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句子默写- (共1题)
1.
(1)《劝学》以螃蟹作为反例说明学习要专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2)李白在《行路难》中暗用吕尚、伊尹的典故,借以表明启己对仕途仍有所期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行路难》中暗用吕尚、伊尹的典故,借以表明启己对仕途仍有所期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拚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来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日:“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宣宗之初即位也,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遏事敢为,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行意。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日:“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拚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徒尚未归疮痍尚来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日:“朕待卿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宣宗之初即位也,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遏事敢为,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行意。士奇既耄,子稷傲狠,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
B.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
C.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
D.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日/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
A.杨士奇器度宽宏,不计较小事。广东布政使徐奇拿岭南土特产赠送给朝臣,名单中没有杨士奇,皇帝询问此事,杨士奇予以解释,没把此事放在心上。 |
B.杨士奇忠言直谏,不从众歌功颂德。对有人称颂天下太平一事,杨士奇独抒己见,皇帝同意他的看法,并拿其他大臣与其进行对比,众臣为此感到惭愧。 |
C.杨士奇历任阁臣,深受朝廷信任。杨士奇在宣宗、英宗两朝与杨荣、杨溥同任阁臣,三人一直非常和睦,英宗年幼,三人同心协力处理朝政。 |
D.杨士奇因儿子犯罪,深感忧虑。他的儿子曾经犯下杀人的罪行,朝廷没有治罪,后来又有人揭发其子许多不法之事,杨士奇为此非常忧虑。 |
(1)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2)士奇日:“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源自孔子对诗歌、乐舞的功能及其艺术活动机制的概括。《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全面集中地表述了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的机制,表现出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的“兴”,主要指诗歌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发联翩的想象,可以“引譬联类”“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论语·学而》栽子贡能借引《诗经》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说明品德修养必须要不断提高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诗歌起兴作用的具体例证.“观”则点明了诗歌的认识功能,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指的是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情物态,可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此外,“观”也可以包括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
所谓“群一;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主要指人们可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闻的协和融洽.孔子主张诗教、乐教,认为诗歌和音乐教育可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使人们和谐相处.所谓“怨”,即“怨刺上政”,主要指诗歌可以抒发不满,泄导人情.*怨一的内容既可以是针对社会政治的,也可以不局限于宏观政治领域,举凡家庭、朋友。男女以及各种社会人事之间,都会有情感的郁结,都可藉诗歌加以抒发,由于儒家“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又必须是“温柔敦厚”和“止乎礼仪”的。后来司马迁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甚至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的观点,都与“诗可以怨”的见解一脉相承。
兴观群怨说,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性、认识作用和社会效果等特征,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四者主要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其精神贯通于整个文学活动。兴、观、群、怨四字概括精当,言简意赅,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和生机,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发挥的空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制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清末,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当然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世一些人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褊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常常造成偏颇。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关雎》首章以水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这种写法是“兴观群怨”理论中“兴”的具体表现。
A.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B.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以及韩愈“不平则鸣”的观点,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的观点是一致的。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学说的理论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源自孔子对诗歌、乐舞的功能及其艺术活动机制的概括。《论语·阳货》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它全面集中地表述了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的机制,表现出孔子对诗歌艺术特征的准确把握.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的“兴”,主要指诗歌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具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引发联翩的想象,可以“引譬联类”“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论语·学而》栽子贡能借引《诗经》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说明品德修养必须要不断提高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是诗歌起兴作用的具体例证.“观”则点明了诗歌的认识功能,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指的是诗歌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情物态,可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此外,“观”也可以包括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
