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2009-2010学年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170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4

1.句子默写(共1题)

1.
名句填空(任选6空,不可多选)。
(1)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6)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7)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8)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①貂锦:这里指战士。 ②无定河:黄河支流,在陕西北部。

乙诗: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小题1】从内容看,两首诗都写到了_________之情 。
【小题2】乙诗中“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子“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简析甲诗三四句的艺术效果。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书《永清张乞人事》后

(清)赵佑

嘉善周震荣宰永清,尝书张乞人事:张乞人,永清县南门外贫人也。父殁,行乞养母。止无庐舍,穴土为居。会天大雪,知县魏继齐过其处,闻歌声出地中,怪之,左右曰:“张乞人也。”呼出,问之,答曰:“今日我母生辰,歌以劝餐耳。”命车载其母子至官廨,继齐母馈其母大布及粟,继齐馈乞人钱十缗。乞人叩头曰:“官母赐我母,不敢不受;官赐我,我不敢受。”继齐曰:“与其残杯冷炙,日夕沿门也?”答曰:“残杯冷炙,我母安之久矣,目无所污也。我愚民,不知此十缗,官何所受之?我母年八十,我年六十有一,为官清白,百姓足矣。”继齐惭汗下,不复强授焉。为营室于城内金花巷,将命居之,乞人负其母去,不知所终。

乞而孝,难已;乞而廉,尤难。观乞人之受官母赐,不受官赐,其真视万钟犹呼蹴哉!惟孝,故能廉,不廉,不成其为孝也。虽然,乞人以乞养母,官以官养母,官母之赐乞母,何莫非官之有所受以安其母?乞人特推其安母之心,以重官母,亦善为官地也。官盍徐省其向所受之,果克安母、母之安之亦如乞母乎?则无独为乞人难也。则犹幸此一官之知惭也。

【小题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张乞人和李密的个性中的共同点:_________
【小题2】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
A.闻歌声出地中,B.止无庐舍,土为居
C.会天大D.嘉善周震荣永清
【小题3】“亦善为官地也”的意思是 ( )
A.善良地从官的地位来看问题B.善良维护官的地位
C.为了替官做善事D.善于替官的处境着想
【小题4】张乞人不接受魏继齐的馈赠,为何又接受他母亲的馈赠?作者认为原因在于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5】纵观全文,对知县魏继齐,作者的态度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陈情表》选自《__________》。“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奉圣朝(_____________)    
(2)臣洗马(_____________)
(3)责臣慢(_____________)    
(4)日西山(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谨拜表以闻B.请息交以绝游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小题4】选出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 )
A.以勇气闻于诸侯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D.复驾言兮焉求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小题6】为表明心境,打消武帝顾虑,李密是如何逐层向皇帝阐明自己无法就职的原因的?请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这满山的山花啊

乔 叶

明天就是农历三月初三,是“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的那个三月三,也是踏青游玩正当时的那个三月三。

恰逢上泌阳举办盘古文化节,午饭过后,便被主办单位安排登泌阳的铜山。 导游是个面色黎黑纯真朴实的山里的女孩子,穿着崭新的鲜红运动套装,很庄重的样子。 由于紧张的缘故,除了必要的景点介绍,她一直沉默。

“这山里还有什么特别的?”有人问。

“有。”她说,“花。”

花。确实,这山里除了叶的绿和石的青,其他的颜色就都是花的了。这些花我大半都认得。沿着山谷攀援而上的,有一丛丛金黄色和纯白色的唇型花朵,那是金银花。缓坡上娇弱安卧的,穿着深红、浅红和乳白色衣衫的纤细花朵,那是瞿麦。和金银花的金,油菜花的金以及迎春花的金比起来,连翘花的金又有所不同:也许是因为在深山里面,见得人少的缘故,它显得格外热烈,格外烂漫,格外没心没肺,无拘无束。

我知道,这些花都是药。我问小导游:有没有人上山采药?她说:没有。我默然。想来也是,这些花现在已经被圈在了景区之内,应当是景区的资产,怎么能允许随便采呢?

