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2218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3

1.选择题(共15题)

1.
关于“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来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
⑤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请其矢,盛以锦囊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词性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我不降明    第三人称代词
B.向使三国各爱地 第三人称代词
C.思先祖父 第三人称代词
D.尔其无忘父之志 第二人称代词
3.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C.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
D.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副张胜相知 向来
B.伏尸百万,流血漂 盾牌
C.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自从
D.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推究
5.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括四海之意 至于颠覆,固宜然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匈奴七百余里 以天下之民
D.八州而朝同列 至尊而制六合
6.
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有余力而制其 疲敝
B.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假如
C.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成例
D.南取汉中,西巴、蜀 攻取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反欲两主,观祸败
A.空以身草野
B.序八州而同列
C.盖失强援,不能独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暗中
B.向使三国各其地,齐人无附于秦 吝惜
C.然秦以区区之地,万乘之势  达到
D.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推究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之所大欲    然诸侯之地有限
B.非铦钩戟长铩也 庄宗受而藏之
C.皆明智忠信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D.秦孝公据崤函固 世言晋王将终也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梁君臣之首 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B.连衡而斗诸侯 日削割,以趋于亡
C.然陈涉瓮绳枢之子   能守其土,不赂秦
D.天下集响应 一夫夜呼,者四应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B.以予人,如弃草芥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试使山东之国陈涉度长絜大?
赢而不助五国也
D.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我降,与君为兄弟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B.数日不死,匈奴以为
C.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3.
下列十个句子按照句式划分,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③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⑦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⑧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⑨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⑩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A.①/②⑤③⑨/③⑥⑦⑩/④
B.①/⑤⑧⑥/②⑥⑦⑩/③④
C.①③/②⑤⑧⑨/⑥⑦⑩/④
D.①③/⑤⑧⑨/②⑦⑩/⑥④
14.
关于“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5.
下列各组语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势弱于秦 一人夜亡,告之
B.冬,丁令盗武牛羊 常惠请守者与俱
C.尔无忘乃父之志  请矢,盛以锦囊
D.抑本成败之迹    别官属常惠等

2.句子默写(共1题)

16.
补写出空缺部分。
(1)及至始皇,______________,振长策而御宇内,_______________,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____,以为固。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___________,而迁徙之徒也;______________,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_______ ,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____________。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存亡之理,_________或未易量。
(6)呜呼!______________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_________________ 。
(7)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___________,君臣相顾,________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__________,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__________,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忧劳可以兴国, 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10)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_____________, 汀上白沙看不见。
(1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________,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
(13)人生不相见,__________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_______________。
(1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__________。十觞亦不醉子故意长。_________ ,世事两茫茫。
(15)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___________ 。欲持一瓢酒 ,__________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3.诗歌鉴赏(共1题)

17.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绮罗香·红叶

张炎①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停船靠岸。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
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
C.“似花绕”“断霞千缕”都用比喻展现红叶的艳丽明媚,衬托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D.“记阴阴、绿遍江南”写红叶也曾经有过绿荫如盖的盛况,今昔对比,意味深长。
【小题2】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种菊》)
B.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对菊》)
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咏菊》)
D.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簪菊》)
【小题3】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 觌(dí):相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之以归 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  典:主管,掌管
C.副师潘美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这里是“又”的意思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吴越人轻舟追遗之   彬慰安之,待宾礼
B.观其取     一无
C.汝故疏我   吾功哉
D.彬总师也   上临哭
【小题3】对文中划线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
B.曹彬为官清正,对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小题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微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 的缘由和情感。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1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即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普希金许多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酒吧间捧起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我想,更不会有人痴情而耐心地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了。

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音乐四起,爵士鼓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进进出出,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在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雨雪飘飞的日子,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雨,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的意境中。

而这一个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军侵华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连遭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老翻译家,一辈子专门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守在普希金的身旁,度过他的残烛之年。

老翻译家或许能给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忘记了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毁掉了美好的事物,当然更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而年轻人漠视那段悲惨的历史,只沉浸在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里,哪里会有老翻译家那份深厚的情怀,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铭心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他的诗触发了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街头。

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手中拿着计算器正在算账,很投入,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再到普希金像的正面,我的心像被猫抓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人们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塑像旁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

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小题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篇作者认为,相对于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岳阳路上的普希金铜像是可看可不看的,因为前者比后者名气盛,影响大。
B.文章第四段“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一句,是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普希金距离当代大多数人十分遥远。
C.上海普希金塑像石座底部的 “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这一细节,让“我”对人们只追求物质金钱的心态产生难过之情。
D.老翻译家坚守在普希金像的身旁,完全是出于对普希金及其诗作的热爱,他成为孤独的普希金唯一的安慰。
E.作者表达自己的感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使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丰富而饱满,既有无奈、痛苦,又有遗憾、忧虑。
【小题2】请理解文中画横线语句所表达的含义。
【小题3】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
【小题4】文中所反映的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请你举出一例,并加评论。

6.情景默写(共1题)

20.
补写出空缺部分。
(1)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_____________,唯有一郎 ,_____________,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逸少,因嫁女与焉。
(2)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_________,徐相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________________。”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4)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 ______________,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 _____________,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5)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________________,以事君亲,故发,_______________!”

7.材料作文(共1题)

2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每年孔子诞辰,祭孔大典都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庙举行仪式隆重,庄严肃穆。人们借此表达对圣贤的追慕。

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丰收与平安,拥有教千年历史的牧渔纳福仪式被重新演绎。

今年正月初八,北京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朋友圈一时被雪景与兴奋刷不少人感叹,下雪是大自然举办的一场仪式,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季节变化。

有人说,仪式不过是一种形式,其实可有可无;有人认为仪式内涵丰富,不可或缺;有人觉得,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5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