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冷兵器时代剑被称为“百兵之祖”,春秋时越人欧冶子被奉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传说他为铸剑遍访大江南北,最终找到了龙泉。 , , , , , 。龙泉剑产于此地,实乃天经地义。
①茂盛的原始森林是铸剑用之不竭的优质燃料
②龙泉特产一种叫“亮石”的上好磨石,用来砥砺刀剑
③山溪中蕴藏着含铁量极高的铁砂
④龙泉溪流纵横交错,泉水甘寒
⑤山溪的水质优异,淬出来的剑非常坚利
⑥宝剑锋从磨砺出
冷兵器时代剑被称为“百兵之祖”,春秋时越人欧冶子被奉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传说他为铸剑遍访大江南北,最终找到了龙泉。 , , , , , 。龙泉剑产于此地,实乃天经地义。
①茂盛的原始森林是铸剑用之不竭的优质燃料
②龙泉特产一种叫“亮石”的上好磨石,用来砥砺刀剑
③山溪中蕴藏着含铁量极高的铁砂
④龙泉溪流纵横交错,泉水甘寒
⑤山溪的水质优异,淬出来的剑非常坚利
⑥宝剑锋从磨砺出
A.⑥②①④③⑤ | B.④⑤③①②⑥ | C.⑥②④⑤③① | D.④③①⑤⑥② |
2.
纯碱(Na2CO3)属于{#blank#}1{#/blank#} 类物质(填“酸”、“碱”或“盐”).向纯碱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试液变{#blank#}2{#/blank#} 色,说明纯碱溶液呈{#blank#}3{#/blank#} 性,其pH{#blank#}4{#/blank#}7(填“=”、“<”或“>”).
3.
(1)用下列四种元素(O、H、Na、S)各写一个化学式:
酸{#blank#}1{#/blank#} ;碱 {#blank#}2{#/blank#} ;盐{#blank#}3{#/blank#} ;单质{#blank#}4{#/blank#} .
(2)上述酸与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lank#}5{#/blank#}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小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是这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词源》卷下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中华书局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置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是这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词源》卷下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中华书局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一般是先有乐谱再填作歌词,不过也有先作了歌词再配上乐谱的情况。 |
B.更多的词人因为音乐知识匮乏,只能根据现成的乐谱填词,或找能作谱的人合作,自己填词。 |
C.能够独自作谱作词的作者并不多,因为既要求作者通晓音乐,能独自创调制谱,还要会填词。 |
D.按谱填词,因在语言上受句法声调的限制,不如先词后谱更便于如意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A.柳永与教坊乐工的合作,一词一谱,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传于世,这也是柳永名声大噪的缘由之一。 |
B.周邦彦与江南某氏有瓜葛,使他常常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频频为新谱作新词,因而词集中新调新谱更多。 |
C.范成大自创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只好请姜夔出手相助,为其新谱填词。 |
D.吴曾所记《明月逐人来》由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也是宋词中歌谱与歌词分别出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
A.如果词人同时又能作曲,或者能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词,再配上谐美的歌谱,从而创造出传世经典。 |
B.填词讲究歌韵合协,即曲谱与文字语句协调,但真正能做到乐句与词句合拍的少,能依谱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
C.好多词人谈及音律望而却步。若不能通晓音律,文学功底再好,要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
D.一般词人作词,并不要求合乐歌唱,往往不协律腔,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声韵仿作,事实上已经把词诗律化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那时候,剧院刚刚成立,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
为此,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他告诫演员,体验生活,不是去学习某些人的局部动作,而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去体验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生活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置身生活之外,作为旁观者、同情者、调查者去体验生活;二是直接向生活里去寻找艺术创作上的典型。
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境,实现舞台上的“一片生活”。朱旭说:“焦先生在剧院有个外号,叫‘面人焦’,因为他爱捏咕演员,直到你的演戏到了位为止。”据欧阳山尊回忆:“排《龙须沟》,焦先生让人在排练场摆了很多砖头,让演员踮起脚尖走路,体会遍地泥泞的感觉。”
