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都市区人口常出现负增长现象。图甲为“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统计图”。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但对于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各种问题我们仍需正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表一是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变化对比表,图乙表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丙为“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在图甲中的____(国家)表现最为明显,这种现象被称为
现象。
(2)结合表格分析,2000~2010年期间,我国突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社会养老负担明显加重 B.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D.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
E.计划生育 F.鼓励生育
G.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H.吸纳海外移民
(3)结合材料二中的表一、图乙,可看出东部地带城市人口比重最高。对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达3128万,从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迁入区第_______(一、二或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_______(一、二或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4)据材料二中图乙、图丙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城市化水平不断_______,速度_______;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城市总数量明显______;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______。
(5)简述我国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都市区人口常出现负增长现象。图甲为“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统计图”。

材料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2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但对于目前城市化过程中各种问题我们仍需正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表一是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变化对比表,图乙表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丙为“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人口普查 | 人口总数 | 10年增长(%) | 0—14岁(%) | 15—59岁(%) | 60岁以上(%) | 受大学教育人数(每10万人) | 城市化水平(%) |
第五次(2000年) | 12.7亿 | 11.66 | 22.89 | 66.78 | 10.33 | 3600人 | 36.2 |
第六次(2010年) | 13.4亿 | 5.84 | 16.60 | 70.14 | 13.26 | 8900人 | 46.6 |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在图甲中的____(国家)表现最为明显,这种现象被称为
现象。
(2)结合表格分析,2000~2010年期间,我国突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社会养老负担明显加重 B.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C.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D.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
E.计划生育 F.鼓励生育
G.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 H.吸纳海外移民
(3)结合材料二中的表一、图乙,可看出东部地带城市人口比重最高。对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第六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达3128万,从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迁入区第_______(一、二或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_______(一、二或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4)据材料二中图乙、图丙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城市化水平不断_______,速度_______;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城市总数量明显______;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______。
(5)简述我国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
2.
某市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关系,通过搜集并查阅相关材料,分别绘制了市区1960年、1990年、2008年的平面示意图。试比较三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最初形成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它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2)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 过程,直接表现是 。
(3)衡量该过程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 ,该过程水平的提高是 发展的必然结果。
(4)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8年的发展变化主要有 、 等。

(1)该城市最初形成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它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2)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 过程,直接表现是 。
(3)衡量该过程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 ,该过程水平的提高是 发展的必然结果。
(4)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8年的发展变化主要有 、 等。
3.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乙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
(2)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 。其共同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 。
(3)甲图中表示小麦区的是 ,表示玉米带的是 。(填字母)
(4)乙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部和 部,其主要农产品是 和 。

(1)甲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乙图中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
(2)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 。其共同的优势条件是________ 。
(3)甲图中表示小麦区的是 ,表示玉米带的是 。(填字母)
(4)乙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部和 部,其主要农产品是 和 。
2.单选题- (共12题)
4.
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与该国人口增长状况有密切关系。下表为世界部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表。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其他三个国家不同的是
【小题2】英国等西欧国家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小题3】人口迁移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国家 | 现行标准(岁) | 调整退休年龄目标(岁) | |
男 | 女 | ||
瑞士 | 65 | 64 | |
巴西 | 60 | 55 | |
英国 | 65 | 60 | 67(2028年) |
意大利 | 65 | 60 | 65(2018年) |
【小题1】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其他三个国家不同的是
A.瑞士 | B.巴西 |
C.英国 | D.意大利 |
A.养老制度 | B.医疗技术 |
C.婚姻生育观 | D.生产力发展水平 |
A.中国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社会文化因素 |
B.图瓦卢举国搬迁新西兰——生态因素 |
C.美国人口由东北部向南部迁移——政治因素 |
D.伊拉克难民逃离家园——经济因素 |
5.
读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表(不包括港澳台),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呈现的态势是
【小题2】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列关于我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大陆总人口 | 0-14岁 | 15-59岁 | 60岁及以上 |
2010人口数(人) | 1339724852 | 222459737 | 939616410 | 177648705 |
占大陆总人口比例 | | 16.60% | 70.14% | 13.26% |
与2000年相比 | 增长5.84% | 下降6.29% | 上升3.36% | 上升2.93% |
【小题1】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呈现的态势是
A.少年儿童比例呈上升趋势 | B.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 |
C.人口总量呈增长态势 | D.人口呈零增长态势 |
A.201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 | B.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
C.丰富的劳动力掩盖了老龄化问题 | D.调高退休年龄可解决老龄化问题 |
6.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比较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比较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和人口数量除以资源人口容量。下图是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示意图(2000年),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小题2】结合图上信息,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人口密度小,仍有一定的人口扩容的能力 |
B.人口合理容量应该考虑该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是否协调 |
C.西部人口压力指数大的原因是矿产资源丰富 |
D.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可以缓解东部地区人口压力指数 |
A.东部迁往西部 | B.北部迁往南部 |
C.中西部迁往东部 | D.东部、西部迁往中部 |
8.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读下列两幅图.回答第下列各题。

【小题1】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小题2】图中曲线能反映左图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小题1】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A.西风:自西向东流 | B.东风;自西向东流 |
C.东南风;东向西流 | D.西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流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9.
读“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城镇带规划示意图”,完成问题。

该区域( )

该区域( )
A.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多 |
B.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小 |
C.乌鲁木齐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最多 |
D.昌吉市的服务范围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 |
10.
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甲图表示的是( )
【小题2】乙图表示的是( )

【小题1】甲图表示的是( )
A.逆城市化 | B.城市化 | C.郊区城市化 | D.再城市化 |
A.逆城市化 | B.城市化 | C.郊区城市化 | D.再城市化 |
11.
读“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图4),完成问题。

【小题1】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小题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小题3】目前有些城市对汽车实行分类牌照进入市区,其目的是

【小题1】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A.甲、丁 | B.乙、丁 |
C.乙、丙 | D.甲、丙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A.抑制私人出租车 | B.优先发展公交车 |
C.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 D.减少就业压力 |
13.
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象草或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小题2】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
【小题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小题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A.商品谷物农业 | B.水果园艺业 |
C.乳畜业 | D.混合农业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 B.自然条件改变 |
C.农业技术改进 | D.劳动力的转移 |
A.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 B.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
C.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 D.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 |
14.
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小题2】提高丙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小题1】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 B.乙——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
C.丙——亚洲水稻种植业 | D.甲——城郊乳畜业 |
A.提高机械化程度 | B.充分利用水资源 |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 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
15.
香港于 2013年3月1日施行的“奶粉限购令”,使国内奶业标准低再次成为两会的热议话题。读“我国某年良种奶牛的主要分布统计表”(单位:万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某年良种奶牛的主要分布统计表(单位:万头)
【小题1】影响我国良种奶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小题2】对于我国奶业标准低的原因或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我国某年良种奶牛的主要分布统计表(单位:万头)
新疆 | 118.9 | 河北 | 61.2 | 山西 | 12.7 | 北京 | 9.5 |
内蒙古 | 71.9 | 山东 | 21.1 | 青海 | 11.5 | 上海 | 5.8 |
黑龙江 | 69.8 | 陕西 | 15.7 | 云南 | 10.4 | 天津 | 4.6 |
【小题1】影响我国良种奶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饲料和市场 | B.饲料和劳动力 |
C.交通和市场 | D.劳动力和技术 |
A.有利于刺激我国乳畜业的健康发展 |
B.运输效率低导致牛奶变质 |
C.奶业发展技术水平较低 |
D.市场需求量大,标准高不能满足需求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