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3)吴宫花草埋幽径,_______________。 (4)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
(5)朱弦已为佳人绝,_______________。 (6)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
(7)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 (8)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
2.话题作文- (共1题)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请以“转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 题目自拟;② 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③ 800字左右。
3.诗歌鉴赏- (共1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唐·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小题2】下列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本诗中,微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
B.本诗内容可概括为:诗人在傍晚时分独坐室内,盼望故人的到来,并为诗人拂去琴上的尘埃。 |
C.尾联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就像高山流水的典故一样,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 |
D.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 |
4.文言文阅读- (共2题)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本语段选择课文《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 。【小题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余扃牖而居_______(2)轩凡四遭火_______(3)吾妻归宁________(4)余久卧病无聊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辇来于秦 |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C.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
D.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A.鸡栖于厅 |
B.多于南亩之农夫 |
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
D.而君幸于赵王 |
(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
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上怒曰:“烹之。”通曰:“嗟乎,冤哉烹也!”
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1)信言恨不用蒯通计____(2)若教淮阴侯反乎____(3)然,臣固教之____(4)乃释通之罪_____
【小题2】句子翻译
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小题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且喜且怜之/且天下……者甚众 ②乃诏齐捕蒯通/乃释通之罪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
B.①②意思均相同 |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
D.①②意思均不同 |
【小题5】蒯通的话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后来简化为成语______________;“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来简化为成语______________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鲁迅先生的“不”(节选)
鲍尔吉·原野
①鲁迅提升了汉语言的杀伤力。此语言工于抒情状景,铺陈奥妙道理。工于言不及义,温柔敦厚。工于谎言与碑文。工于诏书、奉本、文告、对偶,以及描述鬼怪神异。鲁迅从前朝的词语里挑出带刃的、带刺的作兵器,使之工于见血刺骨。他自称笔下文字为投枪与匕首,既能远掷夺命,又能给对方贴身安上一刀。②鲁迅不窘迫。虽然“文章憎命达”,但憎不了鲁迅经济状况之宽裕。以往乃至今天的文人,若不做官经商当教授,或在体制内领饷,都和孔乙己差不太多。鲁迅强,用一管金不换的小毛笔收获银两,则不必向大势力折腰,不必说昧心的话。住租界、看电影、养活全家。
③鲁迅不昏。他无论见流亡学生,见文豪萧伯纳,见官员,见各种趾高气扬的学者和天才都不昏头,诙谐不改、清醒不改、震怒不改。他对自己的身后,对儿子的前程,对诺贝尔奖落于谁头上,对到底谁当左翼文坛“盟主”,一概不起妄心。
④鲁迅的民族主义情绪不狭隘。越是弱国弱民,越喜欢四处树敌,喜欢高喊热血沸腾的口号。鲁迅虽然常常生发敌意,但没有煽动过对其他***陈仪这样的国民党高官是好友,和瞿秋白这样的共产党领袖也是好友。他蔑视小圈子这么一种东西,以及小圈子之间的互吠。
⑦鲁迅不耽于小恨。且看那些在文坛乱骂的人,多是怀着一己的小恨发泄。鲁迅有大恨大怒。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如此严厉地咤骂中华民族劣根性的人。他恨世道昏黑、生民愚昧。他用一双泪眼看着手术台上生息渐绝的母亲。这个母亲是中华民族。他恨得上下求索,恨得言如厉鬼。这一种人间大恨,在其他人身上特别是现今人身上已经非常少见了。
⑧鲁迅不知道他在1936年10月19日5时30分辞世之后,作品并未“速朽”,年年重印,经七十多年遍布中国城市乡村。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见血刺骨”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小题2】第④段划线句中“别有用心的人”是指( )
A.想利用民族主义来危害中华民族的人。 |
B.想利用鲁迅作品中的言辞来迫害鲁迅本人的人。 |
C.想利用鲁迅作品中的言辞来危害中华民族的人。 |
D.想利用民族主义来迫害鲁迅本人的人。 |
【小题4】第⑦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小题5】选文论及种种的“不”来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请回忆我们学过的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谈谈生活中的鲁迅形象。
我在
张晓风
①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望着窗外寂寂青山、迟迟春日,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凄凉。当时因为小,无法对自己说清楚那番因由,但那份痛,却是记得的。②为什么痛呢?现在才懂,只因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一起挨骂挨打都是好的啊!
③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小脸还没有开始脏,小手还没有汗湿,老师说:“XXX!”④“在!”
⑤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⑥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⑦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能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题?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份吗?就连神明,其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已“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⑧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又实在太虚,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⑨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⑩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地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 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⑪《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
⑫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⑬“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⑭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
⑮“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小题1】第①段说“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这份隐痛具体指什么?【小题2】文中第⑧段引用《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从第⑩段“端午节晚上”的片段,及第⑫段划线句“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可以分别看出“我”怎样的人生态度?
【小题4】分析第⑬段“‘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我在”。 |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
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扣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
E.本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 |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话题作文:(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