焦菊隐一向强调演员要谦虚地吸收观众的意见,但在1953年演出《龙须沟》时,当他意识到于是之、叶子为了迎合某些批评者的意见,提高说话声调,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的时候,他异常愤怒,说那是16世纪的表演,他甚至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加以讽刺,说“像是上帝不在家时由他仆人创造的一个人”。在经历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艺术磨练之后,《龙须沟》走向了艺术的成功。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了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这让老舍不高兴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在第一场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撩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二幕刘麻子给大兵牵线做媒,本来上场后没什么行动,但焦菊隐却为他设计了慌慌张张连喝数碗剩茶根儿的举动,既表现了刘麻子的落魄潦倒,也表现了市面上的兵荒马乱。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茶馆》排练场空前活跃,老舍经常光顾,他与大家一起朗诵、讨论剧本,给演员做示范动作。在剧组里,演员“晕进”角色之中,每个人都充分调动想象,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才能。郑榕回忆说:“有一天排开场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命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再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撒纸钱一场,焦先生把前三排观众席给划出来,让我们直接对着观众倾诉。慢慢地我们终于找准了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了500多场了,不仅在法、美等国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宋宝珍《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 本文通过记述焦菊隐排演老舍两部戏的曲折过程,表现了他在话剧导演方面的天赋与成就,展示了他执著敦厚、诲人不倦的大师风范。
【小题2】《龙须沟》最终走上艺术的成功,从导演角度讲,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焦菊隐从二度创作出发,是如何帮助老舍整理《茶馆》剧本的?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4】焦菊隐和老舍,一位是大师级的导演,一位是大师级的剧作家,两人个性都很强,甚至为排演闹过别扭,但“《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创造了不朽经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那时候,剧院刚刚成立,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
为此,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他告诫演员,体验生活,不是去学习某些人的局部动作,而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去体验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生活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置身生活之外,作为旁观者、同情者、调查者去体验生活;二是直接向生活里去寻找艺术创作上的典型。
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境,实现舞台上的“一片生活”。朱旭说:“焦先生在剧院有个外号,叫‘面人焦’,因为他爱捏咕演员,直到你的演戏到了位为止。”据欧阳山尊回忆:“排《龙须沟》,焦先生让人在排练场摆了很多砖头,让演员踮起脚尖走路,体会遍地泥泞的感觉。”
焦菊隐一向强调演员要谦虚地吸收观众的意见,但在1953年演出《龙须沟》时,当他意识到于是之、叶子为了迎合某些批评者的意见,提高说话声调,损害了角色的心理和性格逻辑的时候,他异常愤怒,说那是16世纪的表演,他甚至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加以讽刺,说“像是上帝不在家时由他仆人创造的一个人”。在经历了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艺术磨练之后,《龙须沟》走向了艺术的成功。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了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这让老舍不高兴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
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在第一场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撩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二幕刘麻子给大兵牵线做媒,本来上场后没什么行动,但焦菊隐却为他设计了慌慌张张连喝数碗剩茶根儿的举动,既表现了刘麻子的落魄潦倒,也表现了市面上的兵荒马乱。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茶馆》排练场空前活跃,老舍经常光顾,他与大家一起朗诵、讨论剧本,给演员做示范动作。在剧组里,演员“晕进”角色之中,每个人都充分调动想象,展开联想,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才能。郑榕回忆说:“有一天排开场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命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再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撒纸钱一场,焦先生把前三排观众席给划出来,让我们直接对着观众倾诉。慢慢地我们终于找准了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了500多场了,不仅在法、美等国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宋宝珍《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焦菊隐在整合演员“杂牌军”时,吸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经验,并创造性地提出体验生活要避免的两种错误。 |
B.于是之、叶子为迎合某些批评者意见,擅自提高说话声调,与当今好多演员哗众取宠的表演别无二致,因而遭到焦菊隐的讽刺与严厉痛斥。 |
C.老舍将《方珍珠》拿给中国青年剧院去演,本想表示对焦菊隐删改自己剧本的不满,但终因排演效果不佳,只好再度与焦菊隐合作。 |
D.焦菊隐在排戏时,经常因地制宜,帮助演员“晕进”角色,如排《龙须沟》在排练场摆砖头,排《茶馆》“撒纸钱”划出前三排观众席。 |
【小题2】《龙须沟》最终走上艺术的成功,从导演角度讲,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焦菊隐从二度创作出发,是如何帮助老舍整理《茶馆》剧本的?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4】焦菊隐和老舍,一位是大师级的导演,一位是大师级的剧作家,两人个性都很强,甚至为排演闹过别扭,但“《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创造了不朽经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