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9题)
8.
20. ----_____ either she or I fit for the job?
----I’m sorry to tell you that neither she nor you _____.
20. ----_____ either she or I fit for the job?
----I’m sorry to tell you that neither she nor you _____.
2.诗歌鉴赏- (共1题)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1).前两句写花木兰,“作”字必成“扮”字不更好吗?请说说你的见解。
(2).本诗为《题木兰庙》,后两句却写内蒙拂云堆神祠上祝明妃王昭君,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慨?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1).前两句写花木兰,“作”字必成“扮”字不更好吗?请说说你的见解。
(2).本诗为《题木兰庙》,后两句却写内蒙拂云堆神祠上祝明妃王昭君,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慨?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郭拱辰序
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郭拱辰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3分)
①已得称为良工 ②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 ③一写而肖 ④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 ⑤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⑥欲图其形以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3分)
(2)然后归而思自休焉。(3分)
送郭拱辰序
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书以为赠。
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稍稍损益损益:增减,指修改画稿。 |
B.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计:计算。 |
C.欲图其形以归图:画。 |
D.予于是有遗恨焉遗恨:遗憾。 |
①已得称为良工 ②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 ③一写而肖 ④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 ⑤亦有以知其为予也 ⑥欲图其形以归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A.本文给人的印象首先是篇幅短小,其次是语言平易流畅,通篇没有故作惊人之语,具有语短意信服,以一当十的长处。 |
B.写郭拱辰的绘画艺术,作者分“泛写”和“实写”两类着笔。“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是“泛写”。 |
C.体现郭拱辰精湛画艺的“实写”,是由朱熹对郭拱辰所作的两幅自己的画像的评论和态度中显现出来的。从“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以及“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可见其传神的功效。 |
D.文章末尾落墨用笔,意象甚远,抒发了朱熹的襟怀,同时也表达了对郭拱辰不能从游的遗憾不满之情。 |
(1)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3分)
(2)然后归而思自休焉。(3分)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1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丑果
翟桂平
快过春节时,父亲从乡下捎来一箱苹果。我打开箱子一看,苹果不但个儿小,而且浑身长满疤痕。
妻子拿起一个瞥了一眼,脱口说出一句:“破苹果,丑死了。”随即,啪的一声,那只苹果滚落在地板上,蜷缩在墙角里。
儿子从屋里探出头问:“妈,什么丑死了?”
妻子拖着浓浓的鼻腔,懒懒地说:“你爷爷送的苹果。”
儿子晃着小脑袋走过来,伸着脖子往纸箱里看,果然一个个苹果全没了红彤彤的笑脸,青黄色的外皮挂着黑褐色的疤痕丑丑地躺在里面。
儿子拿起一个,扔到地上,用右脚驱动着左旋右转,像在踢一只滚动的皮球。
我捡起墙角的那个苹果,又把儿子脚下的那个抢过来,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
老家院里的水井边有棵苹果树。
春天,苹果树那粗壮的干顶着密密枝叶,开满粉红色的小花,花枝摇曳,院里乃至全村都浸满了青涩的花香;夏天,黑绿色的叶子,青绿色的果子发出簌簌声,把撩拨人心的炎热淹没下去;秋天,浓密的枝叶在伸展的枝条上微微摆动,那挂着一层薄霜的苹果再也藏不住了红红的笑脸,看了让人心里是那样的柔软、滋润。
每逢收获的季节,父亲便一脸灿烂地爬上树,小心翼翼地踩着树枝,把诱人的苹果一个不留地摘下来。有人告诉父亲要留下一两个压枝,不然明年就不结果了。父亲呵呵笑着说,我连孩子都舍不得给一个吃,怎舍得压枝呢,只要对苹果树精细了,来年还是满树的好果子呀!
