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莎士比亚专门证明了哈姆雷特是一个相当缺乏照料的孩子, 。 , , 因为正是郁利克曾取代了彼此间如胶似漆的父母的位置。
①他自己有关爱的记忆完全集中在他父亲的弄臣
②哈姆雷特在他的第一次独白中也强调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爱
③至少他的父亲就没怎么关心过他
④而丝毫未提他们对他的关心
⑤即可怜的郁利克身上
A.①⑤②④③ | B.③①⑤②④ | C.③②④①⑤ | D.①⑤③②④ |
2.句子默写- (共1题)

⑵《登岳阳楼》中写洞庭湖水势浩瀚的两句诗是 ,
⑶王勃《滕王阁序》中表现诗人即使处境困厄,仍然不忘追求远大理想和崇高志向的两句是 , 。
3.诗歌鉴赏- (共1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①,东风辇路②,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③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离宫:行宫,古代帝王出巡暂住之地。②辇路:宫中的路,多供帝王的辇车行走。
③繁华镜:有细致花纹的 铜镜。
【小题1】词人登石头城所见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6 分)
【小题2】下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思想史应该欣然憬悟:墨子学派的出现,堪称文化奇迹。墨子率领一班手足胼胝的苦行者,起而向雍容尔雅的儒家叫板,从而输入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深刻地改写了战国学术的总体结构、品性和秩序。墨子之前天下学术未裂,墨子之后滔滔学界始争。也就是说,墨子给思想学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思想学术界自此不再寂寞,开始以争鸣来开发思想的力度和深度,波涛激荡,创新迭出,好受关注。韩非为此特著《显学》篇,认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并非平静地描述学术史,其本旨在于挑战显学,而自创显学,然而却在挑战中把墨子学说的位置凸显出来了。
探讨战国学术的繁荣,应该看到,其中重要的原因缘于诸子依恃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文化资源,展开风貌互异的原始创新,以空间兑换成创新的新维度。在这种新维度中,儒、墨前后相继,却代表着两种独特的学术类型。用墨子的话来说,儒属于“士君子显学”,墨属于“草根显学”,具有更充分的民间学术形态。“士君子”一语见于《墨子》书41次,其中14次泛指高雅的知识界,27次专指其论敌儒家,均见于它论述自己核心理论的篇章。如《墨子·尚贤下》说:“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在此,“士君子”指称儒者。虽然辩论很激烈,但称谓尚存几分客气,而且这种术语多出现在《尚贤》、《非攻》、《尚同》等的下篇,总数超过上、中篇的总和,是否说明这些下篇为居于鲁地的墨者所为,对其曾有师友交往的儒者尚留几分情面?
既然墨者向士君子儒者叫板,那么他们又如何表达自己的身份呢?墨子南游于楚的时候,已有著述和众徒。据《贵义》篇记载,墨子在回答楚大夫质疑“子之言则诚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时,说了这么一段话:
唯其可行。譬若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顺其疾,岂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大人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岂曰“贱人之所为”而不享哉?故虽贱人也,上比之农,下比之药,曾不若一草之本乎?
