天地的无情。
5.命题作文- (共1题)
①“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诗词中的名句。它写于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之时,发表于抗战胜利后***同志赴重庆谈判之际,充满革命豪情和必胜信心。如今,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已经过去,改革开放的新长征之路也行进了四十年,但诗句仍旧激荡人心。
请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②请以“这里,我来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6.小作文- (共1题)
①人们常用“百科全书”“里程碑”等,形象地评价经典文学作品。请从《论语》《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对其进行形象的评价,并阐释理由。要求:评价恰当(“百科全书”“里程碑”除外),阐释合理。180字左右。
②《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平凡的世界》中的黄土高原、《老人与海》中的大海,是作者创造的独特的文学世界。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抒写你对它的印象。要求:依据原著,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120字左右。
③临近毕业,学校准备为高三同学制作高中生活纪念册。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在高中校园生活中感觉最幸福的一个片段。要求:150字左右。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命题作文:(1道)
小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