父亲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可是父亲的算盘珠子无论怎样拨,村还是穷村,家还是穷家。那时,苹果树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摘下的果子或换了我的学费,或到城里换了白面。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上了大学,在城里娶妻生子,日子富裕了。苹果树依然茂盛,但结的果子不再换钱。父亲便每年都把又大又圆的苹果或自己送来,或让乡下到城里的汽车捎来一箱。看着红得发亮的苹果,我知道那是父亲一个个亲手挑出来的。
去年回家,我看见苍老的苹果树的树干上长满干苔,参差的虬枝被父亲一个一个锯去后,钻出一些新的枝条,枝叶点缀其间,已不见枝繁叶茂的胜境。父亲苦苦地说,老了,结的果子越来越小了,恐怕明年就结不动果子了。
现在,这箱丑果也许就是苹果树最后的果子,或许明年连这样的果子也结不出来了。我抱起装着丑果的箱子走进卧室,把丑果一个个放进壁橱,我知道它虽丑,但它的香气还在,那甜甜的香气还会弥漫整个房间。有了这种香气,我会觉得家很温暖。
在箱底我发现父亲写给我的一张字条:
皓儿,树已枝老叶疏,不见其硕,结疤丑果,留念于你,勿忘其苦!
我轻轻地捧起一个丑果放在鼻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果香依然醉人心脾。
明天,我要带上妻子和儿子回老家去看父亲。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 本文的主题就是通过“丑果”表达儿子对父亲的挚爱。艺术手法主要是借物抒怀。
【小题2】(小题2)试分析结尾一段的含义及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丑果”改为“父亲”,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丑果
翟桂平
快过春节时,父亲从乡下捎来一箱苹果。我打开箱子一看,苹果不但个儿小,而且浑身长满疤痕。
妻子拿起一个瞥了一眼,脱口说出一句:“破苹果,丑死了。”随即,啪的一声,那只苹果滚落在地板上,蜷缩在墙角里。
儿子从屋里探出头问:“妈,什么丑死了?”
妻子拖着浓浓的鼻腔,懒懒地说:“你爷爷送的苹果。”
儿子晃着小脑袋走过来,伸着脖子往纸箱里看,果然一个个苹果全没了红彤彤的笑脸,青黄色的外皮挂着黑褐色的疤痕丑丑地躺在里面。
儿子拿起一个,扔到地上,用右脚驱动着左旋右转,像在踢一只滚动的皮球。
我捡起墙角的那个苹果,又把儿子脚下的那个抢过来,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
老家院里的水井边有棵苹果树。
春天,苹果树那粗壮的干顶着密密枝叶,开满粉红色的小花,花枝摇曳,院里乃至全村都浸满了青涩的花香;夏天,黑绿色的叶子,青绿色的果子发出簌簌声,把撩拨人心的炎热淹没下去;秋天,浓密的枝叶在伸展的枝条上微微摆动,那挂着一层薄霜的苹果再也藏不住了红红的笑脸,看了让人心里是那样的柔软、滋润。
每逢收获的季节,父亲便一脸灿烂地爬上树,小心翼翼地踩着树枝,把诱人的苹果一个不留地摘下来。有人告诉父亲要留下一两个压枝,不然明年就不结果了。父亲呵呵笑着说,我连孩子都舍不得给一个吃,怎舍得压枝呢,只要对苹果树精细了,来年还是满树的好果子呀!
父亲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可是父亲的算盘珠子无论怎样拨,村还是穷村,家还是穷家。那时,苹果树成了一家人的希望,摘下的果子或换了我的学费,或到城里换了白面。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上了大学,在城里娶妻生子,日子富裕了。苹果树依然茂盛,但结的果子不再换钱。父亲便每年都把又大又圆的苹果或自己送来,或让乡下到城里的汽车捎来一箱。看着红得发亮的苹果,我知道那是父亲一个个亲手挑出来的。
去年回家,我看见苍老的苹果树的树干上长满干苔,参差的虬枝被父亲一个一个锯去后,钻出一些新的枝条,枝叶点缀其间,已不见枝繁叶茂的胜境。父亲苦苦地说,老了,结的果子越来越小了,恐怕明年就结不动果子了。
现在,这箱丑果也许就是苹果树最后的果子,或许明年连这样的果子也结不出来了。我抱起装着丑果的箱子走进卧室,把丑果一个个放进壁橱,我知道它虽丑,但它的香气还在,那甜甜的香气还会弥漫整个房间。有了这种香气,我会觉得家很温暖。
在箱底我发现父亲写给我的一张字条:
皓儿,树已枝老叶疏,不见其硕,结疤丑果,留念于你,勿忘其苦!
