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南许昌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1932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选择题(共1题)

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别让愤怒主宰我们的心灵。正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文人申涵光所言:“怒时光景难看,一发遂不可制,既过思之,殊亦不必;故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要想在“路怒”之时保持理性的克制  ,防“路怒”于未然。
A.还需多点换位思考,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更需三思而后行
B.还需三思而后行,多点换位思考,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C.还需多点换位思考,三思而后行,更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
D.还需平时就把问题想深、想透,三思而后行,更需多点换位思考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宋人面对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逸、神、妙、能”四格,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等,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
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
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
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刻和做之间的是“神”。
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达至善;人们欣赏它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
“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着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
(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
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
D.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
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
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
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
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
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
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马、苹果和打杂的
叶梅
天色已很晚,从玻璃门外,可以看见店里排列整齐的皮鞋,在浅黄的灯下泛着光。小马一步跨进去,面容姣好的女孩苹果马上就过来殷勤地招呼。旁边又走过店里打杂的男人,穿一件洁净的灰色夹克,恭敬地问:“给您来杯茶?”
小马很累,靠在沙发上点点头,片刻面前来了一青花瓷杯,几片婀娜的叶儿在浅绿的水里漂浮着,沁人心脾的香气随之而来,小马喝了一口,道:“好茶。”
苹果走过来帮他擦鞋,看看那打杂的男人,两人都朝小马一笑。
小马也很受用地笑了。一年前他偶然经过这,伫足端详,不想店里闪出一位俏丽的女子,笑脸如花地问他:“先生,要擦鞋吗?”
他本没有这打算,却心血来潮地点头,并跟随人家走进了店里。他被奉为贵宾,脱鞋、换上松软的袜套,听音乐、品茶、吃小点心,最后,脱下的那双沾满泥垢的鞋再拿到他面前时,就像是一个满身疲惫和油泥臭汗的流浪汉变成了一位神气活现的绅士,让他几乎不敢相认。
那些天,他正在这座让他疲于奔命的城市里四处寻找工作,心情糟糕透了。可那会儿,当他将脚伸进焕然一新的皮鞋之后,心情突然有些好起来,站起来感觉腰也直了,在这个喧闹的城市里,第一次感到自己也是个体面的人。
奇怪的是,这家店不收他的钱。
他以为听错了。苹果一笑:“我们老板吩咐过,您不用付钱。”
他想这一定是人家揽客的招数,而他是不会上当的。可现在的问题是,他已经成了常客,可人家一次也没收过他的钱。
小马虽然纳闷,但这店已经让小马觉得熟悉亲切了,他不再问为什么,苹果擦鞋时,小马迷迷蒙蒙地快睡着了。
墙上的挂钟指向了10点,打杂的男人过来往杯里续水,轻手轻脚的。这会儿,苹果在麻利地给他的鞋抛光,用纯正的棉布,看上去又厚又软,抚摸一般娴熟地从鞋尖滑过,留下一抹光泽。
打杂的男人走过来,盯着小马的鞋蹲下身子说:“你这鞋跟已经歪了,我给你钉钉。”
他扶了扶眼镜,从身后的柜橱里拿过一个工具箱,里面家什齐全,先将小马的鞋跟锉平了些,又找出两块半圆的橡皮,比划着用刀裁去,然后细密地掌了一圈小铁钉,一眨眼的工夫,说:“你试试。”
小马穿上鞋,脚在里面很舒服,说:“没想到你还会修鞋。”
男人谦恭地笑了笑,说:“这一两年修得不多。”小马问多少钱,男人摇头。这似在小马的意料之中,他沉吟着:“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就是老板。”
男人挑了一下眉毛,没有否认,却突然说:“要是你不嫌弃,我想请你做这家店的经理,利润三七开,你得七。”
天真的已经很晚了,小马戒备地看了看店里,男人说:“你肯定怀疑我的动机,我先给你说一件事。”
“三年前,就在西客站,一个刚下火车的年轻人丢失了从家里带来的3000元学费,满脸绝望地在站台上大喊大叫,要找人拼命,又要跳到铁轨上去,后来是一群警察拉开了他……”男人声音变得细了:“你就是那个年轻人。……而我,就是拿走钱包的小偷。”
一片沉默。苹果低着头,小马刚要开口,男人抢先说道:“你等等,让我把话说完。那时候我很穷,你的3000块成了我的第一桶金,我用这钱交了房租,买了一套修鞋的工具,我才有了今天。三年来,我一直想着这件事和那位年轻人,你那天突然出现在门口,我认为这是老天爷的安排。”
小马按捺不住心里的吃惊,他说:“可是……”
男人再次打断他的话,“我只想求得你的原谅。请答应我的请求,让我了一个心愿。”
第二天,店里的伙计们来上班时,看见了身穿灰夹克的小马,苹果指着他对大家说:“这是新来的马经理。”
小马不能不满意眼下这份比较体面的工作,但他过了些时,还是忍不住将苹果拉到了一边,“我坦白地告诉你”,他说,“我从来没丢过钱。老板他可能弄错了,我并不是他要找的那个年轻人。”
苹果说:“是吗?”她脸色如常地看了看门前,老板正站在那里,仍然像打杂的一样为进出的人拉门,或者十分专注地凝望着门外,苹果说:“我想,恐怕他也并不确定,他一直都在寻找。当初,我在别人家里当保姆,女主人说她丢了东西,把我赶了出来,我也是从这门前经过……”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鞋店装饰,是按小说常规写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具有承上启下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B.小马在心情很糟的情况下被俏丽的女子请到鞋店擦鞋,因为这家店不收他的钱,就经常来“成了常客”,可见,他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
C.小说以苹果和“打杂的”殷勤招呼小马开始,以小马认为“打杂的”“认错人”的看法得到苹果的认同结束,既紧扣题目使小说结构严谨,又深化了主题。
D.小说善于从侧面刻画人物,如他“很受用地笑了”、他穿上擦好或修好的皮鞋后的感觉很好等,从侧面写出了店主招徕顾客的手法非常高明。
E. 发生在小马、苹果和“打杂的”之间的故事发人深思,体现了作者对目前青少年创业引导与扶持现状的忧思,凸显出小说深刻的主题。
【小题2】小说中“打杂的”(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恐怕他也并不确定,他一直都在寻找”这句话意味深长。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其丰富意蕴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