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⑵一箪食, _______ ,在陋巷。(《论语·雍也》)
⑶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⑷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⑸天朗气清,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⑹____________,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⑻________,如琢如磨。(《诗经·卫风》)
2.诗歌鉴赏- (共1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注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山中与元九书
白居易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小题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小题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小题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米海岳①砚山
米海岳砚山,余获见于清吟堂高氏。径约八寸,高半之。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笋,突然耸峙,上有洞穴,微类笋形。玉笋之下为方坛,下隘上广,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势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张伞,曰华盖。稍下为月岩,圆窦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连陂陀而起,如人伛偻;第二峰则巃嵷②离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数十仞之势;第三峰与华盖相连,岗阜朴野,是名翠峦。龙池出其下,幽深无际,疑有潜鳞③,《辍耕录》谓:“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少许,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坛之趾,上洞据华盖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试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莹如玉,千波万皱。望之,或有草树蓬勃,则襄阳所谓不假雕琢浑然天成者也。余骤见之,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动。”以志余过。又以叹南朝半壁江山今日何有,而独存此一片石也。
(选自清·陆煊《梅谷偶笔》)
〔注〕①米海岳:文中的米海岳、元章、襄阳均是宋代画家米芾。②巃嵷(lóngsǒng):山势险峻的样子。③潜鳞:指鱼。【小题1】文中画线句介绍砚山“华盖”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
【小题2】对文中引用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引用《辍耕录》的话说明下雨后“龙池”里积存的水不易干 |
B.引用米芾的话说明“下洞”曲径通幽的特点 |
C.“避秦世界”之语形象说明“翠峦”峰有如世外桃源般景象 |
D.引用老子的话从侧面说明了砚山浑然天成的特点 |
【小题4】为何文题不叫“米海岳山砚”,却取题为“米海岳砚山”?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评析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季氏湖山义塾注记
⑴青田之山,其上四十里有泉,是为高湖之源;其上多奇峰绝崖,献奇纳秀,故士多俊彦,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
⑵有名谦字伯益者,好学尚义,故其家日裕。乃谓乡人曰:“人孰不爱其子孙,而不知所以爱之者。今有良田美宅,绵亘阡陌,堆金聚帛,自以为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一旦光销影烁,而无纤芥之留者,何邪?骄淫生于富溢。而纵欲败度之子,常由不悟前人成败之迹,而自视侈然大也。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彷徨无所容其身,虽欲效织蒲补履以食其余年,且不可得。若是者虽其人之不肖,抑亦其父兄处之不得其道也。今余幸藉先人馀业以自免于冻馁,未尝不惴惴于吾身,况能保其子孙?故愿制产以肇建读书之所,延名儒为师,以训子弟以及姻族之人,咸使知学。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不亦可乎?”乃筑于其居之侧以为堂,设孔子像,旁列斋舍,翼以廊庑,缭以周垣,买田若干亩给师弟子之食,萃其族之子弟悉入学焉。于是衿佩衣裳,肃肃有容;弦诵之音,蔼蔼旁达。入其乡者,莫不感叹而慕悦也。
⑶呜呼,若季氏者,真知爱其子孙哉!由是达于一乡一邑,以播于天下,使人人闻而效其所为,则将见比屋皆为贤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余,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善而书之。
(选自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义塾,旧时免费的私塾。【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其上多奇峰绝崖 ②由是达于一乡一邑
③翼以廊庑,缭以周垣 ④则将见比屋皆为贤士大夫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旦光销影烁 |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 |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D.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E.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A.①自以为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①骄淫生于富溢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C.①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
D.①使人人闻而效其所为 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
⑴故士多俊彦,室常殷阜,季氏其一也。
⑵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彷徨无所容其身。
【小题5】结合全文内容,概述季伯益创办“义塾”的意义。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像里。这一刻他那么真实的出现,仿佛迎面而来,原来这大地上真的有过他!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退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小题1】《阿房宫赋》从______,美女之多,珍宝之富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小题2】第⑼段末句“帝国只是陪葬”在文中的含义是___。
