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鉴赏- (共1题)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窥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比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追寻“愁”的踪迹。大千世界,“愁”不会有人主动喜欢,但却无时不在人的身边,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一半写在人的眉头。 |
B.颔联揭露“愁”潜入的时机。深谙愁苦的人总会把“愁”贮藏在心房僻远的角落里,再筑起精神防线提防它侵袭,可“愁”欺人时,它会随机而出,无孔不入。 |
C.颈联在颔联的描写“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使人更加纠结,感伤的基础上,转用比拟手法写“愁”的“柔美”,实在叫人留恋着迷,欲罢不能。 |
D.尾联写“愁”无处不在。“可能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弘微为嗣 子嗣,儿子 | B.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筹划 |
C.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吃 | D.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营办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
(1)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2)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3)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根河之恋
(1)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2)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3)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4)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
(5)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6)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 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7)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8)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9)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10)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11)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
C.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 D.盘算:精打细算 |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
【小题4】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作者 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4.情景默写- (共1题)
(1)《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沁园春 ·长沙》中概括描写自然万物在秋光中竞相自由生活的一句是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
(8)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正面标明自己本性热爱自然的一句是:___________。
5.命题作文- (共1题)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不仅人心需要纽带凝聚。而且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纽带”为题(请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6.其他- (共1题)
A.《荷塘月色》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最终超脱现实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艰难求索的足迹。 |
B.《我与地坛》,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
C.《祝福》中,作者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发生都在春天,人生或自然的春天。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她们的青春和灵魂,让她们无处逃遁。 |
D.《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黛玉之眼概览贾府,文中的环境描写恰到好处,不可或缺。贾府的位置、大门、建筑布局及其风格之讲究,无一不显示出豪门世族之作派气场,充分表明了贾府与皇室的非凡关系和尊贵奢侈。这些环境是林黛玉之后生活的背景,也是她时刻谨慎的原因。 |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情景默写:(1道)
命题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