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
C.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
D.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巫女神汉事、《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始祖感孕于天、夸父追日的神话。屈原思考人的本性与自然界事物的共同性,创造了香草美人这一圣洁的文学形象;思考天人关系,写出《天问》。记载鬼魅妖怪、神仙方术、佛法灵异事,则有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等。所有这些无不是在思考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时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荒诞的事却被古人当作真实的情况来看待,这与先民的思维方式有关。首先,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其次,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而时间、空间位置等观念是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来的。
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的起伏变化。这便是“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所在。正如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它蕴含着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其一,人与自然是相依相惜的关系,人在看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以己观物,物我交融;其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其三,天与人的关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征。
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诗经》的开篇唱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人看到两只水鸟在欢唱,会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山上有木,木上有枝,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妾对君的喜爱也是多么自然合理的一件事,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屈原见草木凋零,便忧楚王大业衰败。以上这些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也与万物相关联。
(选自周杭的《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关系在早期文学作品中体现在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等方面。 |
B.《天问》《搜神记》等作品会受到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 |
C.荒诞之事被古人当为真实,与先民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的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发展阶段有关。 |
D.“情感表达”作为文学的灵魂,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人类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是深刻的。 |
A.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出了“始祖感孕于天”等神话,展现出先民对客观世界中众多现象的解释。 |
B.“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以及“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这两个思维特点是有关联的。 |
C.虽然“天人感应”在文学创作中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但也有文艺理论家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阐释过这种观念。 |
D.《诗经》《越人歌》《离骚》等文学作品中均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但具体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法是不相同的。 |
A.作为文学初创样式的神话深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B.开天辟地神话中,盘古双眼化为日月、头发化作星辰等现象,体现出神话创作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
C.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人们身心的潜移默化,以己感物,触景生情。这是“天人感应观念”的主要内容所在。 |
D.比兴的手法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有着相似情感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文学之美。 |
-
【1】题量占比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