要了解墨子及墨学的身份,此语在全部《墨子》中第一要紧,不可轻易放过。墨子自居为草根之人和草根之学,他是以“草根显学”与儒家的“士君子显学”分庭抗礼的。他不否认“贱人”身份,在士、工、商四民中“上比之农,下比之药”,就连当个自耕农也不够格,大概属于百工之类。但是,他在见识上竟能攀上“天下之贱人”伊尹,已是具有“天下视野”的士,因而他的身份是出入于士与百工之间。这种穿透社会阶层的天下视野,使其学术具有“良医善药”的治国功能了。士君子而有学岂足为奇,草根而有学,这就是墨子奇人奇学之所在了。
(节选自杨义《墨子还原·士君子显学与草根显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的出现,改写了战国思想学术的品性、秩序等,并为其提供了新的存在方式;从此,各个学派开始以争鸣来开发思想的力度和深度。 |
B.特著《显学》篇,韩非子的本意就是想在凸显孔子、墨子等的学术地位后,以此来表达自己挑战他们的勇气与魄力,顺便开创自己的显学。 |
C.各个学派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种资源,展开风采各异的创新,将不同的地域空间兑换为创新的新维度,使战国学术进入繁荣期。 |
D.用“士君子”称呼儒者,是曾经居于鲁地的墨者之所为,这说明他们对曾有过师友交情的儒者仍存有尊敬之意,于是在称呼上就留了情面。 |
A.墨子在回答楚大夫的质疑时,不否认自己“贱人”的身份,认为自己“上比之农,下比之药”,也能让“天子食之以顺其疾”。 |
B.《贵义》篇记载了墨子对他自己的身份的认定,当他和他的众徒向儒家叫板、并分庭抗礼时,是以草根之人和草根之学自居的。 |
C.墨子的身份,可能就连当个自耕农也不够格,但他却能够以“天下之贱人”伊尹自喻,说明他是具有“天下视野”的士。 |
D.墨子把自己的身份界定在士与百工之间,这就让他具备了穿透社会各个阶层的天下视野,也让他的学术具有了治国的功能。 |
A.墨家学派的出现堪称文化奇迹,它以草根之学,为战国学术界输入了一股强劲的驱动力,让其创新迭出。 |
B.代表着两种独特学术类型的儒与墨为战国学术的繁荣努力展开着原始创新,而墨子认为墨学具有更充分的民间学术形态。 |
C.墨家学派之所以敢向“士君子显学”的儒家学派挑战,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的知识就像“天下之贱人”伊尹一样渊博。 |
D.《贵义》中记载的内容显示,墨子自居为草根之人。这在全部《墨子》中是了解墨子及墨学身份的第一要紧的资料。 |
关于鲁迅
李健吾
①鲁迅不要他的子侄去做空头文学家,解释可以各式各样,但是,我们的线索要是不过分谬妄,下面柏得尼依(D.Bednii)的诗或许正是他的本意:
“谁若喧嚣地追求空头的荣誉,/谁若装腔作势夜郎自大,/在傲慢的宣言里放些屁话,而成日的,/成日的,/成日的,/不事阅读,/那谁就是蠢东西。”
②苏联文学顾问会告诉我们,诗人有意讽刺那些把文学看做轻巧工作的人们。在我们今日把任何纸上的东西夸作文学作品的时代,他的警告十分值得我们思味。鲁迅还要积极,进一步指点我们:“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我们活在人世,必须有所作为,同时这些作为,也要能表示不是欺己欺人。我们待人要诚实,对自己要忠实。一个人难得是一个完人,缺陷不是一种耻辱,才能的限制反而形成我们良心的安宁,事业的光明。所以真正的工作者,尤其是在文学上,具有丰盈的自觉,体会一己的狭隘,希冀远大的造诣,不声不响,积聚精神的糇粮,时刻准备万里长征,要在足之所至,留下碑亭一样不朽的遗念。鲁迅便是这样一个榜样。到死也在苦苦译作,他却把自己说做“因为并未疲劳,也就是并未出力工作的缘故”。让我们学学逝者的谦虚和他的勤慎。他要求世人忘记他,我们不便预言他的作品是否全部永生,至少他精神方面的教训将要(而且现在已然)活在我们后生者的心头。
③看看我们目前,写不上十个短篇小说,不等世人和时间的评价,便已然自命做小说家或者作家,其实顶多也只是短篇小说家而已。虚荣骗我们僭越,僭越把我们扮成了一个小丑。我们小心自己做了那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蠢东西”,一天到晚摆些“装腔作势”的姿态。