我轻轻地捧起一个丑果放在鼻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果香依然醉人心脾。
明天,我要带上妻子和儿子回老家去看父亲。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狠狠地瞪了儿子一眼”表明对父亲捎来的苹果,“我”知道其中凝结着父亲深沉的爱,不容亵渎。 |
B.文中对苹果树春夏秋时节的描写贮满着“我”对这一株苹果树的喜爱之情,也是父子情深所致。 |
C.“我知道那是父亲一个个亲手挑出来的”表明苹果蕴含着父亲的浓浓的爱意,而“有了这种香气,我会觉得家很温暖。”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感念关心。 |
D.“父亲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可是父亲的算盘珠子无论怎样拨,村里还是穷村,家还是穷家”表明父亲的筹划毕竟还是不太精明,无法改变村里和自己家的面貌。 |
【小题2】(小题2)试分析结尾一段的含义及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题3)有人建议把标题“丑果”改为“父亲”,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
胡殷红
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我却常常为寻找后悔药纠结不已。我和吴冠中先生同住一个小区,去年我要迁新居,在最后准备拔掉电话机的刹那,想到和吴冠中先生辞行,在电话里我说会常来看他,希望他保重。电话里他说了很多,好像不是我要搬走,倒像他要远行。我说搬走也会常来看他。但我确实没想过他已年过九旬,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
回想起前年春节我最后一次去给吴冠中先生拜年。虽说是过年,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一只盘子般的大馒头、一盘“水煮蒜苗”、两碗多种豆类煮制的粥。吴先生和夫人正准备就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吴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以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凡到这时,他的脑袋会被剃头师傅 “无情”地归位。他只得低头喃喃:我这时候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等待削皮的冬瓜。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后来我的专访《吴冠中有话要说》在《文艺报》整版发表后,吴先生收入了他的文集,我们的友情也从相识而跨向更高的境界——忘年交。
我和吴先生比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的话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去那儿要走40分钟,他想画“大画”时就一早过去,带些饼干、面包当午餐,晚上再步行回来。吴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被人转手,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丝毫关系,送出去的画就是别人的了。
我一直在想,吴先生这些年来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这一定与他独特的思想有关。也许,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吴先生观点的意义与价值,误解也会随之消除。
吴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前的一年里没去看望他。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我的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老人的话在我心里生根,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驻足。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 本文作者采用回忆的方式,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吴老的怀念及愧疚之情。
【小题2】联系本文,分析概括一下吴冠中先生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忘年之交吴冠中先生
胡殷红
谁都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但我却常常为寻找后悔药纠结不已。我和吴冠中先生同住一个小区,去年我要迁新居,在最后准备拔掉电话机的刹那,想到和吴冠中先生辞行,在电话里我说会常来看他,希望他保重。电话里他说了很多,好像不是我要搬走,倒像他要远行。我说搬走也会常来看他。但我确实没想过他已年过九旬,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我简直悔绿了肠子。
回想起前年春节我最后一次去给吴冠中先生拜年。虽说是过年,他的家新年和旧年一样没有任何形式上的变化。他的生活多年来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实质的改变。小画室不到十平方米,朝阳,画案旁的餐桌上已摆放好午餐:一只盘子般的大馒头、一盘“水煮蒜苗”、两碗多种豆类煮制的粥。吴先生和夫人正准备就餐。先生说,他们请了一位下岗女工帮忙做一顿饭,其余两顿自己做,基本吃剩的。我注意到吴先生好像是刚刚理了发,就问:还是街边师傅的手艺?吴先生显得挺高兴说:街边理发的师傅们搬进了理发室,不用站街啦。很多年以来,吴先生总在街心公园的林荫小道边,花两元钱找个“蹲摊”的理发师傅理发。每次我遇见,就会开他的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吴先生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不同,价值一样。凡到这时,他的脑袋会被剃头师傅 “无情”地归位。他只得低头喃喃:我这时候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等待削皮的冬瓜。玩笑间,吴先生总会有意无意地谈到他的“创作观点”。每到这时,我都觉得他很孤独,他期望别人的理解。
后来我的专访《吴冠中有话要说》在《文艺报》整版发表后,吴先生收入了他的文集,我们的友情也从相识而跨向更高的境界——忘年交。
我和吴先生比邻而居十几年,那几年他每天都会沿着小区转圈散步,时间宽裕的话他会叫我一起和他徒步到离我们小区三四公里、儿子为他准备的大画室去看他的“大画”。去那儿要走40分钟,他想画“大画”时就一早过去,带些饼干、面包当午餐,晚上再步行回来。吴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所以去那里也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他说他希望把自己认为的精品都捐给博物馆,不愿流落民间被人转手,由拍卖行拍来拍去。他说,无论拍卖的价多高都和他本人没丝毫关系,送出去的画就是别人的了。
