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52130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6题)

1.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当培养基中添加的生长素含量高于细胞分裂素时,主要诱导植物组织                                          (   )
2.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将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绩效工资是以劳动者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作为工资标准。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 )
①可以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
②是对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③可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④实现了按劳动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离
3.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3. I'll leave Beijing for Guangzhou ____ a week, while my brother will leave Guangzhou for Beijing ____ our National Day.
5.
3. I'll leave Beijing for Guangzhou ____ a week, while my brother will leave Guangzhou for Beijing ____ our National Day.
6.
4. The huge picture looks more beautiful _____ the blue sky.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而商君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法:效法
B.民怪之,莫敢徙。怪:以--为怪
C.黥其师公孙贾。黥:刺杀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制定完备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公孙鞅为变法所做的努力的一组是(    )(3分)
①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②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④刑其傅公子虔。
⑤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⑥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3分)
(2)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3分)
(3) 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3分)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在那里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就挂在脖子上。
  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漫着两坨高原红。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家惟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惟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音乐盒,它亦是他反复拾取的快乐。他来了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听到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
  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   他走过去,问也措:“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
  “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
  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住了,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不由把他搂在怀里问:“想妈妈了,是吗?”
  “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他鼓励孩子:“也措,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口,接走了也措。
  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有能够回去。
  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却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也措也来了,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欢快,看着他,总忍不住想笑,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
  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他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信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前一个月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之后,在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妈妈了……  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呆了六年才回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0年第2期 )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标题“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意蕴丰富。它的表层意蕴是这音乐盒是北京寄来的,穿过雪山,来到西藏;而深层意蕴是这音乐盒战胜了风雪的严寒,给人间带来了温暖与爱意,它真切地表达了孩子们对支教老师的浓浓的爱意。
B.文章开头第二节“那天白雪飘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就挂在脖子上 ”的细节描写十分感人。雪天不戴手套行礼真切地表达了孩子们对前来支教的老师发自心底的的敬意,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奠定了情感基调。
C.文中画线句子“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表达了老师面对大雪,面对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为孩子们不能回去见妈妈而难过的痛苦心情。
D.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有三:1.照应开头;2.突出并强化了文章的主题,烘托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深深的爱意;3.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E.第二年春天,也措“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眼神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欢快”是文中的一处伏笔,下文客人邮寄包裹与来信是对上文的照应。也措幼稚而纯真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小题2】请分析也措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5分)
答:
【小题3】试探究文中老师为什么对也措撒了一个谎。(6分)
答:

4.名著阅读(共2题)

9.
文学名著填空题(5分)
(1)、“我是不是爱你,我终生的天使!”他半跪着叫道,“我的身体,我的血液,我的灵魂,一切都属于你,一切都为了你!我爱你,除了你我谁也没爱过。”文中的“他”是 ,“你”是 。
(2)、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高家长房长孙    被忘记的青春,但他不如两个弟弟的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 ”和“ ”。就是这两种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了起来,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种性格的人。
10.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不!我们两个都变了!”觉慧愤愤地说,“你有了你的爱情,我什么都失掉了。我们两个还可以分担什么呢?”他并不是故意说这样的话来伤害觉民的心,他不过随便发泄他的怒气。他觉得在他跟哥哥的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家》)
“中间隔着一个湿淋淋的尸体”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件事的始末。
(2)请简述爱斯梅拉达爱上弗比斯的起因和经过。(《巴黎圣母院》)
选第(  )题
答:

5.语言表达(共1题)

11.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在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加分项目上和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上进行调整,以及要求各省(区、市)在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和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方面进行规范。北京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认为:教育部公布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对于奥赛和体育加分做了一些限制。这是对于过去加分政策的修正,也是对近年来社会对高考加分弄虚作假、弊病丛生的回应。
材料二:教育部在高考加分方面的调整很快在网络上传开,有人发帖认为这又回到“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上,高考又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严重挫伤了这些有奥赛和体育特长学生的积极性,无法选拔拔尖的人才,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3分)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7分)

6.其他(共1题)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千古江山,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3)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4)    ,访风景于崇阿; ,得天人之旧馆。(王勃《滕王阁序》)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李密《陈情表》)
(6)   ,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陈情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