④在这文学商业化报张化的时代,真金和假金发出同样光辉,恒星和流星同样在刹那里存在。我们手酸了,眼花了,得到的往往只是厌倦。什么都沦落了,便开始欣赏和接受。便出现一种普遍的焦急和失望。因为焦急,我们喊出孩提似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伟大的作品?”因为失望,为我们就各行其是,不再探索生命新的形体。一者忽略学习,一者沉湎积习。
⑤鲁迅是少数屹然不动者中的一位。经过二三十载的摸索,怀着一种反抗的心情,追求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虽不能摆脱阿Q的时代,但他知道他是一个先驱者,应当尽他先驱者的任务。他开山劈路,把路留给他属意的青年,并且把世界的杰作介绍给全国同胞,是一件为民族未来着想的事业。
⑥爱护小说心切的人,往往责难鲁迅放弃小说的写作。但是,鲁迅,甚至于爱护鲁迅的人,却很少解说这有趣的现象。诽谤他的,每每以为他的想象枯窘了,所以他放聪明些,便不写了。实际,如今鲁迅去了世,任谁猜谜说梦,都难免“小人”之讥。
⑦不想坠入这诽谤的恶例,我们暂且提出几个假设。他政治的见解不容他创作:文学出自深切的经验,而他的过去就他看来不值一文,他不能从正面下手。从正面下手,他首先缴械:他热情洋溢,而世故把他的热情逼进去;所以他冷酷,因为太热情;谩骂,因为太爱惜;讽刺,因为太清醒。他用《故事新编》结束他小说家的生涯,便是一个悲壮的证明。他把希望寄托在有为的年轻人身上,因为他们不和他一样,不和别人一样,另一只脚踩在陈旧的世纪。他的光明映出他的影子,没有影子的光明属于那些为未来而在现时挣扎的生龙活虎的青年。他以为杂文更切急需;他的目标是人类的幸福,杂文的效验来得快,也来得广。结论就是他重视革命事业,甚于文学方面的成就。他特别提出章太炎的革命功绩,便是一个证明。他的方面和视野太广,在他的内心形成一种冲突,不安定,因而相互抵消:其中胜利的便是杂文所需的力量,一种碎裂,仿佛地雷的爆炸。
⑧这些心理的解释,也许都无一是。其实为什么他放弃小说的写作,我们可以从另外两个问题找出相当的暗示。这就是:为什么他从事写杂文?为什么他从事翻译小说?把前面提出的几点揉搓在一起看,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一些线索。和一切先觉者的存在一样,这是一出悲剧。他是一个撒种子的人,收获留给未来。
⑨他的传记者一定会说给我们知道的。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鲁迅不愿让子孙作空头文学家,不让它们追求空头荣誉,希望他们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要忠诚无伪,不能自欺欺人。 |
B.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什么大的才能,但不能没有作为;一个人可以有缺陷,但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追求事业的光明与伟大。 |
C.作者认为,鲁迅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他谦虚勤恳,工作认真不知疲倦,他知道自己的缺点,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工作者,为后人留下了丰盛的精神财富,因此鲁迅依然是我们的榜样。 D.本文用饱含激情的笔墨高度概括鲁迅的一生成就,告诉读者鲁迅一生做人做学问的原则,高度赞扬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之情。 |
D.作者认为,那些刚写了几篇短篇小说便自命为小说家或作家的人,不过是虚荣心极强,喜欢追求空头荣誉,喜欢装腔作势,雷声大雨点小的“蠢东西”而已。 |
1—3段:
| | | | | | | | | |
6—8段:
| | | | | | | | | |
(3)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放弃小说创作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概括。
(4)鲁迅为什么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作者对此的看法是什么?请你说说我们的时代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