【小题3】结合第⑷段、第⒃段两处画线句,分析“我”心理感受变化的过程。
【小题4】对文中秦皇神态的描写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⑸⑹段,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
B.第⑺段,秦皇的“笑”表现了他对自己一统天下的自负。 |
C.第⑾段,秦皇因中国人鄙视他而“愕然”。 |
D.第⒁段,秦皇的“喟然长叹”包含了意外、失落、寂寞等复杂感情。 |
E.第⒁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
F.全文对秦皇神态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
【小题6】本文语言上具有“赋”的特点,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
【小题7】《过秦论》中将陈涉的起义与诸侯国合纵抗秦作对比,本文将中国人对秦皇“鄙视”与“仰望”作对比,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公民是个普世的概念
⑴一个人,为什么要做公民?因为他或她,不能当臣民,也不能做“顺民”。
⑵在中国,“公民”意识的缺位,来自沿袭千百年的臣民、顺民、子民观念。辛亥革命以来,我们经历了从“子民”到“国民”的进步;然后又从“国民”改入“人民”的行列,一圈圈转磨,却滋生出更多的顺民、愚民甚至于“文革”暴民。虽然“公民”一词自建国始已进入国家宪法,却始终没有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这一步看似近在咫尺,历经近一个世纪仍然步履艰难。
⑶翻开“五四”的页面,一批文化精英钱玄同、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等凭借独立思考之理性精神,勇于探索社会出路之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挽救国家危亡的行动中。当时无论是工商界的罢市罢工,还是各个阶层的抵制日货行动,甚至是底层劳动者抗击自身卑微地位的斗争,整个社会都在试图寻求“独立人格”与“个性解放”。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以青年知识精英为首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责任等意识,实际已悄然在社会肌理中生根发芽,“公民社会”的雏形开始具备。从这个层面来说,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实质正脱胎于“五四”。
⑷然而,由于战乱、运动、传统惯性等种种原因,中国的公民社会一直不发达,一直不足以影响政府决策,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也一直没有完成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根本转换。近几年,“五四”所倡导的公民精神终于获得了成长的机会。2007年,政治学者俞可平以一句常识性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名震四海;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阐述中国市场上国营、民营、外资三股力量在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对公民社会成长产生的积极作用;乙肝病毒携带者雷闯,因为“反乙肝歧视”,当选为“2009年度中国十大法制人物”……
⑸是的,他们都是公民。作为公民,地位有高下,名气有大小,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是相同的。我很佩服两位中国公民:韩寒与郝劲松。作家韩寒积极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其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智慧的言说和理性的态度,树立了一个公民样板,“公民韩寒”成为一个蕴含着青春和寄托了希望的流行称谓。作为法律工作者,公民郝劲松挥舞“法律斧头”,以“不服从”的劲头,勇敢地站出来,依法理性维权,成为一个“勇于用法护法的公民”表率。一位网友说:“对游戏规则的尊重,对民意的谦卑,正是公民社会一个获得理性光照的公民的高贵举止。”
⑹公民要“说话”。公民表达是为了公共利益。作家鄢烈山把自己的写作称为“公民写作”,说“首先得把自己当成公民,表达是最基本的权利”;摄影师卢广用照片“说话”,以《关注中国污染》的专题摄影呼吁政府与民众保护环境;中国绿眼睛保护组织,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为使命,用眼睛“说话”。2009年广东番禺“反垃圾焚烧行动”被视为公民用行动“说话”、理性维权、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本。这一事件最终获得了多赢的局面:居民保护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公众增强了社区意识和环保意识,媒体坚守了新闻操守,政府学会了协商与对话,体现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空间和潜力,也表明中国公民社会在各种进步力量的合力作用下促成并逐渐成长起来。
⑺公民是人,公民的生存生活环境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应该是尊重公民权利、公民自我做主的社会,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而“身体维权”,则是2009年公民在尊严遭践踏、利益被侵害的时候,公民以一己之力绝地反击的一曲悲歌。无论是工人张海超被逼无奈开胸验肺,最终推动了职业病相关法规改良;还是司机孙中界为尊严一怒断指表清白,揭开上海钓鱼案黑幕,无不显示公民维护个人尊严和权利付出的高昂代价,以及当下中国社会与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之间的距离。
⑻公民权利是国家的底盘,而“公民”本身更是一个普世的概念。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国际新闻: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首位变性人阿曼达·辛普森为商务部工业安全局高级技术顾问。是啊,变性人也是人,也是公民,也有平等参政的权利。公民社会,哪有那么多的身份禁锢呢。
【小题1】第⑵段中的“这一步”是指___。【小题2】对文中各段列举的事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⑷段,“民主是个好东西”能名震四海表明当时的中国需要公民精神。 |
B.第⑸段,韩寒与郝劲松的言与行代表了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
C.第⑹段几则事例表明,公民用不同形式“说话”,切身利益必定能得到保障。 |
D.第⑺段,“身体维权”虽是悲歌,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
E.第⑻段“变性人”事例表明中国在对“公民”的认识上与美国存在差距。 |
【小题4】联系全文,概述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轨迹。(100字左右)
【小题5】结合第⑶段加点词的理解,从《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一文中举例评析蔡元培先生人格或办学上体现的公民精神。
5.材料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