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庄子 ① 。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下的大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 ② ,更是时时令人季节赞叹。
庄子 ① 。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下的大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 ② ,更是时时令人季节赞叹。
A.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 ②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恣肆的文笔 |
B.①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②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寓言,恣肆的文笔 |
C.①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冷静②恣肆的文笔,生动的寓言,深刻的思想 |
D.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 ②生动的寓言,恣肆的文笔,深刻的思想 |
5.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走出门,就和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心里的感觉好 。
(2)我知道你们是一些 少年,从来不说是非。
(3)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 !那样鲜明!
6.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走出门,就和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心里的感觉好 。
(2)我知道你们是一些 少年,从来不说是非。
(3)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 !那样鲜明!
2.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时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燥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根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 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身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以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坐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岁高龄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小题1】文章首段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2】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加以概括。(4分)
【小题3】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根据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6分)
古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时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燥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根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 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百日之后成仙。此后,还有人为吕洞宾和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身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以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坐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岁高龄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小题1】文章首段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2】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加以概括。(4分)
【小题3】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根据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6分)
3.语言表达- (共1题)
8.
阅读下面一段介绍安徽的文字,请写出五个关键词语。(5分)
清康熙六年(1667)正式设省,首府为安庆府,是全省的政治中心,当时的徽州府是全省的经济和商业中心,因此取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为省名。省的西部有座皖山(又名皖公山、天柱山),有皖水绕流其间,春秋时期,此地还曾有过一个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安徽省地理位置适中,从纬度看,全省除淮河以北在暖温带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地处亚热带,光热较充足;从海陆位置看,虽然是一个内陆省,但距海不远,空气湿润,降水较为丰富。境内北有陇海铁路,东有京沪铁路,西有京九铁路穿过,又有长江、淮河横贯东西,经江苏、上海通向海洋,水陆交通便利。全省总面积为13.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居全国22位。
清康熙六年(1667)正式设省,首府为安庆府,是全省的政治中心,当时的徽州府是全省的经济和商业中心,因此取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为省名。省的西部有座皖山(又名皖公山、天柱山),有皖水绕流其间,春秋时期,此地还曾有过一个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安徽省地理位置适中,从纬度看,全省除淮河以北在暖温带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地处亚热带,光热较充足;从海陆位置看,虽然是一个内陆省,但距海不远,空气湿润,降水较为丰富。境内北有陇海铁路,东有京沪铁路,西有京九铁路穿过,又有长江、淮河横贯东西,经江苏、上海通向海洋,水陆交通便利。全省总面积为13.9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居全国22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