笛 梦
[瑞士]黑塞
“过来,”爸爸说,一边递给我一支骨制的小笛,“拿去,你涉足远方他乡,向人们吹奏的时候,不要忘记老父。现在正是你面向世界学本领的好时光。但愿你永远吹奏悦耳动听的歌曲。”我那亲爱的父亲当过音乐教师;他想,只要我一吹响这可爱的笛子,那么我凡事就会称心如意。我才不相信他说的教呢。因此我谢绝了笛子,随后便告辞起程了。
我一路放歌,树木、花草、河流、小鸟、蜜蜂都频频向我致意。这时,从树林里走出一位年轻的姑娘,她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篮,金发的头上戴一顶宽沿草凉帽。“你好,”我对她说道,“你上哪儿去?”“我去给收庄稼的人送饭,你呢?”“我要去见见世面。”“哦,是这样。那么你究竟会什么呢?”“我会唱歌。各种各样的歌都会。”“是吗?那你就唱一首吧!”“好的,不过你得先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布里吉特。”
接着我便唱起来戴着草帽的美丽的布里吉特的歌儿,唱着花儿伴随着她,唱着香风跟随着她,以及她所有的一切。她全神贯注地听着,并称赞唱得好。我对她说我饿了,她便揭开篮盖,取出一块面包。我们便在草地上坐下,我吃我的面包,她双手抱着膝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再给我唱一首歌好吗?”我吃完后她问道。“我很愿意。唱个什么歌好呢?”“就唱一首悲哀的歌曲,唱一个失去财宝的姑娘。”“不,这我不会。这种歌儿我一无所知,再说也不应该唱悲哀的歌曲。我永远只唱令人高兴,亲切可爱的歌曲,这是我父亲的教导。”“难道你连爱情的歌儿也一窍不通吗?”她问道。“爱情方面的歌?会的,这是最美的歌儿。”
于是我便唱起阳光爱罂栗花的歌儿,唱到阳光同它们尽情玩耍,尽情欢乐。接着又唱一个姑娘,长着一对褐色的眼睛,来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唱歌,姑娘给他吃面包;可是他对面包已经索然无味,想得到那少女的亲吻,还想一个劲儿地看着她那一对褐色的眼睛。
这时候,布里吉特俯身朝我凑来,我的嘴同她的嘴碰到了一起,我看着那两颗离我十分近的褐金色的星星,里面有我的影子和一对草地上的野花。“世界多美丽啊,”我说,“父亲的话对极了。不过我现在要分担你的活儿。” 我提起她的篮子,边走边唱歌,她兴高采烈。 过了一会儿,布里吉特站住了,并紧紧握着挎在我手上的篮把儿。 “现在我要上山了,”她说,“我们有好多人都在那上边的地里干活呢。你呢,去哪儿?不和我一起去吗?”
“不了,我不能一起去了。我要走向世界。非常感谢你的面包,布里吉特,还有你的亲吻。我会想着你的。”
她接过篮子。此时我怀念起她来了。那么美好可爱,心里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凄的味儿。我慌忙说了声“再见”后赶紧朝山下的一条路上跑去了。
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个磨坊,磨坊边的河上泊着一条小船,船上坐着一位汉子,他独自一人,像是在特意等我似的。我刚一上船走到他的跟前,那船便飞也似的离开了河岸,朝下游漂去。当我问他我们去什么地方时,他抬起那对黯淡的灰眼睛朝我瞟了一眼。“悉听尊便,”他闷声闷气在说,“到河的下游去海里,或者上都市,你只管吩咐,这都是属我管辖。”
“那么你是国王啰?” “也许是吧。”
这位严肃的灰眼汉子使我生畏。我们的小船朝前疾驶,河水无声息朝后逝去。我欣然唱起来:有一条小河,载着许多小船,映着太阳,河岸两边的人喜气洋洋。
那汉子表情木然,我唱完歌时,他仍旧打着盹儿。过了一会儿,他竞出乎意料地唱起歌来,而且也是唱小河。他的歌声优美动听,比我洪亮有力,不过听来完全是另一种调儿。
小河在他的歌里却成了放荡不羁的破坏者,它从山里来,凶猛而狂暴;它不屈服磨坊的碾磨,它要摧毁桥梁,仇视驾驶在它头上的每只船只,而它那汹涌的波涛和绵绵的绿色水藻里却洋洋得意地飘荡着溺死者的白色身躯。
我讨厌这些歌词,尽管音乐是那么的动听和微妙,以至使我神魂颠倒,心绪不定。根据他的理论,那么世界也并不如同上帝的心一样是善良和光明的,而是模糊和充满苦难的,是邪恶和黑暗的;如果树木哗哗作响,也不是因为欢乐,而出于痛苦。
