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重庆市第四十二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51908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诗歌鉴赏(共1题)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48岁在陕西南郑担任军务时所作。当时他助川陕宣抚使王炎为“干办公事”,身着戎装,往返前线,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亭名,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③曲江:曲江池,位于长安南郊。
【小题1】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在全词中的作用。
【小题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遭父忧,夺情视事。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我大清兵将讨朝鲜,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而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大寿在旁,战栗失措,出即拥兵叛归。大寿尝有罪,孙承宗欲杀之,爱其才,密令崇焕救解。大寿以故德崇焕,惧并诛遂叛。帝取崇焕狱中手书,往召大寿,乃归命。 
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及崇焕欲成和议,龙锡尝移书止之。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法司坐崇焕谋叛,龙锡亦论死。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节选自《明史·袁崇焕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B.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C.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D.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捷首疏力攻/褷/弘勋继之/必欲并诛龙锡
【小题2】对文中加横线字所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谓。并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忧”,指丁忧,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而“夺情”意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C.“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是对皇帝庙号和谥号的并称;二者皆为君王驾崩后才获得的称谓
D.“朔”指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与之相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袁崇焕为人正义凛然,有胆量,好谈兵,有边才。他动不动就和退役老校谈边塞之事。当广宁的军队溃败之际,他单骑出关了解关内外形势,决定只身扼守山海关。
B.袁崇焕规定了修筑宁远城的规制,在他和满桂等其他边将的共同努力下,宁远城成为了商旅、流民以及移民聚集的地方,远近之人都将其视为乐土。
C.袁崇焕解救过曾经犯罪的祖大寿,因此祖大寿很感激他,在袁崇焕被捕下狱后,祖大寿害怕自己会被和袁崇焕一起诛杀,于是便叛变,但崇祯皇帝却用袁崇焕的手书召回了他。
D.袁崇焕最终被判处了图谋叛逆之罪,曾经阻止他和议的钱龙锡也被判为死罪。袁崇焕在闹市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放三千里,家产也被抄没。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屈。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2)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3)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并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之间一跃而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梅贻琦,1889年12月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家境每况愈下,“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但他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他毫不自夸地说过:“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学校招生放榜的时候,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同学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十分淡定,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梅贻琦。同为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他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通宵达旦。

1908年梅贻琦因“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当时人们留美选的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了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所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后来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关的这几年……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方法。”留学美国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在他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16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先后任教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当时的清华是一所留关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1931-1948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也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为人重实干。梅贻琦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任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即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遵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当时,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赶教授更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霉)!”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异词”或“谤语”,但却迄无所获。

1948年12月,北平即将解放。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始终婉谢,依然属意教育。梅贻琦离校那天,当时也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在校门口碰见他,吴教授问梅校长是不是要走,梅校长说:“我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1955年,梅贻琦到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

梅贻琦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则以为应追随蔡元培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梅贻琦认为这是“将来清华之为清华”的根本。长沙临时大学期间,学校请来名人演讲,各种人物都有,如陈独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招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经中间的进修并被破格聘为教授,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

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达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打开,原来是清华的基金帐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后来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选自《人物周刊》)

相关链接;

①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中,是当之无愧的“永远的校长”。

(选自《先生》)

②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梅贻琦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熟读经史并成为清华首批留美公费生,这也为他之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虽然梅贻琦个性沉静,少言慎行,但“没有人愿意倒梅(霉)”这句话,用双关和夸张的方式展现了他自信与幽默的一面,并带有几分自嘲。
C.梅贻琦之所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远离政治,一方面有他对时局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留美经历有关。
D.“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清华才从一所不被看好的一般留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
E.本文主要讲述了梅贻琦求学、办学的主要片段,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为国家教育发展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
(2)结合全文,举例分析作者是如何介绍梅贻琦这个人物的。
(3)从梅贻琦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梅贻琦为什么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语言表达(共2题)

4.
阅读材料,在空白处填写适当的语句使得上下文内容一致、语意连贯通顺。每空填写字数不多于20字。
由于名声有赖于他人的肯定, 容易受舆论、时尚、机遇等外界因素支配,所以,古来贤哲多主张_______①_________,而应把自己所可支配的真才真德放在首位。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成熟的作家理应_______②_________,以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品所带来的声誉为其创作的真正报酬。 热衷于名声,哪怕自以为追求的是真实的名声,_______③_______,进而受舆论支配,败坏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5.
下面是法律援助中心的图标,请仔细观察,说明图标的构图要素并揭示其寓意。

①构图要素:
②寓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