所谓“群一;即“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主要指人们可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闻的协和融洽.孔子主张诗教、乐教,认为诗歌和音乐教育可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使人们和谐相处.所谓“怨”,即“怨刺上政”,主要指诗歌可以抒发不满,泄导人情.*怨一的内容既可以是针对社会政治的,也可以不局限于宏观政治领域,举凡家庭、朋友。男女以及各种社会人事之间,都会有情感的郁结,都可藉诗歌加以抒发,由于儒家“诗教”的约束和“中和之美”的规范,这种“怨”又必须是“温柔敦厚”和“止乎礼仪”的。后来司马迁所谓“《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甚至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的观点,都与“诗可以怨”的见解一脉相承。
兴观群怨说,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性、认识作用和社会效果等特征,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虽然四者主要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其精神贯通于整个文学活动。兴、观、群、怨四字概括精当,言简意赅,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和生机,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发挥的空间。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例如,刘勰针对缺乏怨制内容的汉赋所提出的:“炎汉虽盛,而辞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在唐代兴起的反对齐、梁遗风的斗争中,诗人强调诗歌的“兴寄”以及唐代新乐府作者所强调的“讽谕美刺”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都继承了兴观群怨说重视文学社会功能的传统。直到清末,在黄宗羲的《汪扶晨诗序》及其他许多作家的文学主张中,还可以看到这一理论的巨大影响。
当然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后世一些人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褊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常常造成偏颇。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观群怨”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之一,是孔子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B.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兴观群怨”的理论,认为诗歌通过表达情志来发挥社会作用,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艺术特征。 |
C.“观”既指通过诗歌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和人民的愿望,也指对赋诗者品性和志向的观察。 |
D.山水诗和爱情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排斥,是因为它们虽然体现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但缺乏应有的社会功能。 |
A.“群居相切磋”,孔子主张借诗歌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协调社会关系和群体氛围,促进成员间的协和融洽,使人们和谐相处。 |
B.诗言志,人们情感郁结,对社会政治不满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心有所触情有所感,都可藉诗歌加以表达抒发,以浇胸中块垒。 |
C.“兴观群怨”学说言简意赅,概括精当,虽然它是从诵诗、学诗和用诗的角度上立论,但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都贯通着它的精神。 |
D.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继承并发展了“兴观群怨”学说,特别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文学脱离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 |
A《诗经•关雎》首章以水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这种写法是“兴观群怨”理论中“兴”的具体表现。
A.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B.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以及韩愈“不平则鸣”的观点,与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的观点是一致的。
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学说的理论思想,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真人”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固老人,湖北黄冈县人,哲学家.曾任教于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他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那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在寒风瑟肃中,刚解完小手走进来”。
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
再看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
熊氏天性张狂.他师从欧阳竟无学佛,却不尊经,常自称菩萨,后来却写成《新唯识论》破旧立新,气得欧阳痛骂不已.有人撰《破新唯识论》,对他进行驳斥,他马上又著《破<破新唯识论>》,破来破去,颇有意思.
论者称,熊十力天性旷迭,不喜雕饰.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不过,熊十力最有“真人”风范之处,当数他一身牛气,平生绝不媚俗.徐复现当时官拜少将,是蒋介石面前的红人,常问学于熊.一次,他替蒋带给熊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拒绝,并破口大骂徐和蒋,声音之大,自后山一直传到院里.
熊十力喜欢骂人是出了名的.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读何书.熊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不久后,徐再见熊十力,说已经读完.熊问有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不太满意处.熊十力未听完便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经此—骂,徐复观立起来了.
即使是好友,也难逃熊氏一骂.
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
发生在两位学人中间的这场殴斗,后来被演绎成无数版本。有说法称二人是在桌子底下扭成一团,还有人说打架时,熊正“坐在马桶”上.据传,熊十力不敌废名,被叉出门外,仍然“边逃边骂”.不过,二人过几天相聚,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
又一次,熊十力因学问与梁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熊十力不甚解气,趁梁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
不过,熊十力并非一味狂妄之人.早在1919年,梁漱溟与熊十力尚未谋面,即收到熊的信,说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淡”.
熊曾自我辩白,“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9年以后,熊十力脾性依旧,坚持不肯改造自己,数次给***写信,要求建立哲学研究所,允许旧学传播。
而熊十力写书,仍然批判唯物论之缺失,被当做“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痛批。
“文革”开始,熊十力不挂领袖像,只设孔子、王阳明、王船山座位,朝夕膜拜.但此时,他目光不再炯炯有神,谈吐不再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热烈激昂,而是“常独坐桌边,面前放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良久呆坐”。
后来,由于抄家、批判等变故,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
当年意兴豪放的这位“真人”,在他80余岁时,穿一件褪色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走在街上,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变化,变得沉稳少语,其晚年的境遇令人惋惜和同情。
E.本文叙事生动,语言简洁,描写细致入微,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真性情的狂士形象。
(2)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引用牟宗三对熊十力的有关记述,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两次写到熊十力大骂徐复观,这样写有有什么好处?