不经意间,一回头,就可以看见一两株桃花红和梨花白。和那些琐琐碎碎的花比起来,这些花树绽放得肆意大气,气势磅礴。不过,我也知道,因为无人修剪,这些树的结果功能会越来越退化,到季时多半只能挂些小果,而那些青涩的小果,只能留给鸟儿吃。

这些花儿,都是寂寞的。这满山的花,都是寂寞的。

我蓦然想起一个女人。

那是多年前看过的一个记录片:一个陕西女子,于山中生活多年,从没有出来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村里几个女人来到了西安,走在西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大街上,同伴们都兴高采烈地看稀罕,她却突然蹲在马路边,痛哭失声。人们问她是不是钱包丢了?她说:“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地方?人们怎么还可以这样生活?为什么以前我不知道?”

这个记录片当时是在央视放的,很轰动,曾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说对一个没有文化的山妇来说,如果她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那她还不如当初就不出来,一辈子待在山里或许才是最幸福的。也有人说她出来看看也可以,只要不想太多就行了,就像她那些同伴。对某些人而言,懵懵懂懂才会少有烦恼。对这些,我都不能认同。事实上,从她失声痛哭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变了。没错,她可能还得回到深山里继续以前的日子,但那继续只是表面的。她知道了西安,她知道了通往西安的路。她可以不止一次地走进西安,她可以在内心一点点地靠近西安。她靠近西安的痕迹会镌刻在她的汗水里,脚步里,笑容里,皱纹里。也会镌刻在她对孩子的引领里。在她的意识里,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精神生活和纯粹理想,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生活——成为一个梦。

这多么重要。一个有梦的女人,她的名字注定将会与那些山妇有所区别。或许做了一圈梦之后,她还是会在山里做山妇。但此山妇与彼山妇已经在本质上截然不同。

又想起了陶渊明。陶渊明“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生活潇洒得千古芬芳。而有史料记载,一日,朋友去看他时他却正为儿子叹息。他说他有意让儿子出仕,朋友不解,陶渊明说了一番话,大意是:我能够淡然是因为我已经看过了繁华,从繁华到淡然固然是一种境界,可我儿子还不知道繁华是什么样呢,就让他这么过一辈子,对他是残忍的。

我相信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正如只有饮遍了世间美酒的酒徒才最有资格说清水至味一样,所谓平淡是真,背景必须得是无数的斑斓锦缎。如此,风吹烟云散尽才果然能让人看到万里苍穹。这是阅历的力量,这是底蕴的力量,这是紫陌红尘的力量。经过这些力量清洗之后,才是境界。因此,即使是佛祖青睐有加的唐三藏,也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取回真经。

所以,那个陕西女子的哭,让我久久难忘。她应该哭。她的哭,比那些懵懵懂懂逛城里的同行者的笑,更美。

这是一朵醒了的山花。

“这小姑娘是该到外面见见世面的。”

“其实她这样也挺有风味的。鲍鱼有鲍鱼的美,野菜有野菜的香。”

……

眼看就下山了,我隐约听到后面的人在议论那个小导游。我沉默。一朵朵,一簇簇,一丛丛的山花从我面前闪过。我只有沉默。我知道会有无数的人说:这些花与大自然多么和谐,多么一体,它们就该长在这里。但我也知道,这是城里人的话。感叹的生活是诗歌,抒情的生活是散文,除此之外的一切严酷真相,都是小说。

