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52166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7

1.句子默写(共1题)

1.
默写名句:
(1)不忍登高临远,________________,归思难收。 《八声甘州》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______________,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4)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__。 《登快阁》

2.文言文阅读(共2题)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⑴以南日(__________) ⑵诸父异爨(__________)
⑶凡变矣(__________) ⑷墙往往而是(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面各句中“于”的意思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又杂植兰桂竹木
A.室西连中闺B.瓦逢参差,多周身之帛缕
C.其制稍异D.夜则鱼龙悲啸其下
【小题3】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将蓬户牖,无所不快
A.心骇目B.骊山北构而西
C.秦者秦也D.后人哀之而不
【小题4】按由先往后的时间顺序为以下作品做正确排序的是:  
A.《阿房宫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项脊轩志》
B.《项脊轩志》《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阿房宫赋》
C.《阿房宫赋》《项脊轩志》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项脊轩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阿房宫赋》
【小题5】翻译句子: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小题6】第二节划线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作用。
其中“可悲”的原因有(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而悲伤。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吾友龙仲房,闻雪湖有《梅谱》,游湖涉越而求之。至则雪湖死已久矣。询于吴人曰:“雪湖画梅有谱,在乎?”吴人误听以为画眉也,对曰:“然,有之。西湖李四娘画眉标新出异,为谱十种,三吴所共赏也。”

仲房大喜,即往西湖寻访李四娘,沿门遍叩,三日不见。忽见湖上竹门自启,有姐出迎,曰:“妾在是矣。”及入,问之。笑曰:“妾乃官媒李四娘,有求媒者即与话媒,不知梅也。”

仲房丧志归家。岁云暮矣,闷坐中庭。值庭梅初放,雪月交映,梅影在地。幽特拗崛,清白简傲,横斜倾倒之态,宛然如画。坐卧其下,忽跃起大呼,伸纸振笔,一挥数幅,曰:“得之矣。”

于是仲房之梅遂冠江右。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
(1)入 _________(2)庭梅初放__________
(3)于是仲房之梅遂江右__________
【小题2】主人公龙仲房“丧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小题3】文中主人公龙仲房后来说:“得之矣。”他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章中要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诗句中,与本文所说明的艺术创作规律最为贴近的一项是
A.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B.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C.意匠如神变化出,笔端有力任纵横。
D.一语天然万亩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有的人读的书也不算少,如鲁迅所说,他们“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还有一些“潦倒而至于昏聩的人,凡是好的,他总归得不到”.前者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读书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全盘接受状态;后者则存在着“有色眼镜”的偏见,他只能接受那些与他的利益和偏见一致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最多只能做书籍的“俘虏”,是无法从中真正得到益处的。

②鲁迅强调“自己思索”,不能把自己变成“书橱”;如果“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就无异于“脑子里给别人跑马”,就会导致思想的“硬化”,使读书的效果走向反面。思索并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内心反省活功,它以社会现实为根据,还必须同时“自己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也就是联系实际,因此他强调“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他从来不盲从书本,而是把书的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观察和思索。因此他常常能取精用宏,从常见的书籍中得出人们没有看出的精辟的新意。譬如对于《二十四史》他(  )不像传统学者那样把这些所谓正史视为信史,( )不是如五四时期某些人把它看成“相斫书”,“独夫的家谱”,( )是在同野史和杂说的比较中,在同现实中“古已有之”的许多现象的观察中,经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要善于清除历来史官那种“装腔作势”的涂饰,这些史书是写出了“中国的灵魂”的。他说:“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所以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教益和可靠的知识,就必须能够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对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他既充分地肯定了如《儒林外史》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如《红楼梦》的“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的杰出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许多旧小说的掩盖矛盾、粉饰现实的“瞒”和“骗”的实质。他强调要“睁了眼看”,就是细心观察历史和社会的实际,认真思索,看这些文艺作品究竟是否正视和反映了现实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文艺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教益。

③从鲁迅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他确实把“所读的书活起来”了,因此常常能够揭示要害,看出实质。例如历来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当有的文章宣扬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泯灭一切忧喜”的“静穆”,并且举出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的时候,鲁迅针锋相对地指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且说明“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渊明的集子是有目共睹的普通书籍,鲁迅之所以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内容实质,并及时对错误论调给以批驳,就因为他与那些关在“象牙之塔”里死读书的学究们对书的态度不同.他在读书的同时,始终把社会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我们首先应该向鲁迅学习。

【小题1】在第一段里提出了本文要批评的两种错误的读书态度,一种是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
【小题2】请概括第二段中划线句“这其实就是鲁迅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里“这”的指代内容。
【小题3】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空格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语是______
A.虽 更 但B.既 也 而
C.若 也 就D.尚 更 则
【小题4】请分别写出《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作者。
【小题5】第二段中“拨开遮掩月光的密叶,使‘碎影’,成为普照的清辉”, “密叶”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6】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态度”,指它前面所说的“前者”和“后者”这两种态度。
B.第二自然段的例证既有读史学著作的,又有读文学作品的,体现了举例的典型性。
C.第三自然段中运用举例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D.本文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将鲁迅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与某些人作对比。
【小题7】立足于对本文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从一个角度谈谈鲁迅先生的读书态度和方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溪巴赫

肖复兴

①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了。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巴赫,只有聆听、演奏、热爱、尊敬,并且不说一句话。”像我当然要三缄其口了。

②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无以言说,难以描述。我确实不知该怎么来写巴赫。但我又实在想写巴赫。

③这一次,鼓励自己说:试一试吧!看看你能不能走近他?

④鼓励我写下去的原因,是我在偶然间看到一个资料,其实这资料早已经并不新鲜,只是我的外语太差,德语更是一(1)qiào不通。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原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我对他豁然开朗。

⑤说来很惭愧,因为见识的浅陋和闭塞,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断。那是十多年前的事情,因为这里面有经威廉汉姆改编而异常动听的《G弦上的咏叹调》。但这支著名的乐曲,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没让他的乐队演奏,而是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可以说,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学家福尔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指挥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

⑥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的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生,互成正比。

⑦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我们总爱说意义,有时意义是挺重要和必要的,意义代表着价值。

⑧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淌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的旺盛。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阴掩映,被杂草遮挡,被乱石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

⑨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到达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⑩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2)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小题1】按拼音写规范汉字:一(1)qiào不通 一(2)十寒 
(1)_____ (2)_____
【小题2】从全文看,第①段中“我一直想写一写巴赫”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中重复巴赫的乐曲在当时只值“36先令”,其目的是:
A.强调说明巴赫当时处境不佳。
B.对巴赫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怜惜。
C.强调巴赫的音乐起初未受重视。
D.说明当时巴赫地位低下。
【小题4】第⑥段中“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5】写出第段中“巴赫的性格和品格”的具体内容。

4.命题作文(共1题)

6.
根据要求作文。

饥饿的人追求温饱,贫穷的人追求富有,动乱中的人追求安定……

人人都有追求,这些追求往往折射出人生的思考时代的特点

请以“追求”为题写作。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5.其他(共1题)

7.
解释加点词:
(1)其庐之西南为亭   ___________
(2)将户翁牖 ___________
(3)元丰六年十一月日 ___________
(4)不何虹  ___________
(5)立远视  ___________
(6)谁得而灭也  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命题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