我一直在想,吴先生这些年来引起许多人的误解,这一定与他独特的思想有关。也许,随着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将越来越认识到吴先生观点的意义与价值,误解也会随之消除。
吴先生和这个世界永别了,我这个没心没肺的人竟然没在搬家前的一年里没去看望他。而今,我把他老人家送给我的那套精装本《吴冠中文集》摆放在我的桌上,点燃一支蜡烛,在幽幽的烛光中怀念这位画家、文学家,他送我书时说的话言犹在耳:“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只可惜,我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老人的话在我心里生根,老人的身影在我脑海里驻足。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与吴冠中先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差很大,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 |
B.晚年的吴冠中先生由于在创作上没有新的思路,所以很少画“大画”。 |
C.文中说到吴冠中先生把自己的精品之作捐献给博物馆,目的是保护这些作品,不希望作品流入民间遭人拍卖。 |
D.生活中的吴冠中先生身边往往只有夫人相伴,看上去很孤独落寞,这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独特思想有关。 |
【小题2】联系本文,分析概括一下吴冠中先生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我把老人那颗不再跳动的心安放在我的生命中”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 (共1题)
14.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选自《孟子·离娄上》)
(1)缺少仁德的人常常是把常人所认为的危险、灾祸和国家的灭亡自认为是“安全的”“得利的”和“快乐的”,因此才使得“___________”,这也就是所谓的“_______”,像这样的人,是难于在世间流芳百世的。(用原文回答)
(2)孟子引用《太甲》中的话,要说明什么道理?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葘,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选自《孟子·离娄上》)
(1)缺少仁德的人常常是把常人所认为的危险、灾祸和国家的灭亡自认为是“安全的”“得利的”和“快乐的”,因此才使得“___________”,这也就是所谓的“_______”,像这样的人,是难于在世间流芳百世的。(用原文回答)
(2)孟子引用《太甲》中的话,要说明什么道理?
6.材料作文- (共1题)
1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救。(选自《德川家康遗训》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够”的时代:一部手机不够、一份薪水不够、一个情人不够、一辆车子不够、一栋房子不够……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过度需求,对每天自己过度使用。——朱德庸
(选自2010年第22期《读者》)
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不及尚能补,过之无以救。(选自《德川家康遗训》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够”的时代:一部手机不够、一份薪水不够、一个情人不够、一辆车子不够、一栋房子不够……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过度需求,对每天自己过度使用。——朱德庸
(选自2010年第22期《读者》)
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7.语言表达- (共1题)
16.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来到孩子们中间,本以为可以听到朗朗悦耳的快乐儿歌,然而却发现,在学生中流行的不是快乐儿歌,而是孩子们自编自唱的“灰色童谣”:“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材料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到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我常常听到邻居的孩子和小朋友们在玩耍的时候吟唱这些自编的童谣。仔细一听,发现这些都是从一些非常熟悉的唐诗改编的。如今,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与顺口溜开始流行校园。
材料三:“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手心手背,狼心狗肺”……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了解到,许多孩子们的口中,少了阳光、单纯的美丽童谣,却不时蹦出这样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另类儿歌”,令不少家长十分担忧。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灰色童谣”为何会在学生中悄然流行?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来到孩子们中间,本以为可以听到朗朗悦耳的快乐儿歌,然而却发现,在学生中流行的不是快乐儿歌,而是孩子们自编自唱的“灰色童谣”:“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是我,还是我……”
材料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到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我常常听到邻居的孩子和小朋友们在玩耍的时候吟唱这些自编的童谣。仔细一听,发现这些都是从一些非常熟悉的唐诗改编的。如今,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与顺口溜开始流行校园。
材料三:“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手心手背,狼心狗肺”……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记者了解到,许多孩子们的口中,少了阳光、单纯的美丽童谣,却不时蹦出这样一些带有恶搞、暴力色彩的“另类儿歌”,令不少家长十分担忧。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灰色童谣”为何会在学生中悄然流行?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