船儿一直往前驶去。我们投下的身影越来越长,我唱的歌儿听来也愈加黯然失色,他把世界唱得更加神秘,更加可悲,不由得使我也变得更加拘束和忧心忡忡起来。我颇感扫兴,后悔没有留在岸上,待在花丛前和美丽的布里吉特跟前。
这时天色暗了,我也停止了歌唱。而他却又唱了起来,歌声满怀悲伤,却又美妙动听和通俗易懂;他所唱的爱情歌儿,令人忧郁和不安,仿佛人们都是在痛苦和热恋中迷乱而又悲伤地探索着爱情,同时又在互相折磨和绞杀。我侧耳倾听着,简直是在悲戚和痛苦中游历。
“这么说,至高无上的和尽善尽美的不是生而是死啰?我请求你唱一首关于死亡的歌曲!”他果真唱起死的歌儿来,唱着得真是好极了,比我先前听到的还要好。可是在他的歌里,死也不是尽善尽美、至高无上的事,在它那儿同样也得不到慰藉;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像热恋中的爱情纠葛一样,永恒不变。
我仔细听着,心情变得格外的平静。他向我投来意味深长的一瞥,目光中似乎含有一种悲切的善意,灰色眼睛里充满着痛苦和对世界美景的憧憬。他朝我粲然一笑,这时我便鼓足勇气,迫不及待地请求道:“噢,我们回去吧,先生!夜里在这种地方怪害怕的,我想回去了。”
那人站起身子朝茫茫的夜色里指了一下,手中的灯笼熠熠闪光,“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他既严肃又亲切地说,“既要开创世界,就必须勇往超前。从姑娘那儿你已经得到奖赏和赞扬,因此你离她越 远,情况就会越好,越可观。我要把舵交给你,你愿意上哪儿,都悉听尊便!”
我默默地站起身来,穿过船身朝舵位走去;然而,当我在舵旁坐定并接过灯笼把它搁置一边后,船上只剩我一人了,那个汉子悄然消失了,我不禁毛骨悚然,但是我并不感到惊慌,这是我意料到的。我觉得,这天好像是我出外游历的最好的日子,布里吉特,我那老父以及故乡只不过是一场逝去的梦,我仿佛已经是航行复航行了。
我把脸探出船外,朝水面躬下身去。我举起灯笼一看,黑魆魆、平展展的水面上,一张带有两只灰色眼睛的瘦削而又严峻的脸正对着我,这是一张年迈、饱经世故的脸,再定睛一看,这脸原来就是我。既然无退路可走,那么就让我沿着这条神秘的河流,穿过黑夜一直往前驶去吧。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我”是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在闯世界学本事的征途上,既有偶遇年轻姑娘布里吉特的令人难忘的甜美,也有灰眼汉子关于世事苍凉前途艰险的警示,但这一切 都将构成年轻人生命的丰富内涵。 |
B.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巧妙的设置悬念,情节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整篇小说的整体象征意味浓厚,它的象征意蕴体现在具有隐喻意味的意象之上。 |
C.小说以“笛”为线索,围绕“笛声”展开故事情节,既表现了年轻人的父亲对孩子幸福人生的美好祝愿,也凝聚着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与关爱。 |
D.小说的消极意味非常明显,年轻人的旅程一下子从白天走到了夜晚,父亲的美好祝愿未能实现,年轻可爱的姑娘只能在回忆之中,人生很快就从无忧无虑的少年走向了沉沉的暮年。 |
【小题2】父亲送儿子“笛”的目的是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笛梦”为题?(6 分)
【小题3】“我”听汉子的歌声时,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艺术手法进行分析。(6 分)
【小题4】有人说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这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与《笛梦》的结尾很相似,都富有哲学意味,试从人生的多角度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8 分)
5.语言表达-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