这满山的山花啊。

【小题1】文章开篇引用歌词“又是一年的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有何作用?
【小题2】作者在文章末尾说“感叹的生活是诗歌,抒情的生活是散文,除此之外的一切严酷真相,都是小说。”这里的“严酷真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主要写了山花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4】结合文章,理解“即使是佛祖青睐有加的唐三藏,也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取回真经。”的含义。
【小题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前面写导游的“纯真朴实”“紧张”“沉默”,是为后面写“这些花儿,都是寂寞的”作铺垫。
B.作者回忆“多年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意在表现城乡之间的极大反差,以及作者对这种反差的无限感慨。
C.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多个对比,表现出作者对山中女子的生活有一种异于他人的独到认识,角度独特,引人思考。
D.本文引用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恬淡自然生活的向往。
E.结尾和散文题目照应,并且意味深远,结尾“这满山的山花啊”给读者以咀嚼、回味、思考的空间,体现出散文语言的含蓄美。
F.那个看到西安的女子号啕大哭,是因为她曾经闭塞的心灵被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唤醒,她也许会为此努力靠近西安,努力引领她的孩子实现她的梦想,而不会像以前一样懵懵懂懂地生活。
【小题6】本文对“山花”、“小导游”和“陕西女子”进行大量描写和议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联系文章主旨加以说明。
6.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惠特曼有一句广被引用的话是:伟大的读者造就伟大的诗人。这里他指出了“读者”与诗人、文化与诗歌的相互造就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我看来,也就是一种“荡秋千”的关系:诗歌能“荡”多远,完全依其推力而定。它有赖于“读者”和文化环境的推力,它不断地回到这种推力,也在要求这种推力。虽然诗歌的创造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但它在根本上仍受制于这种和它构成互动关系的文明和语言的作用力。如同什么样的人民会要求什么样的政治,什么样的文化也在产生什么样的诗歌。这里,存在着一只比诗人的手更有力的“看不见的手”。我曾在欧洲快车上遇到一位埋头阅读尼采、知道我是中国人后情不自禁又用英文背诵孔子语录的女士,我以为她是什么“文化人”,后来才了解她原来是瑞士的一位理发师。我在德国还认识一位“杜甫迷”,他收集有大量的多语种的有关杜甫的资料,并曾前往中国数次,带着一本中国历史地图册,追寻杜甫当年的足迹;然而这并不是一位“汉学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已退休的中学化学老师。他之所以如此热爱杜甫,仅仅因为“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灵”。所以我理解了在欧洲何以会产生像叶芝、里尔克、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和诗人,因为它的文明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当然,欧洲早已不是什么“高雅”或“精英”的一统天下,然而,无论它受到怎样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冲击,它也不至于愚蠢到仅仅以发行量或读者量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是因为就整体而言,那里的“人民”仍处在良好的文化教养的引导下。

我讲出我的这些感受,其意并非别的,只是为了提醒我们自己对文学教育的注意,提醒一种诗歌建设与整体文化素质的关系。为什么这些年来一再出现“看不懂”的责难?为什么社会上甚至文学界里会对诗歌提出种种非文学的要求?为什么诗歌会如此容易地被逐出市场经济区的“理想国”?为什么那些坚持把诗歌作为一种对语言和文化的提升为目的的诗人在今天居然又被扣上了所谓“脱离人民”的帽子?这一切说明了文学的启蒙在我们这里仍得从头做起,说明了文学的发展与教育不能总是脱节。的确,很难设想在一种贫乏、发育不良的文化环境中会奇迹般出现一种心智成熟的诗歌。即使有,它的命运也会不妙,即使有,它也难乎为继,因为它缺乏来自自身文化环境的支持和推力。

好在教育界的“素质教育”已被提到议程上来,虽然有些人对“素质”的理解仍让人啼笑皆非。在这种情形下,林芳华老师没有选择电脑而是选择诗歌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这在中国不啻是一个创举。因为诗歌是开启心灵的艺术,因为诗歌是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因为人的自我意识、想像力和创造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至于林老师为什么会选择一位美国十九世纪女诗人,道理出自多年来她的热爱。这爱对她来说,已带有一种秘密的个人的性质。林老师在几年前曾选修过我的比较文学课,她交给我的作业是狄金森与李清照的比较。当时我还以为这是应景之作,现在我才意识到:多年来狄金森的诗歌一直在对她的生命讲话,这使她安于教师的职业,并从中感受到活的意义。现在,她要她的孩子们和她一起来分享这种秘密的爱。她对他们说:读狄金森你会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她对他们说:“阅读她就是在青铜的历史上漫步。”孩子们半信半疑地听了,直到他们在这种诗歌漫步中惊讶地发现了他们自己。

【小题1】“诗歌能荡多远,完全依其推力而定”,在这个比喻里,“推力”的具体含义是指什么?
【小题2】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在欧洲遇到几个热衷于中国文化的人士的例子?
【小题3】作者认为诗歌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小题4】按作者观点,这些年来一再有“看不懂”的责难。之所以“看不懂”最本质原因在于下面的哪一项?(  )
A.诗歌建设水平不高,导致读者“看不懂”。
B.读者文化素质太低,所以他们“看不懂”。
C.市场经济干扰了诗歌建设,所以读者“看不懂”。
D.某些诗歌的内容脱离群众,所以读者“看不懂”。
【小题5】结合文意以及当前中国实际,谈谈你对“伟大的读者造就伟大的诗人”的理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