(4)文章称熊十力为“真人”,熊十力的“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真人”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年号漆固老人,湖北黄冈县人,哲学家.曾任教于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他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那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在寒风瑟肃中,刚解完小手走进来”。
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
再看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
熊氏天性张狂.他师从欧阳竟无学佛,却不尊经,常自称菩萨,后来却写成《新唯识论》破旧立新,气得欧阳痛骂不已.有人撰《破新唯识论》,对他进行驳斥,他马上又著《破<破新唯识论>》,破来破去,颇有意思.
论者称,熊十力天性旷迭,不喜雕饰.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不过,熊十力最有“真人”风范之处,当数他一身牛气,平生绝不媚俗.徐复现当时官拜少将,是蒋介石面前的红人,常问学于熊.一次,他替蒋带给熊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拒绝,并破口大骂徐和蒋,声音之大,自后山一直传到院里.
熊十力喜欢骂人是出了名的.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读何书.熊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不久后,徐再见熊十力,说已经读完.熊问有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不太满意处.熊十力未听完便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经此—骂,徐复观立起来了.
即使是好友,也难逃熊氏一骂.
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
发生在两位学人中间的这场殴斗,后来被演绎成无数版本。有说法称二人是在桌子底下扭成一团,还有人说打架时,熊正“坐在马桶”上.据传,熊十力不敌废名,被叉出门外,仍然“边逃边骂”.不过,二人过几天相聚,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
又一次,熊十力因学问与梁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熊十力不甚解气,趁梁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
不过,熊十力并非一味狂妄之人.早在1919年,梁漱溟与熊十力尚未谋面,即收到熊的信,说梁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中,“骂我的话却不错,希望有机会晤面仔细谈淡”.
熊曾自我辩白,“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
1949年以后,熊十力脾性依旧,坚持不肯改造自己,数次给***写信,要求建立哲学研究所,允许旧学传播。
而熊十力写书,仍然批判唯物论之缺失,被当做“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痛批。
“文革”开始,熊十力不挂领袖像,只设孔子、王阳明、王船山座位,朝夕膜拜.但此时,他目光不再炯炯有神,谈吐不再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热烈激昂,而是“常独坐桌边,面前放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良久呆坐”。
后来,由于抄家、批判等变故,熊十力精神有些错乱,不断给中央领导写信,连裤袜之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
当年意兴豪放的这位“真人”,在他80余岁时,穿一件褪色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走在街上,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熊十力与牟宗三初见,“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在寒风瑟肃 中刚解完小手的走方郎中,言谈中狂傲地称只有他能讲晚周诸子。 |
B.熊十力性情狂放,不拘小节,他赤身坐在澡盆里和王元化交谈,颇有魏晋风度:他 不媚权贵,不接受蒋介石的馈赠,并高声大骂,狂性毕现。 |
C.熊十力喜欢辩论,每次说不过对手就大打出手,打不过就跑,边跑还要边骂,这表 现了他醉心学术、有孤往精神的的一面。 |
D.熊十力“文革”期间受到严重打击,造成精神错乱,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 |
变化,变得沉稳少语,其晚年的境遇令人惋惜和同情。
E.本文叙事生动,语言简洁,描写细致入微,作者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出一个真性情的狂士形象。
(2)文章第二、三、四自然段引用牟宗三对熊十力的有关记述,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两次写到熊十力大骂徐复观,这样写有有什么好处?
(4)文章称熊十力为“真人”,熊十力的“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语言表达- (共2题)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无名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都在评述三国的故事, ① 。这不仅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哲学深度和时代精神,更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叙述人口吻”;陈寿用的是史臣的口吻,罗贯中用的是文人小说家的口吻, ② 。近代以降,“各位看官”,“却说”、“且说”等这些作者用于自白的陈词套语渐被丢弃,汉语小说作者那类传统的说者形象开始退出叙事舞台,正如人们常提及的:现代小说史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作者的隐退.尽量不要站出来说话, ③ ,这几乎成了当代小说家不约而同遵守的一个规则。
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无名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都在评述三国的故事, ① 。这不仅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哲学深度和时代精神,更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叙述人口吻”;陈寿用的是史臣的口吻,罗贯中用的是文人小说家的口吻, ② 。近代以降,“各位看官”,“却说”、“且说”等这些作者用于自白的陈词套语渐被丢弃,汉语小说作者那类传统的说者形象开始退出叙事舞台,正如人们常提及的:现代小说史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作者的隐退.尽量不要站出来说话, ③ ,这几乎成了当代小说家不约而同遵守的一个规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